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入学...

更新时间:2022-09-05 浏览次数:43 类型:开学考试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18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kuàng)   字(tiě)       服(shì)       而不舍(qì) B . 古(gèn)       翔(áo)   冽(lǐn)       深痛绝(wù) C . (zuò)      粗(zhuó)   污(huì)    妇皆知(rǔ) D . (diào)       俯(kàn)    气(fēn)   忧心忡(zhōng)
  • 2. 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妥帖        屏嶂        闲暇        锋芒毕露    B . 修葺        晦气        深霄        千钧重负 C . 薪金        嗥鸣        竹竿        耀武扬威 D . 元勋        欺侮        陡峭        言外之义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地流下辛酸的眼泪。 B . 随着新证据的出现,本来已经比较明朗的案情又变得扑朔迷离 C . 尽管遭遇了重重磨难,他还是从岁月里积攒了一笔相当微不足道的财富。 D . 我们精心准备这次同学会,就是为了让分别多年的同学们不期而至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虽然离开了大山,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B . 诵读诗词经典,有利于我们研究、了解、走近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C . 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 . 商场促销商品,很多东西的价钱降了好几倍,人们争相抢购。
  • 5.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B . 经,是儒家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 C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俄国诗人,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D . 《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这部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的一部小说集。
  • 6. 根据提示填空。
    1. (1)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2. (2) 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3) 陆游《游山西村》中“ ”告诉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坚持,有时新的转机就在不经意间出现。
    4. (4) 《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做的对偶句是: ,  。
    5. (5) 杜甫《望岳》一诗中,“ ,”两句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语文综合运用(共10分)
  • 7. 综合性学习。

    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代表着大地、江河、文化、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八年级(一)班准备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加,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 (2) 该班拟于本周星期五下午四点在本班教室开展此次综合性活动,活动将邀请语文老师刘老师参加,作为班长,请你拟写一段邀请语。
  • 8. 名著阅读
    1. (1)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和探险小说家(作者)创作的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位叫尼摩的船长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 (船名)在海底探险的神奇故事。
    2. (2) 下列关于《海底两万里》的内容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海底两万里》讲述了尼摩船长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潜水艇“诺第留斯号”,在大海中自由航行。 B . 康塞尔是尼摩船长的忠实仆人,他生性沉稳,忠厚老实,为人随和。 C . 尼德·兰是一个野性十足的鱼叉手,他不喜欢穿沉甸甸的潜水衣,受不了在潜水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总是计划逃脱。 D .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法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 9. 书法鉴赏

    “走进新机场,传递正能量”,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书法家与新机场建设者联合党日活动中,著名书法家萧风亲笔书写书法作品“气贯长虹”。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后的感言,其中对该书法作品评价得当的一项是(  )

    A . 字体为隶书,点画丰厚饱满,表达了书法家对新机场磅礴气势的由衷赞美之情。 B . 字体为楷书,字形稍长,字体大都向右拓展,寓意新机场一飞冲天,独领风骚。 C . 字体为行书,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浑厚宽博,凸显机场建设者的博怀高志。 D . 字体为草书, 用笔纵放自如,参差错落,率性颠逸,书写着人们对新机场的厚望。
三、阅读理解(共32分)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 (2)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11. 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选自房玄龄《晋书·王欢传》)

    【注释】:耽学:专心研究学问。  营:经营      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讥笑。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 )

      是陋室( )

      往来无白丁( )

      焚毁其书而求改嫁(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 (3) 【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陋室,进而说出“陋室不陋”的?
    4. (4) 【甲】【乙】两文中,刘禹锡和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②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地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1. (1)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
    2. (2) 联系语境,对下列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3. (3) 请简要分析文中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 1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但借明月寄乡思

    苏美玲

    ①中秋又至,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的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②我们乡下,每到中秋节,也就到了秋收最繁忙的时候。我们家里,最忙碌的是父亲和母亲。在他们看来,经过春天的播种,夏天早出晚归,锄草、浇灌、喷洒农药,付出了那么多汗水,到秋天收成好了,全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和奔头。父母常常忙到月上柳梢才带着满身倦色回家。

