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中卫市中宁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五次...

更新时间:2022-08-07 浏览次数:34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5分)
  • 1. 默写。

    作者

    篇目

    名句

    批注

    杜甫

    《春望》

     ,。 

    家书难得战未止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空嗟叹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海之内朋友情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醉梦之中表雄心

    周敦颐

    《爱莲说》

     , 。

    浊泥不染颜品佳

  • 2.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的读书任务。

    那条章鱼的八根触角被斩断了七根,只剩那根把不幸的艇员像握住一支笔似的紧紧缠住的触角,在空中甩来甩去。就在尼摩船长和大副向这唯一的一根触角扑上去时,那怪物突然间从它腹部的一个液囊中喷出一股墨黑墨黑的液体来,顿时,我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等这团黑云散去时,那章鱼已无影无踪了,我的那位不幸的同胞也随它一起消失了!

    我们对这些可恶的章鱼恨得咬牙切齿,大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就在那十几条爬上诺第留斯号平台和两侧的章鱼中间挥斧乱砍,尼德·兰用捕鲸叉专门对付章鱼那蓝眼睛,每发必中。可是我们的这位英勇无畏的同伴还是因为躲闪不及,突然被一只章鱼的触角甩到,被打翻在地。

    我是又急又怕,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那条章鱼已经冲着尼德·兰张开大嘴,被打翻在地上的加拿大人眼看就要被章鱼咬成两段。我立即扑了过去,但尼摩船长已先我一步赶到,只见他大斧一挥,斧头便砍进了章鱼嘴里去了。加拿大人死里逃生,立即跳起来,用捕鲸叉叉进章鱼体内,直捅它的三颗心脏。

    “这算是我对你救命之恩的报答了!”尼摩船长对加拿大人说道。尼德向他鞠了一躬,但没有说话。

    尼摩船长满身血污,一动不动地站在舷灯旁,凝视着吞噬了他的一个伙伴的大海,大滴的泪珠从他的眼眶里滚了出来。

    读书任务卡

    1. (1) 作者:
    2. (2) 联系原著,尼摩船长所说的救命之恩指的是哪件事?
    3. (3) 结合选段,分析尼摩船长的人物形象。
    4. (4) 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这部小说的两点艺术特色。
  • 3. 成语积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①__。它们在艺术创作中②__(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③__,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它们并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手段的出现而④__(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1. (1) ①③处填写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异曲同工   沧海桑田 B . 殊途同归   沧海桑田 C . 殊途同归   斗转星移 D . 异曲同工   斗转星移
    2. (2) 根据括号内的解释依次填出②④处的成语。

  • 4. 书斋,作为一个文人的心灵空间,寄托着斋主的理想,始终营造着中国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片天地。下面六个句子,分别写的是杜甫草堂、陆游书巢、蒲松龄聊斋,请你根据内容搭配成三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只填序号)

    ①秋雨杜陵碑       ②万卷古今消永日    ③嘻笑怒骂皆文章

    ④一窗昏晓送流年   ⑤野花天宝相        ⑥妖魔鬼怪成四害

    杜甫草堂: 陆游书巢:蒲松龄聊斋:

  • 5. (2021·平罗模拟) 下列空缺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                                      的生动教材,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A . 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B . 激发爱国热情、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 .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D . 振奋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
  • 6.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情况统计一览表

     

    已应用

    没应用

    不确定

    北上广深

    67.18%

    18.80%

     14.02%

    省会城市等二线城市

    67.92%

    20.18%

     11.90%

    其他城市

    56.58%

    21.53%

    21.89%

    非城市地区

    46.45%

    22.40%

     31.15%

    【材料二】

    随着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日前宣判,人脸数据信息保护问题再一次引发关注和讨论。11月20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因强制刷脸入园,被判赔偿当事人郭先生1038元。紧随其后的21日,合肥市公安局也在政务平台上答复了市民对刷脸门禁是否会泄露信息的担忧。与快速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共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隐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选自“搜狐焦点”2020年11月23日,有删改)

    【材料三】

    据江苏卫视报道,江苏常州警方破获一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人脸识别认证案件,抓获8人,涉案金额120万元。他们利用系统、算法漏洞,搞一些软件,用手机或者电脑、电视机屏幕冒充本人,实施换头、眨眼、张嘴、转一转等,从而实现其非法注册、非法挂靠、办理资质的目的。

    (选自“网易新闻”2021年12月24日,有删改)

    1. (1) 从材料一图表中,你得出哪些信息?(写出2条即可)
    2. (2)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 7. 阅读下面的感谢信,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感谢信

