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6-23 浏览次数: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52分)
  • 1. 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六王毕,四海  楚人炬,可怜焦土 B . 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 . 奈何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禾三百囷兮 D . 谁得而灭也          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盘盘焉,囷囷      缦立远视,而望幸 B . 骊山北构西折    不敢言敢怒 C . 之心,日益骄固  大国,难测也 D . 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
  • 3. 下列对《阿房宫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用一个“毕”字,一个“一”字来表现秦统一天下的过程,这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社会历史条件。 B . 一个“兀”字,一个“出”字,表现阿房宫的建造过程,是秦建造阿房宫的物质条件,含蓄地说明了阿房宫的出现,取尽了天下的财物。 C . “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面积之大;“隔离天日”,说明楼阁密度之紧。 D . “骊山”两句,写其依山傍水的宏阔景象,气势非凡。
  • 4. 下列语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既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费量,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B .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文写宫女之多。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可悲。 C .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既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势。 D .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里珍宝的由来,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剽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总结历史教训埋下伏笔。
  • 5.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B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确定 C . 胜负之             数:次数 D . 祸焉             速:招致
  • 6.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赂者赂者丧    輮为轮,其曲中规 B . 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月乎 C . 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之文以志 D . 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致千里
  •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 其实亦百倍 B . 可谓智力孤危 C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 以有尺寸之地
  • 8. 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则获邑,则得城  ②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不能独  ⑤能守其土,不赂秦

    A . ①④ B . ②⑤ C . ③④ D . ①③
  • 9. 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洎牧以谗诛 B . 不赂者以赂者丧 C .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 .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10.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矣  过:错 B . 而陛下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 . 是以太山不土壤   让:推辞,拒绝 D . 藉寇兵而盗粮     赍:付与,送给
  •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缪公用之/内自虚外树怨于诸侯 B . 孝公用商鞅法/使天下士退而不敢西向 C . 此四君者,皆客之功/今逐客资敌国 D . 江南金锡不用/非秦者去,客者逐
  •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②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B . ①今乃弃黔首资敌国                   ②损民益仇 C . 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人民也 D . 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 13. 《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命令的根本原因是(   )
    A . 排比,对偶连篇,行文气势充沛。 B . 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C . 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D . 切中秦王想要统一天下的心理。
  •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恐汝不察吾            衷:衷情 B . 虽不谓吾言为          是:正确 C . 冬之望日前后           适:恰逢 D . 汝其善抚之,使之我          肖:相像,类似
  • 15.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 .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 . 散六国之从 D . 汝幸而偶我
  •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意洞 B . 分之日可以死 C . 卒不忍独其身 D . 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
  •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之有身也

    A . 天下人为念 B . 汝可模拟得之 C . 汝不必无侣悲 D . 今日事势观之
  • 18.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 B .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C .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 D .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19. 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②当哭相和也 ③一恸 ④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⑤天灾可以死 ⑥必以告妾 ⑦吾爱汝至

    A . ①③⑤⑦/②④/⑥ B . ②③⑤/①④/⑥⑦ C . ①③⑤/②④/⑥⑦ D . ①②③⑤⑥/④/⑦
  • 20.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是南美洲地区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里面的植物品种众多,但与整个亚马逊原始森林里的植物相比,不过是          , 不值一提。

    ②在颁奖典礼上,他公开表示自己的贡献很有限,实在是          , 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而应该把这个奖颁给他身后的整个团队。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          , 但如果缺少了它们,人类就会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患上各种疾病。

    A .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B . 九牛一毛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C . 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九牛一毛 D . 九牛一毛      微乎其微      微不足道
  • 21.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B . 本文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 C . 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 D . 我们阅读这篇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思想和理论的独特逻辑,也能品尝到丰盛的语言“佳肴”和文化“美酒”。
  • 2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的第十五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报告厅举行,现场将揭晓个人和团队的获奖名单。 B . 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画家在去世很多年以后,世人才像发现新星一样赞叹他,他的作品也开始备受追捧,收藏价格飞涨,而这一切,都与他毫不相干了。 C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是一篇形象、生动的演讲,是一篇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著名演讲,因而文笔清新自然,耐人咀嚼。 D . 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郑州歌舞剧院演出的舞蹈《唐宫夜宴》收获众多好评。
  • 2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衔接最为恰当的一组是(   )

    演讲,                    , 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演讲词作为演讲时的文稿,                           

    ①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

    ②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利桥梁

    ③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唤起听众的共鸣

    ④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⑤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

    A . ⑤②①③④ B . ⑤②④①③ C . ②⑤④①③ D . ①③④⑤②
  • 2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还有一批病人要连夜转过来,        今天要达到70多人。”张定宇从会议室的窗户望出去,21个病区,灯火通明。

    ②张桂梅把忠诚如同“种子”一样播撒在了更多人的心中,让赤诚        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地方闪耀。

    ③中纪委机关刊:违纪干部用尽“洪荒之力”          , 也难逃重罚。

    ④专家列出了打造智能家居          的十大智能装备,很吸引人。

    A . 估量    衷心  掩饰  必须 B . 估计  忠心  掩饰  必需 C . 估量    衷心  掩盖  必须 D . 估计  忠心  掩盖  必需
  • 25.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革命实践活动极其广泛,但恩格斯用短小的篇幅把它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 B . 马克思之所以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 C . 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D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热情赞颂。
  • 2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佣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人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 . ③①④②⑤⑥ B . ⑤①⑥③②④ C . ⑤①③②④⑥ D . ③①⑤⑥②④
二、 对接高考(26分)
  • 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节选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

    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依存。 B . 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 . “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 D .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 . 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 . 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 . 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3. (3) 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 . “大河无水小河干” C .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 . “治大国若烹小鲜”
  • 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于余。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

    【注】①踬碚: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B .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C .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D .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 . 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 . 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
    3. (3)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 . 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 . 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 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 , 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B .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C .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D . 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 . 避席,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座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 . 足下,对对方的称呼。一般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含有瞧不起的意思。 D .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 . 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 . 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 . 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②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三、默写(12分)
  • 30. 默写
    1. (1) 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
    2. (2) 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3. (3)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4. (4) 《山居秋暝》中含蓄地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生活志向的诗句是:
    5. (5) ,双双金鹧鸪。
    6. (6)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7. (7) ,山深闻鹧鸪。
    8. (8) 蛾儿雪柳黄金缕,
四、写作(60分)
  • 3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何为舒适圈?惯常的定义,是指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有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想做的事,在惯常运作下,过轻松自在的生活。不少人认为,年轻人长久待在舒服的环境中,会因为生活安逸而不思进取;而经历挑战和痛苦,反而会让其变得成熟。也有人认为,每个人的舒适圈是不一样的,闲散者觉得喝茶发呆很舒适,拼搏者则觉得工作加班很过瘾,孤僻的人觉得独处是天堂,擅交际者则觉得狂欢是乐园……还有人认为,年轻人选择舒适圈并无过错,身处舒适圈有安全感,能更好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而贸然跳出舒适圈,则有一定风险。更有人觉得,对于舒适圈的判定,自我认知和他人认知、表面现象与背后本质也许大相径庭。

    如果你所在的班级组织以“如何看待舒适圈”为主题班会讨论活动,邀请你发言,请针对以上观点,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