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段考...

更新时间:2021-12-22 浏览次数:6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祖先北京人早就意识到这点,这主要是因为(      )
    A . 他们喜欢过群居生活 B . 依靠单个力量无法生存 C . 群居更有利于后代的繁衍 D . 群体的力量更有利于发展农业
  • 2. (2015七上·昭阳期末) 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如果你要实地考察最早种植水稻、享用过米饭的古人类,就该去(     )

    A . 云南元谋县 B . 北京周口店 C . 陕西半坡村 D . 浙江河姆渡村
  • 3. (2017七上·福建期中)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和“人面鱼纹彩陶盆”集中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    )
    A . 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B .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C . 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 D . 半坡人的生活状况
  • 4. 从尧、舜、禹的禅让可以看出,当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   )
    A . 财富多少 B . 是否治水成功   C . 德才兼备 D . 家族谱系
  • 5. 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 . B . C . 蚩尤 D .
  • 6. 《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   )
    A . 商朝 B . 夏朝 C . 西周 D . 春秋
  • 7. 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   )
    A . 10世纪中期 B . 11世纪中期   C . 公元前11世纪中期 D . 公元前10世纪中期
  • 8. 下列哪一事件是东周建立的标志(   )
    A . 商汤灭夏 B . 武王伐纣 C . 盘庚迁殷 D . 平王东迁
  • 9. 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主要源于(   )
    A . 世袭制 B . 井田制 C . 分封制 D . 宗法制
  • 10. 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这四个人物中,最先称霸的是(   )
    A . 秦穆公 B . 齐桓公 C . 楚庄王 D . 晋文公
  •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为动荡和变化剧烈的时期,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 走向统一 B . 战争频繁 C . 诸侯争霸 D . 王室衰微
  • 12. 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
    A . 秦国 B . 楚国 C . 齐国 D . 魏国  
  • 13. 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历来受到重视。如图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将下列甲骨文的序号与相应的汉字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 . ①﹣﹣a②﹣﹣b③﹣﹣c B . ①﹣﹣b②﹣﹣c③﹣﹣a   C . ①﹣﹣c②﹣﹣a③﹣﹣b D . ①﹣﹣a ②﹣﹣c③﹣﹣b
  • 15.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墨子 C . 荀子 D . 孙膑
  • 16. 古书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得益于(   )
    A . 大禹治水 B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 . 商鞅变法的实施 D . 都江堰的修建
  • 17. 秦朝的一位米商到江苏购买一批粮食,这位商人使用的货币应该是(   )
    A . B .    C . D .
  • 18. 秦统一六国后,今天的福建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建制,属闽中郡。其郡守产生的方式是(   )
    A . 世袭继承 B . 地方推荐 C . 天子任命 D . 考试选拔
  • 19. (2020七上·齐齐哈尔期末)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 . 刘邦、项羽起义 B . 楚汉之争 C . 陈胜、吴广起义 D . 黄巾起义
  • 20.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用以装饰和遮蔽檐头的建筑附件,汉代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如图所示陶制瓦当上有篆书体“汉并天下”这四个字。该瓦当出现的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

    A . 汉高祖时期 B . 汉文帝时期   C . 汉景帝时期 D . 汉武帝时期
  • 21.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这是西汉哪两位皇帝在位时的主张(   )
    A . 汉文帝、汉景帝 B . 汉高祖、汉文帝   C . 汉高祖、汉景帝 D . 汉高祖、汉武帝
  • 22. 为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
    A . 大学 B . 太学 C . 儒学 D . 法学
  • 2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时提出的倡议。回眸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
    A . 欧洲 B . 教煌 C . 安息 D . 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 24. (2020·随县)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
    A . 思想控制的加强 B . 法家学说的衰落 C . 儒家学说的流行 D . 中央集权的削弱
  • 25. 汉武帝以前的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 . 皇帝制度与郡县制 B . 郡县制与刺史制度   C . 皇帝制度与分封制 D . 分封制与刺史制度
  • 26. 汉武帝采取的利于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的措施是(     )
    A . 统一文字 B . 推恩令 C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 实行盐铁专卖
  • 27. 据史料记载,仅从公元前127年到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甚至一日之内有24人同时封侯,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巩固宗法制度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削弱丞相权力 D . 扩大统治疆域
  • 28.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合称汉朝。东汉的都城是(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咸阳 D . 北京   
  • 29. 在研究性学习中,某历史学习小组拟定了“光武中兴”“外戚专权”“黄巾起义”等小标题来论述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其研究的朝代最有可能是(   )
    A . 春秋 B . 西汉 C . 东汉 D . 西晋
  • 30. 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是在(   )
    A . 西汉初年 B . 西汉末年 C . 新朝时期 D . 东汉末年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2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 3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我们回顾这方面的历史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三:某同学做的复习笔记,如下表格

    学派名称

    代表人物

    主张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仁政

    道家

    庄子

    独立人格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

    1. (1) 材料一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3. (3) 认真阅读材料三表格,结合你所学知识,在①、②处的正确答案分别是什么?
  • 32. 改革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和“决裂阡陌”分别指什么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四,指出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
  • 33.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 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请写出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并指出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