    尊敬的老师: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在即将分别的时候,我思绪万千。三年来,您耗费了多少心血。过去的岁月里,是您改善了我的态度,给予我鼓励,在我迷茫无助时帮我排忧解难。与您相处的时光中,我感受到了春风般的可护。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做您的高足,是我一生的骄傲!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学生:XX

    2022年X月X日

    1. (1) 感谢信中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2. (2) 感谢信中有一处用语不得体,请修改。
    3. (3) 假如你要在感谢信中引用诗句,选择下列哪两句诗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二、阅读(40分)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问侍臣:“创业与守 孰难?”房玄龄曰:“草 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 ,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 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行乱其所为  拂: ②于虑            衡:

      ③而后         喻:  ④创业与守成难   孰: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3. (3) 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断三处)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4. (4)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9. 阅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这一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1. (1) 对两首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词作者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B . 第一首词作者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C . 第二首诗中“玉盘”二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此生此夜不长好”中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D . 第二首诗最后一句意思是: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2. (2) 试结合语句分析这两首作品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
  • 1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文艺应塑造英雄人物、弘扬崇高精神

    ①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一批批新时代的巨人和英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巨人和英雄,却还没有被文艺家们充分地感受到。不是英雄不存在,而是未能有力地发掘和表现他们。当前文娱领域存在的娱乐至死、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等乱象,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缺少了崇高精神的支撑。

    ②我们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考察中华民族的英雄史,从古至今,从革命战争时期直到和平建设与改革开放年代,都曾涌现出众多的英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彪炳史册、永放光辉。广大人民群众曾被焦裕禄那样的党员干部形象、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形象和王进喜那样的工人形象深深地感动过。以小说创作而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涌现出一部部史诗般的作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一批熠熠发光的英雄群像,宛如群星灿烂,闪耀在人们的记忆中。

    ③英雄品质主要表现为坚持正确人生观,具有崇高的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人民英雄是改天换地的变革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他们是先进思想的载体,是伦理道德的楷模,是真善美的化身,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他们是彰显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先进人物、代表人物。

    ④英雄人物是多姿多彩的,可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建功立业的奉献者;可以是坦荡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和勤务员;可以是伟大的科学家;可以是带领农民发家致富、把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创建美好家园的带头人;可以是真理、公平和正义的捍卫者;可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是既平凡又伟大的群众榜样。

    ⑤描写英雄,首先要热爱英雄。作家、艺术家要热爱英雄,要有塑造和礼赞英雄的愿望和激情,才能去寻找具有英雄业绩和崇高精神的表现对象,才能以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奉献给广大读者、观众,成为能被读者、观众所接受和吸收的精神营养。

    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崇高精神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塑造英雄人物、弘扬崇高精神,有利于培育人民的英雄情结和崇高基因。这实际上是人心建设工程,是富有战略意义的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根植和塑造,旨在使中国人民成为具有崇高精神的英雄的人民。

    ⑦塑造英雄人物、弘扬崇高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和崇高之美,有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尊严,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人民万众一心,筑起新时代的“心”的长城。

    ⑧伟大的事业需要崇高的精神。描写多姿多彩的英雄人物,让他们身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迸发出来,让富有英雄气魄和崇高精神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当代中国文艺家的神圣职责。

    1.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本文题目“文艺应塑造英雄人物、弘扬崇高精神”,是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B . 第①段指出文艺家们没充分发掘和表现英雄和当前文娱领域乱象是“树靶子”。 C . 第②段用举例论证论述了“我们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D . 第③段摆事实论述“英雄品质主要表现为坚持正确人生观,具有崇高的精神。”
    2. (2) 请为第④段写一个事实论据。
    3. (3) 请阅读文章第③段内容,分析其语言特点。
    4. (4) 阅读本文内容,结合下面的材料链接,谈谈你有怎样的感悟。

      材料一:田华,这位因成功扮演电影“白毛女”“党的女儿”而深入人心的表演艺术家,艺途虽多磨难,但始终秉承高尚的艺德操守,是人们衷心尊崇的“全国道德模范”。

      材料二:书法家沈鹏和夫人殷秀珍,作为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一次性多交党费100万元,引得网友纷纷点赞,高呼“沈爷爷威武”“两位可爱可敬的老人”。

  • 11. 阅读

    淡墨炊烟

    张金凤

    ①旧时乡下,日子是被炊烟串起的。

    ②富裕的年月,炊烟茁壮茂盛,吞食着木柴、秸秆,捧出各个灶台的香。贫瘠的年月,炊烟稀薄扁瘦,弱弱地刚爬出烟囱,一阵轻风就给吹散了,一声吆喝就给吓蔫了。

    ③炊烟总是藏着村庄的秘密,炊烟是各家的门楣。炊烟无声,但细心的人看看炊烟就什么都知道了:谁家的炊烟在清晨最早飘起,唤醒了大地;谁家的锅灶吞下了湿柴,抽噎着过日子;谁家在烧着揭不开的尴尬锅;谁家在煮着苦药,拯救凉寒的身体和心灵;谁家在半夜里就吃过饭,去远乡奔赴一个前程;谁家睡到日上三竿,炊烟才脸红地向日头报到……

