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嫩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2-09-16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时,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是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1) 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B .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进行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 .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D . “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B . 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C . 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 . 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B . 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 . 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 . 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啬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还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问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寄过三贝隔房堂弟做干崽,大概这话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我们不是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

    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牌,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产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和担水卖的哑爷,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极有关于“世道人心”。因此仅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渊远,适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俟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粪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嵜(形容品格特异,不同于众)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

    (选自《沈从文文集》,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 . “遽返道山”“积德厚福”“典型犹存”“里失贤者”“嘉言懿行”“生荣死哀”这些赞美词语,用在三贝先生身上多少有些词不达意的意味。 C . 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D . 小说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三贝先生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出三贝先生死后的种种反映,正面描写是通过家训表现其性格特征。
    2. (2)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三贝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 . 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学术技能供奉朝廷的官吏。 B . 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 . 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 . 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 . 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 . 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 . 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②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5. (5) 选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 , 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 . “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 . “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 . 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2. (2)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
      A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 .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唐•高适《除夜作》) D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3. (3) “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登上滕王阁放眼远望山川的景象是:“。”
    2. (2) 《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诗人在家的日子是快乐的,从“”可见,他自斟自酌,享受室内之乐。
    3. (3)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4. (4) 《滕王阁序》中用“”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5. (5)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也有相似的句子“”。
六、选择题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径荒,松菊犹存    就:接近 B . 时运不齐,命途多     舛:乖违,不顺 C .  有四方之事          会:恰逢 D . 遥襟畅,逸兴遄飞    甫:愉快
  • 7. 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耕植不足以自给 B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C . 园日涉以成趣 D .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亲戚之情话 B .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 . 惆怅而独悲 D . 千里逢迎 , 高朋满座
  • 9. 从句式角度看,与“遂见用于小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怀帝阍而不见 B . 都督阎公之雅望 C . 乐夫天命复奚疑 D . 复驾言兮焉求
七、选择题组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______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______地自由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泄,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秋天的时候,溪流变的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______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亦飞亦落于清溪,( )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余音袅袅,至今____。

    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现在,它还那样地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地壮观吗?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碧波荡漾    不远千里    遮天蔽日    不绝如缕 B . 碧波荡漾    天马行空    铺天盖地    不绝如缕 C . 烟波浩渺    天马行空    遮天蔽日    不绝于耳 D . 烟波浩渺    不远千里    铺天盖地    不绝于耳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一大片,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B . 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C . 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大森林莽莽苍苍,也有道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D . 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一道清澈的溪流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B . 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应得这壮观的场面。 C . 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 . 壮观的场面,真应得刘禹锡的名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八、语言表达
  • 11. 下面是“丹枫”与“江南春”的一段微信聊天记录,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丹枫:求职材料收到,你的条件符合贵公司职位要求,人事部近期会有答复。

    江南春:答复时间可方便透露?我不会傻等。

    丹枫:估计时间不会太久。三天后得不到答复,你再电话联系。

    江南春:那我就不揣冒昧了,到时我打电话垂询,烦多多美言!

    丹枫:你条件不镨,我会鼎力相助的,希望能前来高就。

    江南春:谢谢你的鼓励与帮助!

九、材料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青年自问:“怎样面对人生?”他苦思冥想后,竟然从自家房子里悟到了所有答案!

    ⑴屋顶说:要高瞻远瞩。⑵空调说:要保持冷静。⑶时钟说:要珍惜光阴。⑷日历说:要与时俱进。⑸钱包说:要居安思危。⑹镜子说:要自我反省。⑺台灯说:要照亮别人。⑻墙壁说:要面壁思过。⑼大床说:要敢于梦想。⑽窗户说:要拓宽视野。⑾地板说:要脚踏实地。⑿楼梯说:要步步为营。⒀马桶说:要懂得放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以其中两点或三点为基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拟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发表讲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