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十堰市2022年中考化学真题

更新时间:2022-06-30 浏览次数:85 类型:中考真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衣服晾干 B . 冰雪融化 C . 钢铁生锈 D . 海水晒盐
  •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滴加液体 B . 稀释浓硫酸 C . 检查气密性 D . 测溶液pH
  • 3. 下列有关说错误的是(   )
    A . 氮气常用作保护气,说明氮气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 .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C . 气焊时用纯氧代替空气使气体燃烧更剧烈,以获得更高温度 D . 将食物放置冰箱冷藏,以延长它的保质期
  • 4.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河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过程得到自来水 B . 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汽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 C . CO2和CO的化学性质差异较大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D . 电解水实验中得到氢气与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 5.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将成为理想能源的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中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1:1 B .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C . 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 D . 该反应可以使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 6. 分析、推理、归纳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故混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B .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 . 氯化钠、硫酸锌等盐中都含有金属离子,故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 .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H2O和CO2 , 则该物质中一定含C,H,可能含O
  • 7.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O2和CO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气体的集气瓶中

    B

    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氯化镁

    先加水溶解,然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最后将滤液蒸发结晶

    C

    除去铜粉中的少量碳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

    区分四种白色固体:碳酸钙、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观察现象

    A . A B . B C . C D . D
  • 8. 为了验证镁、锌、铁、铜四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充分反应后发现试管中均有少量固体残留。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只洁净的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溶液a和固体b(如图乙所示)。由此得出以下结论:①反应前后三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均发生明显变化;②固体b中至少含有1种金属;③固体b中最多含有四种金属;④溶液a中至少含有2种金属离子;⑤该实验能得出4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Mg>Zn>Fe>Cu。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 1 B . 2 C . 3 D . 4
二、选择题组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秉承“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理念,是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中国奥运健儿奋力拼搏,实现了全项目参赛,金牌和奖牌数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届冬奥会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蔓廷的背景下我国举办的一届精彩、安全的全球性体育盛会,彰显了中国智慧和大国担当。

    1. (1) 生活中的下列常见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 牛奶 B . 生理盐水 C . 苏打水 D . 碘酒
    2. (2) 下列做法没有体现绿色理念的是(   )
      A . 采用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为北京冬奥会场馆提供电力支持 B . 采用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造雪 C . 在赛事场馆附近和周围大力植树植草 D . 鼓励市民乘坐私家车观看奥运赛事
    3. (3) 下列冬奥会比赛用品的材料不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 . 冰壶壶体——天然石材 B . 滑雪板基础材料——聚乙烯 C . 护目镜镜片——聚碳酸酯 D . 冰球——合成橡胶
    4. (4) 冬奥会期间,“戴口罩、不聚集、常消杀”仍是控制疫情传播的有效措施。酒精(C2H5OH)溶液是最常用的消毒剂之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常用75%的酒精溶液消毒 B . 酒精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C . 酒精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 . 酒精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填空题
  • 10. 用化学用语填空:
    1. (1) 3个氢原子
    2. (2)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3. (3) 标注四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4. (4) 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构成它的阴离子是
  • 11. 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
    1. (1) 最近,中国科学家不利用光合作用,直拉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成功合成了淀粉。淀粉属于大大营养素中的
    2. (2) 小明同学帮妈妈做饭,刮山药皮时手上皮肤奇痒难忍(山药中含有的碱性皂角素所致)。常用厨房中的(填调味品名称)来止痒。饭菜做好后,关闭阀门以熄灭燃气,其灭火原理是
    3. (3) 2022年6月5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发射飞船的遥十四火箭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火箭推进时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 图1是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 (1) 图1中x=
    2. (2) 图2中的粒子对应的元素共有种。
    3. (3) 已知溴化镁由离子构成。根据以上信息,请写出溴化镁的化学式
  • 13. 甲、乙两种固体(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t3℃时,乙的溶解度是g。
    2. (2) t3℃时,甲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3. (3) t1℃,把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加入100g水,充分搅拌,溶解情况如图1所示,则B烧杯内溶质是(填“甲”或“乙”)。现对图1中两烧杯内物质同时作如下处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升温至t2℃,均形成不饱和溶液

      B.升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先升温至t3℃,再通过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两溶液均刚好达到饱和,蒸发水的质量:烧杯A>烧杯B

  • 14. A、B、C、D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B由两种元素组成。A和B反应生成C和D(如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请按要求作答:

    1. (1) 若A和C为单质,B和D为化合物,该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2. (2) 若A、B、C、D为同一类别的物质(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下同)。任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3. (3) 若A、B、C、D均为不同类别的物质,任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4. (4) 若A、B、C为同一类别的物质,D与它们不同类别。则C的化学式是
  • 15.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 (1) 写出仪器a的名称:
    2.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较纯净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填字母编号),若用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制取CO2时,检验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
  •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1. (1) 【实验探究一】

      Ⅰ、向滴加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如图1所示),边滴加边振荡,测得试管①中最终溶液的pH=2。

      Ⅱ、分别称取0.5g氢氧化钙粉末置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mL水,振荡;再向试管②中加入2mL水、试管③中加入2mL稀盐酸(如图2所示)。振荡并观察现象。

      Ⅲ、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④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振荡。静置后测得上层清液的pH=12,继续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如图3所示),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Ⅰ中,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试管①最终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除外)

    2. (2) 实验Ⅱ中用水作对照实验,其目的是
    3. (3) 试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4) 【分析讨论】甲同学通过“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盐酸不能与Cu(OH)2发生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于是继续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二】取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试管⑤中,直至过量,边加边振荡。

      实验探究二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有

      【结论】盐酸能与Cu(OH)2发生反应。

      【交流反思】最终试管⑤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

四、计算题
  • 17. 将12.0g大理石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当加入94.4g稀盐酸,恰好不再有气体生成,此时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为102.0g(假设CO2全部逸出,不考虑水的损失)。试计算:
    1.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g。
    2. (2) 烧杯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