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2021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2-04-18 浏览次数:8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变过程。推动上述演进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 
    A . 种植技术的提高 B .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 人工取火的发明 D . 建筑技术的进步
  • 2. 如图是山东省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的报头。请你判断它的命名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3.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C .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 4. (2020·眉山) 在建立汉政权前后,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为齐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他以各种理由诛杀了其中6个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   )
    A . 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 B . 深受分封制观念影响 C . 体现他统治十分残暴 D . 导致王国问题的形成
  • 5.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 巩固了国家统一 B .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 . 促进了物种交流 D . 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 6. (2019·德州) 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7. 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 . 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 . 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C . 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 . 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
  • 8. 1921年,顾维钧在华盛顿会议上指出,用武力强迫通商,并约定单方的协定税率,是帝国主义者夷灭弱小民族的国家,或使他降为半殖民地的一种实际上最狠毒而形式上最温和的巧妙手段。列强在中国获得这一“巧妙手段”的合法性依据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1872年,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等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其他行业运用,如仁和保险、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逐步探索近代化的经营方式 B . 洋务运动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 .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发展 D . 结束了列强对证券市场的垄断
  • 10.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   ) 
    A . 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 B . 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 C . 结果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 结果是建立了民主政治
  • 11. 如表是某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最合适做该章标题的是(   )       
     

     第二十章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350页 

     

     (二)辛亥革命355页 

     

     (三)创建中华民国355页 

    A . 军阀割据 B . 维新图强 C . 走向共和 D . 思想启蒙
  • 12. (2019·济南模拟) 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   )
    A .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 . 民主科学时代 C . 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13. (2020·广东)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 14. 如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 . 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 . 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 . 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 . 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 15. (2020·山西) 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农具,每年只收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1950年后,他家有田地15亩多,农具齐全,全年有米吃。1953年,他家收谷1600千克,一年能吃24千克油、14千克盐。他家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 大生产运动 B .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 土地改革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6. (2017·徐州模拟)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 . 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 . 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 . 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 . 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 17. (2020·潍坊) 有学者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的使命,罗马人的使命就是为世界提供法律。体现了罗马人“使命”的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拿破仑法典》 C . 《查士丁尼法典》 D . 《和平法令》
  • 18. 学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指出:“(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由此可见,哥伦布大交换(   ) 
    A . 欧洲具有主导性 B . 范围具有区域性 C . 结果仅利于欧洲 D . 内容仅限于物种
  •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作者关于美国革命的评价,是因为它( )
    A . 脱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 . 确立共和体制,实行三权分立 C . 解放黑人奴隶,维护国家统一 D . 战胜封建王权,实行君主立宪
  • 20. 李明同学在复习中列出了下列历史事件,据此判断,他要复习的课题是(   ) 

     ①贩运黑人奴隶 

     ②颁布《权利法案》 

     ③进行工业革命 

    A . 德意志的统一 B . 美国的独立 C . 法国的崛起 D . 英国的现代化
  • 21. 从1770年到1840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提高了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的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该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 . 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 B . 提高了工人生活质量 C . 引起了社会结构变化 D .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 22. 如表能够用来研究日本明治政府日本明治时期工业成果(部分)(   )                
     

     时间(年) 

     

     煤矿开采(吨) 

     

     蒸汽船数(艘) 

     

     铁路铺设(英哩) 

     

     1873 

     

     600000 

     

     26 

     

     18 

     

     1894 

     

     5000000 

     

     169 

     

     2100 

     

     1904 

     

     13000000 

     

     797 

     

     4700 

    A . 废藩置县 B . 殖产兴业 C . 文明开化 D . 对外扩张
  • 23. (2020·广东) 1927年苏联的粮食收购量比上年减少30%,斯大林认为这是小农经济分散性导致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    )
    A .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 发展商品经济 C . 大力推行工业化 D . 实行农业集体化
  • 24. (2018·河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技的运用(坦克、潜艇和飞机)和军队的数量一样,都在急速增长,战争结果表明,能够在先进装备上花费更多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这段话强调了(    )
    A . 军队数量决定战争成败 B . 科技影响战争结果 C . 团结是战争决胜的关键 D . 战争阻碍社会发展
  • 25. (2021九下·德庆月考)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面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哪一发展趋势(   )
    A . 经济全球化 B . 多极化 C . 信息化 D . 和平与发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 26. 项羽骁勇善战,在(战争)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27. 东汉末年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当代药学家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 28. 1955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万隆会议,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 29. (2020·苏州)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力作为新的能源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了“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时代”。
  • 30. 年10月24日目,联合国诞生,它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目内瓦正式成立,为全球经济的交往和合作提供了规范的平台。 
三、材料解析题:(每题8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实在是关系到整个中华大地再次统一的重大事件,这是因为文明的内容与程度的相对接近才是国家统一昌盛的真正基础。 

     ﹣﹣李凭、袁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政治上、汉初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意义。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戴逸、李炳清主编的中国历史丛书书目摘录 

          
     

     第一册 民族独立 林家有等著 

     

     第二册 社会进步的谋求 张绍君等著 

     

     第三册 近代化理想的探索 葛洪泽著 

     

     …… 

     

     第六册 革命激流的砥柱 新莲芳著 

     材料二:第六册《革命激流的砥柱》目录摘录 

          
     

     导言:峰回路转的必然选择 

     

     第一章 点燃火种 

     

     第二章 焕然一新 

     

     第三章 独辟新径 

     

     第四章 抗战中坚 

     

     第五章 天翻地履 

     

     结语: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 

    1. (1) 据材料一,根据丛书设计,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写入哪一册书中?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章的“焕然一新”含义是什么?第五章“天翻地覆”应讲述什么主要内容?(至少写出两条) 
    3. (3) 第六册书《革命激流的砥柱》编写的主要视角是什么? 
  • 33. 在中国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基于国情与形势变化适时制定了不同的方针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1978年)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什么?这种组织方式的改变对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 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从早期的中小型家族企业占多数,到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由于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源源不断地流入,形成了庞大的失业大军。于是工厂主竭力压低工资,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不断加强。……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的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爆发一次。 

     ——《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工业化开始后,殖民扩张逐渐向世界各个已有文明的核心区推进,西亚、北非、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落入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世界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兴起的时间和最显著成就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一,概述生产组织形式的新变化。 
    2. (2) 归纳材料二中主要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对此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什么纲领? 
    3. (3) 材料三中”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有哪些共同特点?“印度”被哪个西方列强所控制? 
    4. (4) 综上所述,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性。 
  • 35. 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扫清迷雰追根溯源;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抽丝剥茧正本清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材料二:鉴于美国所处的非常有利的经济和战略地位,美国的势力在1945年后便向外迅猛发展…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世界性的思想体系,互相“排斥”,水火不相容……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1. (1) 材料一中,“争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上一轮争夺”而爆发了什么战争?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的理解。“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中,“利益的严重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由此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4. (4) 材料三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局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