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科学阳明...

更新时间:2022-06-22 浏览次数:172 类型:竞赛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 1. 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 .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 燃气是否泄漏用明火检验 D .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 2. (2021·杭州) 以下是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示意图,有关实验仪器名称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 . a是试管夹 B . b是酒精灯 C . c是集气瓶 D . d是烧杯
  • 3. (2021七上·温州期中) 金鱼藻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它能在水下开花。雄花成熟后,花药能上升到水面,并开裂散出花粉,花粉慢慢下沉到达水下雌花柱头上,受精后发育成果实。金鱼藻属于(   )
    A . 苔藓植物 B . 蕨类植物 C . 裸子植物 D . 被子植物
  • 4. (2021·杭州) 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 .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 .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 . 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 5. 青春期是人的第二次快速生长时期,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实现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应该(   )
    A . 尽量暴饮暴食加速生长发育 B . 不运动多看书促进智力发展 C . 不与异性交往保持身心健康 D . 培养自制力不痴迷网络游戏
  • 6. (2022七下·鄞州期中) 细心的小敏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湿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这是为什么呢?(   )
    A . 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B . 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 C . 梳子不停的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D . 用电吹风吹湿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
  • 7. (2021·金华) 日本政府拟将核污水排入太平洋的计划引起了全球关注。若该计划实施,不仅会导致海洋污染,某些污染物还可能通过水循环环节进入到大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下列水循环环节中,与污染物进入大气密切相关的是(   )
    A . 降水 B . 下渗 C . 蒸发 D . 径流
  • 8. (2022七下·鄞州期中) 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 . 有机物含量 B . 土壤生物数量 C . 空气体积分数 D . 无机盐含量
  • 9. (2021七下·鄞州期中) 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探究燃烧的条件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热量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2021七下·鄞州期中) 如图分别为水雾灭火器和干冰灭火器。水雾灭火器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干冰又称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干冰灭火器常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的火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水雾灭火器喷射后的水雾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 . 水雾灭火器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C . 干冰灭火器喷出的“白气”是二氧化碳气体 D . 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11. 小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了一瓶氧气,并用该瓶氧气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如果小明操作没有问题,则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 所用铁丝太粗 B . 收集到的氧气太少,纯度太低 C . 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D . 铁丝预先绕成了螺旋状
  • 12.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 五氧化二磷.冰水混合物 B . 矿泉水,河水 C . 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D .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 13.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大

    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C . ①② D . ①②③
  • 14. 70℃时的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 15. (2021七下·奉化期末) 木橑尺蛾是一种常见的林业害虫,雌雄交配后产卵,卵期9-10天,幼虫孵化后即可取食叶肉,幼虫期40天左右,幼虫老熟即坠地化蛹,下列有关木橑尺蛾说法错误的是(  )
    A . 木橑尺蛾的发育类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B . 木橑尺蛾危害最大的时期是幼虫期 C . 木橑尺蛾的发育类型与蝗虫不同 D . 木橑尺蛾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
  • 16. (2021七下·奉化期末) 如图是人类同卵双胞胎自然形成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过程①发生在母体子宫中 B . 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于胎儿分娩时刻 C . 通过细胞不断的分裂即可完成过程③ D . 过程④中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胎盘
  • 17.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甲、乙、丙表示三类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表示消费者、乙表示生产者 B . 丙表示肉食性动物或杂食性动物 C . 若甲遭受毁灭性破坏,则该生态系统可能崩溃 D . 乙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 18. (2021七下·奉化期末) 如图甲所示是一种简易的天气预报瓶,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可根据瓶内品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瓶子放置于20℃的坏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丁所示的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 B . 从图乙到图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 . 图丙中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D . 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
  • 19. 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 . 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C . 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D . 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也是导致水寨迅速烧尽的一个原因
  • 20. (2021七下·海曙期末)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初中科学基础实验之一,现要配置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错误的是(   )

    选项

    操作

    目的

    A

    称量时,取出的过量氯化钠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内

    防止污染药品

    B

    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相平

    使量取的水更准确

    C

    溶解过程,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增大食盐的溶解能力

    D

    称量时,在天平两托盘上各垫上一张相同的白纸

    防止腐蚀天平

    A . A B . B C . C D . D
  • 21. 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是指落下的花瓣。以下对这个诗句中涉及的生物学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自然界中存在着物质循环的现象 B . 细菌和真菌参与了“化作春泥”的过程   C . “落红”最终被分解为有机物 D . “春泥”中的部分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 22. 用转动八面镜法可以测光速,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T为望远镜,平面镜O与凹面镜B构成了反射系统。八面镜M距反射系统的距离AB为L(L可长达几十千米),且远大于OB以及S和T到八面镜的距离。调整八面镜的位置直到通过望远镜能看到发光点s,然后使八面镜转动起来,并缓慢增大其转速(1秒内转过的圈数),当转速达到n时,恰能在望远镜中再一次看见发光点s,由此得到光速c的表达式是  (       )