    ③从月似弯眉忙到月如银盘,中秋节就到了。既然是节日,终归还是要庆祝一下的。满院子地追赶鸡鸭鹅,却不舍得把这些全杀了,只杀其中的一只,剩下的还要等它们下好多的蛋,拿到集市上换钱呢。

    ④因为是中秋节,要有月饼装饰呀。母亲就会到集市上买三五斤月饼和一些猪肉回家。先给爷爷奶奶和外婆家送去,最后剩下一两斤月饼,留着中秋节晚上圆完月,分给我们姐弟。

    ⑤那时候,月饼里的内容很简单,不像现在各种水果风味的这么多,里面掺杂的是几粒花生米、芝麻和红砂糖白砂糖之类。月饼的包装也极其简单,用粗劣的粉红色的纸张包裹了,最上面蒙一小块长方形大红纸。纸面上印着“中秋月饼”和生产厂家,洇湿着一层面。那洇开的油印宛如咧开嘴笑着的娃娃脸,让人看着开心。

    ⑥月如银盘挂柳梢,中秋节的晚宴终于开始了,有鸡、鸭、鹅、猪肉开荤,更有甜甜的月饼吃,对于我们乡下孩子,自然高兴不已。往往是一家人围了桌子,每人发一碗掺和了肉片的豆角菜,吃得津津有味。母亲常会把肉多的菜碗分给我们姐弟,她的碗里只有一小点肉丝。我们姐弟吃到直喊“肚子胀”的程度。

    ⑦中秋节晚上,无论多忙,都不能忘记圆月的。在院子里正对着房屋窗户的地方,放一张小桌子,把六块月饼和六个苹果或一堆糖果放在桌子上,再点燃一炷香。母亲直直地跪在香炉旁,深深地弯下腰,将额头紧紧地贴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大约是念叨一些“要有好收成,保佑家里的大人孩子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母亲这样做的时候,一脸的虔诚和严肃,她不容我们姐弟插嘴的,我们也只在旁边瞧着,跟着母亲跪拜。

    ⑧小时候是不理解母亲这样的行为的。上了小学时,我老觉得母亲好像是“封建迷信”呢。但等长大一些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跪拜。母亲那样认真虔诚的跪拜,实际上是因为那时候乡村里的生活太艰难,母亲只是以她特有的方式在向天地祈祷我们一家人的平安和进步啊!

    ⑨等母亲祈祷完毕,就可以吃月饼了。品尝着香甜的月饼,望着皎洁纯净的月儿,我们姐弟追逐打闹着,最有意思的是,小弟模仿乡村戏剧团里的女演员,拈一个兰花指,咿呀唱着,轻盈地走台步,逗引得我和大姐二姐笑到肚子疼,整个小院子里洋溢着一派轻松祥和的景象,

    圆月挂中天,夜渐深,母亲总会撕下粉红色的包装纸,仔细裹好两个月饼,盛上满满的一碗肉片豆角菜,朝隔壁那个孤独的张阿婆家走去。阿婆的屋里终日黑着,到晚上也不见光,只有清冷的月光洒在小小的院子里。我总觉得那黑洞洞的窗户像怪兽的嘴,十分恐怖。可母亲会在阿婆屋里坐上好久,直到月亮沉下了西山才悄悄回来。

    ⑪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乡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父母再不用那么辛苦地劳作,但他们依旧舍不得离开亲爱的土地。我们姐弟已经相约好:国庆节放假后,一定按时回到生养我们的老家,齐聚到父母身边,唠唠家常,谈谈今后的发展,过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⑫现在已是夜深深,有不知名的虫儿轻唱着缱绻的歌。窗外的月色正浓着。哦,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

    (选自《躬耕》,有删改)

    1. (1) 一轮明月勾起作者对童年生活哪几个场景的回忆?请简要概括(每个场景不超过10个字)。
    2. (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①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作者在文章结尾深情地说:“但借这一轮明月,寄多少美丽乡思和缠绵的回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读出了哪些情思。
四、作文(40分)
  • 14. 作文

    题目1:藏在心中的  ▲

    题目2:心中的灯光

    写作要求:两题任选一题作文,若选题一,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作;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文中不得使用真实的班级、人名;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