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5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胡夫金字塔用石230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左右。石块之间严丝合缝,连刀片都插不进去。它是十多万个工匠共用约20年的时间完成的人类奇迹。由此可知( )
    A . 古埃及国王拥有无限的权力 B .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C . 它是国王为自己修建的宫殿 D . 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 2. 某神殿中竖立着一块刻着法典的石柱。其中第226条条文的译文为“倘理发师未告知奴隶之主人而剃去非其奴隶的奴隶标识者,则此理发师应断指。”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A . 法典是用象形文字雕刻而成的 B . 此条文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 此条文维护了全体自由民的利益 D . 这是古埃及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 3. 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这体现了佛教( )
    A . 因果报应的思想 B . 独尊安拉的思想 C . “众生平等”的思想 D . “ 忍耐顺从”的思想
  • 4. “为使城邦公民中生活无保障的阶层也确有可能参与国家大事,伯里克利为出庭陪审者发放履行义务的津贴。”材料描述的是( )
    A . 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B .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 C .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 D . 《查士丁尼法典》 的讨论
  • 5.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我相信,当茫茫大地还处于蒙昧和野蛮阶段的时候,罗马的征服,虽然总是以残酷为先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征服。”这段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①罗马帝国的扩张是和平的侵略

    ②罗马帝国把全人类带进了文明社会

    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④罗马文化渗入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下图为收藏于日本福冈博物馆的“倭王印”,上刻“汉委奴国王”字样,是日本的国宝。下列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汉光武帝刘秀赐予此金印

    ②日本在当时已经实现统一

    ③金印所刻倭奴国是奴隶社会

    ④它是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见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全球通史》中指出:公元1500年之后的时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 打破了地区之间的对立 B . 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C .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 . 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
  • 8. 下表是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部分内容及相关评论。据此对美国民主制度解读最合理的是(    )
     

    部分内容

    相关评论

    《独立宣言》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没有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也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1787年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等。

    A . 人民权利无法保障 B . 进步性和局限性并存 C . 种族矛盾不可消除 D . 中央与地方矛盾重重
  • 9. 历史学家帕尔默说:“在18世纪后期的40年中,整个大西洋文明受到了具有相同目标的一场革命运动的涤荡。”这里的“相同目标”指的是(    )
    A . 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B . 实现国家独立 C .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 推翻殖民统治
  • 10. 19世纪中期,对工人阶级的问题做出以下回答的是(    )

    工人阶级的问题

    回答

    ①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

    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A . 《人权宣言》 B . 《联合国家宣言》 C . 《共产党宣言》 D . 《北大西洋公约》
二、综合题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再次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4世纪中叶,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这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应、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拜占庭人对本国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充分的继承基础之上的。拜占庭帝国所在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活动,至少频繁的贸易往来为拜占庭文化对外开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活跃的商业和频繁的军事活动也成为拜占庭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媒介,拜占庭帝国商业贸易和军事外交活动扩展到何处,其文化影响便传播到何处。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文化的特征》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
    2. (2) 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运动能“创新”的条件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 12. 英国从一个小小岛国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领头羊,这其中的因缘,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商船从英国各地的港口出发,将火器、机械制造和酒等物品运往非洲倾销;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英国。

    ——摘自九上《世界历史》

    材料二:“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形成了一种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如果社会是压制的、控制的,那么任何创造都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所以社会和政治环境非常重要。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地》

    材料三:19世纪部分年份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家中进行手工劳动,到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编自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一种贸易?
    2. (2) 为形成“宽松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英国议会提供了怎样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3. (3) 根据材料三,说出19世纪以来英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并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探寻英国崛起的缘由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列举一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