    A . c=4Ln B . c=8Ln C . c=16Ln D . c=32Ln
  • 23. 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60℃时,M和N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 将60℃时N溶液降温至30℃,一定有晶体析出 C . 30℃时,M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40% D . 无论升温或降温都能使40℃接近饱和的N溶液达到饱和
  • 24. 在气温为0℃的室内,把盛有冰和水的金属盒漂浮在盛有酒精溶液的开口容器里,过一段时间后,金属盒内冰和水的变化情况是(        )
    A . 不发生变化 B . 冰减少,水增多 C . 冰增多,水减少 D . 无法判断
  • 25. 实验室需要把烧杯A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转移到烧杯B中,将烧杯A内的液体倒入烧杯B后,烧杯A内会残留约1mL液体,之后用19mL蒸馏水清洗烧杯A的内壁,这部分液体也倾倒至烧杯B,烧杯A内仍残留约1mL液体…需要几次这样的清洗,才能保证原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99.9%都被转移至新烧杯(  )

    A . 2次 B . 3次 C . 4次 D . 5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 26. 物质的溶解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请据表回答:

    表一 物质的溶解度(20℃)

    物质

    NaOH

    Ca(OH)2

    CaCO3

    CaSO3

    溶解度(克)

    109

    0.165

    0.0014

    0.0043

    表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级

    20℃时的溶解度(克)

    >10

    1~10

    0.01~1

    <0.01

    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1. (1) 实验中一般用氢氧化钠(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不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二氧化碳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钙(Ca(OH)2于水,吸收效果不好。
    2. (2) 20℃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精确到0.1%)
  • 27. 下图是三种土壤的模型,请指出保肥性能最强的是;最适宜耕种的是。(填序号)


  • 28. (2022七下·鄞州期中) 将一支充满纯净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如图),同时轻轻振荡。

    1. (1)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二氧化碳可以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填颜色),原因是
  • 29. 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 (1) 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100℃。(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 (2) 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3. (3) 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 30. 如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

    1.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2. (2) 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
    3. (3) 蛇与鹰的关系是
    4. (4) 写出一条能量减少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 31.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

    小煦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科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王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煦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科和小王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 (1)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的观点是正确的。
    2. (2) 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 (3) 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
    4. (4) 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更合理。

  • 32. (2022七下·鄞州期中) 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课本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

    【实验步骤】

    ①取一根玻璃管,用橡皮塞将一端密封;

    ②将食品脱氧剂粉末迅速装入玻璃管,立即向管口注入一滴水将玻璃管密封,水滴的下端标为A。弹动玻璃管使脱氧剂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脱氧剂的上端标为O,如图甲所示;

    ③水平滚动玻璃管,使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静置至水滴不再移动时,水滴的右端标为B,如图乙所示;

    ④同②操作使粉末分布均匀且紧密,用刻度尺测量出AO段和AB段的长度,并计算出AB与AO的比值,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洗涤、干燥实验装置,重复上述实验。

    实验次数

    AO(mm)

    AB(mm)

    AB/AO

    1

    523.5

    109.5

    0.2092

    2

    525.5

    110.0

    0.2093

    3

    527.0

    110.5

    0.2097

    【得出结论】

    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知空气中氧气含量为(用百分数表示)。

    【思考讨论】

    ⑴实验步骤③中,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的目的是

    ⑵实验步骤②中,如果玻璃管内的脱氧剂粉末分布不够紧密,会使实验结果偏大,其原因是

  • 33. 如图所示,找一个空的易拉罐,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的中央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半透明纸,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观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点:

    1. (1)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传播的。
    2. (2) 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 . 三角形光斑 B . 圆形光斑 C . 蜡烛的影子 D . 烛焰的像
    3. (3) 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4. (4) 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但圆形光斑大小不一原因是
四、分析计算题(第33题8分,第34题6分,第35题4分,共18分)
  • 34. 图为甲、乙(均不含结晶水)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 (1) t1℃时,甲的溶解度乙的溶解度(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 (2) t2℃时,40g水中溶解g乙物质恰好达到饱和。
    3. (3) 某同学在t1℃时开始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A、B、C。在溶液A、B、C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在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后,充分搅拌,恢复到t2℃,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35. (2022七下·鄞州期中) 25℃,10克某盐加入一定量的水,完全溶解后,得到不饱和溶液,若蒸发12.5克水后得到浓度为20%的饱和溶液。
    1. (1) 计算25℃时某盐的溶解度。
    2. (2) 求原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 (3) 25℃时若要使5克某盐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来,需蒸发多少克水?
  • 36. 工业上常用碳酸镁矿石(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来制备硫酸镁。硫酸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制备流程如图。

    温度(℃)

    60

    80

    90

    100

    硫酸镁溶解度(克)

    54.6

    55.8

    52.9

    50.4

    1. (1) 用150千克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9.8%的稀硫酸,需要水千克。
    2. (2) 小煦将除去杂质后的滤液加热至90℃,得到硫酸镁浓溶液,继续加热,观察到晶体快速析岀。其原因可能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