    ④每一柱炊烟下都有一个忙活的女人,她系着围裙,挽着袖子,一缕头发贴着她的脸颊。那双手或许粘着面粉,或许摘着扁豆,或许正在菜板上切碎白菜、土豆、茄子,准备往那口焦渴冒烟的大锅里投放。每一餐都饱含着这个女人的辛劳和智慧,每一缕炊烟之下都氤氲着诱人的饭香。

    ⑤炊烟是男人心头最温暖的风景。在日头下挥汗锄草、犁地、收割,每一次直起僵硬的腰,每一次抬起沉重的头,每一次用粗糙的手抹一把汗水,他的目光就会穿越密密麻麻的庄稼棵子和层层交织的树,回看自己的村庄,找到自家的烟囱,那里正升起袅袅炊烟,炊烟下有一个不怨尤的婆娘,将寒碜的日子努力地打扮着。

    ⑥炊烟是孩子最深的眷恋。疯玩狂跑中,他们忘不了看看自己家的烟囱,那是母亲的消息树。若烟囱冷寂,那是劳作的母亲还没有归家。若烟囱飘出淡淡的炊烟,继而越来越粗壮,他能想象出,炉灶里正汹涌着火,娘此刻也许正沿着锅沿贴下一圈金黄的玉米饼子。孩子吸了吸鼻子,似乎闻到了自家的饭香,笑容从心里窜到了脸上。

    ⑦炊烟袅袅娜娜,飘忽而逝,却写下了乡村最动人的生活。

    ⑧清晨的炊烟参差不齐,千门万户,每家都有自己的一本经,正着念,倒着念,各有各的套路。有的炊烟像疾行客,干脆利落,在日出之前就完成花开的过程。当日头擦亮眼睛,这一户人家早就柴门落锁,全家到了田里,他们信奉人勤地不懒,肯下力气劳作,炊烟才会茁壮。有的炊烟在众多烟囱都沉寂之后,在风的拍打和日光的照耀之下,懒洋洋地飘着一缕,那是失去了梦的可怜人,形单影只,心灰意懒。于是,街坊邻居从菜园里带回几条黄瓜、一把韭菜,放在他的门厅。

    ⑨晨的炊烟散去,农田里、场院里便满是青壮的人,侍弄庄稼、抚摸土地是他们一辈子的差事。老人们挎着篮子在河边捶衣浣被。被炊烟安抚过的孩童,在学堂里朗朗诵读,他们的声音洪亮挺拔,像那些直冲云天的炊烟。

    ⑩中午的炊烟最整齐,女人们下工看日头,男人们下工看炊烟。下了工的女人一路小跑回村,炊烟就齐展展地在村庄上空升起来,果断而迅速。

    ⑪晚饭的炊烟悠闲而浪漫,极具个性。不下地,不修渠,不铺路,不开会,不分粮草,日子就变得从容了,饭食也就多出些花样,包包子,擀面条,熬苞米碴子粥,烙南瓜饼,蒸槐花窝头,馇野菜豆腐。晚饭可以把炊烟的阵线拉得很长。“晚饭是好饭。”庄户人都这样打趣。

    ⑫淡墨般的炊烟,书写着乡村的生活史。离乡日久的游子,在喧闹的城市楼林中想念炊烟。有炊无烟的日子,炊烟成了梦里袅袅娜娜的诗行。

    1. (1) 文章以“淡墨炊烟”为题有什么作用?
    2. (2) 文章第①段作者说“旧时乡下,日子是被炊烟串起的”,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3. (3) 作者具体从哪些方面写炊烟下的生活?
    4. (4) 作者为什么说“疯玩狂跑中,他们忘不了看看自己家的烟囱,那是母亲的消息树”?
    5. (5) 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⑨段为例进行赏析。
    6. (6) 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最后一段的作用。
三、写作(45分)
  • 1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深思熟虑,字斟句酌,成就的是考场上完美的答卷;万物复苏,草木蔓发,显现的是自然中完美的答卷;披荆斩棘,战胜自我,抒写的是人生里完美的答卷;团结友善,互助友爱,描绘的是友谊中的完美答卷;砥砺奋进,锲而不舍,铸就的是时代中完美的答卷……每一份答卷都浸着汗水,藏着耕耘,透着收获。

    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