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

更新时间:2022-03-17 浏览次数: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7九上·梅江月考)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
    A . 氮气 B . 氧气 C . 二氧化碳 D . 稀有气体
  • 2. (2021·黄冈) 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我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引起世界关注,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火箭转场 B . 燃料加注 C . 点火发射 D . 自动对接
  • 3. (2021·宜昌) “减污降碳,保卫蓝天”,校园内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 网上祭英烈 B . 循环用教材 C . 集中烧落叶 D . 分类放垃圾
  • 4. (2021·北京) 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

    A . 禁止吸烟 B . 禁止燃放鞭炮 C . 禁止带火种 D . 禁止堆放易燃物
  • 5. (2020·自贡)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1    B . +1    C . +5    D . +7
  • 6.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闻气体气味 B . 点燃酒精灯 C . 取用固体粉末 D . 滴加液体
  • 7. 安全警钟应时刻长鸣。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油锅着火,锅盖盖灭 B . 燃气泄漏,点火检查 C . 点燃氢气,提前验纯 D . 面粉厂内,禁止吸烟
  • 8.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 . 氮气作保护气 B . 干冰作致冷剂 C . 木炭冶炼金属 D . 天然气作燃料
  • 9.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蜡烛在盛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产生白光,瓶壁出现小水珠 B .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 . 向浓氨水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10. (2021·北京) 用下图装置可验证空气中O2的含量。下列现象能表明O2含量的是(   )

    A . 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 B . 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 C . 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 D . 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
  • 11. 疫情防控期间用到一种免洗手消毒凝胶,其中含有正丙醇(化学式为C3H8O)。下列有关正丙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B . 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8 C . 由三种元素组成 D . 正丙醇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 12. (2020九上·龙华期末) 某无色气体,可能有H2、 CO、CO2中的一种或数种,现将无色气体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甲装置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物质,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该气体一定是混合物 B . 该气体一定是化合物 C . 该气体一定含碳的氧化物 D . 该气体一定含有氢气(H2)
  • 13. (2021·武汉) 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一定条件下,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相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如下表所示(其中: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氯原子)。

    物质

    分子模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体现了甲的氧化性 B . 上表中涉及两种含氧化合物 C . 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73:36 D . 该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 14.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组成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探究可燃物燃烧是否需要氧气

    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

    A . A B . B C . C D . D
  • 15. 某同学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将20g稀盐酸分4次加入到盛有2g该样品的烧杯中(样品中只有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所得数据如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质量/实验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稀盐酸的用量/g

    5.0

    5.0

    5.0

    5.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1.5

    1.0

    0.5

    0.3

    A . 第1次和第2次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同 B . 第3次实验后碳酸钙无剩余 C . 第4次实验后的盐酸无剩余 D .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5%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 17. 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依据如图回答问题:

    1. (1) 图1中用到的碳单质是,图2中用到的碳单质是
    2. (2) 不同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四、综合题
  • 18. 请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 (1) 由图1可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2. (2) 图2是硫离子结构示意图,则X的数值为,表示硫离子的符号是
    3. (3)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叫价类二维图。图3为硫的价类二维图,A点表示的物质类别是。价类二维图中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A点表示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可以得到B点表示的物质,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点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是
  • 19.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 (1) 探究一: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智慧小组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镁条的目的是,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则:M2与M1质量差表示的质量是。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的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你认为出现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是

    3. (3) 小灿按如图所示的改进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白色固体中含有少量黄色固体。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

      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

      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作出猜想]黄色固体是氮化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如图,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

      现象:

      结论: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

    4. (4) [反思与交流]①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②空气中氮气的含量远大于氧气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氧化镁却远多于氮化镁,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5. (5) [拓展延伸]小文同学在一本参考书上发现,镁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于是她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和一种黑色固体单质,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个实验引发了我们对过去某些知识的反思,有了新的发现,你认为新的发现是。(填序号,下同)。

      A.在一定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也能支持燃烧

      B.燃烧不一定需要有氧气

    6. (6) 探究二;定量研究质量守恒定律

      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8

      25

      20

      3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5

      则:①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

      ②当y≤15时,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③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变化特点,x的取值范围是

      A.18≤x≤68 B.0≤x≤50

      C.0≤x≤18 D.0≤x≤68

  • 20.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水厂将浑浊的长江水净化成自来水,并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操作1的名称是
    2. (2) 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2,此操作的作用是;待处理的水应该从端通入。(填“a”或“b”)
    3. (3) 取少量的液体D于试管中,滴入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的浮渣产生,说明此液体为(填“软水”或“硬水”),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硬水在煮沸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是:Ca(HCO32CaCO3↓+CO2↑+H2O,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碳酸氢钙可能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写出一点即可)。
    4. (4) 通过操作3可以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蒸馏水,操作3的名称是
    5. (5) 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____(填字母)。
      A .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 .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 . 使用含磷洗衣粉 D . 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 21. A、B、C、D、E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它们的部分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条件)。

    1. (1) 若图中所示只有两种物质是氧化物,E是黑色粉末,B、D是组成元素相同物质,B物质的化学式为:写出D→A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若E、B是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且为氧化物,A、D是气体,C可作实验室常见液态燃料,则E的化学式是,C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22. 下列是常用实验仪器,据图作答:

    1. (1) 仪器a的名称
    2.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试管位置太高,不能用外焰加热,应调节下左图中的旋钮。(“①”或“②”或“③”)。若用装置F收集并粗略测出收集氧气的体积,还需在(填“m”或“n”)端接一个量筒以便测出排出的水的体积。
    3. (3)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 (4) B、C、D、E均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若用装置C制备二氧化碳,操作时一定要把长颈漏斗下端插入液面下,目的是
    5. (5) 为了解装置E优点,在装置E中连接压强传感器(如图G),从而测定实验中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化的情况(如图H),其中打开弹簧夹的操作对应图H中的字母)。
五、计算题
  • 23. 某实验小组将63.2g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分解,并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变化和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请认真分析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 (1) 加热到t1分钟时,产生氧气的质量是g。
    2. (2) 加热到t2分钟时,剩余固体中有哪些物质?质量分别是多少?(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