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1-08-26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人体受精卵开始分裂和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分别是( )
    A . 子宫和子宫 B . 子宫和阴道  C . 输卵管和子宫 D . 卵巢和子宫
  • 2. 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向平面镜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B . 像变大,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 C .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小 D . 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不变
  • 3. 有句描述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你知道谜语中“麻屋子”“红帐子”和“白胖子”分别指的是( )
    A . 外果皮、内果皮、种子 B . 果皮、种皮、胚 C . 外层种皮、内层种皮、种子 D . 果皮、种皮、种子
  • 4. 下列关于青春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显著特征是身高突增 B . 生殖器官停止发育 C . 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出现遗精 D . 性意识开始萌动
  • 5. 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B . 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 C . 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 D . 物体与小孔距离不变,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就越大
  • 6. 小辉穿了一件白衬衫、一条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 )
    A . 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B . 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 C . 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 D . 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
  • 7. 在学习中,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总结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明同学对所学内容进行的归类总结,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 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B . 光的三原色:红、黄、蓝 C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5 km/s,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D . 凸透镜和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和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 8. 取出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受精并培养成胚胎,移回母亲子宫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应的受精和生殖方式是( )
    A . 体内受精、卵生 B . 体外受精、卵生  C . 体外受精、胎生 D . 体内受精、胎生
  • 9.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C . 超声波是传播速度大于340 m/s的声波    D .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 10. 小徐是一位近视患者,下列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原理以及矫正过程的是(    )

    A . 甲和丙 B . 乙和丙 C . 甲和丁 D . 乙和丁
  • 11. 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人的皮肤可以产生感觉 B . 人的年龄越大,嗅觉的敏感程度越强 C . 听觉形成部位位于内耳的耳蜗 D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 12. 大豆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受精卵中贮存有遗传物质 B . 大豆种子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于① C . ②表示种子的形成过程 D . 大豆种子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
  • 13. 昆虫的两种发育方式的全过程可以分别用如图所示的部分内容表示。已知D为卵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蜻蜓的发育过程可以表示为A→B→C B . 若用此图表示蜜蜂的发育过程,则B为蛹期,C为幼虫期 C . 若用此图表示蝗虫的发育过程,则C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D . 若用此图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为了提高蚕丝产量,应设法延长C时期
  • 14. 下列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 隔着玻璃砖看木棒 B . 通过平面镜看自己 C . 小孔成像 D . 冰透镜取火
  • 15. 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左右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的土壤中,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这两组种子发芽状况是(   )
    A . 乙先发芽 B . 甲先发芽 C . 同时发芽 D . 都不发芽
  • 16. 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A .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 .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 .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 .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 17. 小宁同学对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的对应解释,正确的是( )
    A . 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 . 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C . 照相时,被照者应该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D . 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 18. 玉米开花时如果遇到连续阴雨,果实产量就会降低。下列能正确解释玉米产量降低的是( )
    A . 风大、气温低,花粉不能成熟 B . 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风力传粉 C . 阴雨,子房不能发育 D . 风大、气温低,影响昆虫传粉
  • 19. 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细菌的形态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B . 细菌的个体非常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在一起才有小米粒那么大 C .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 . 有些细菌有鞭毛,有些细菌有荚膜
  • 20. 在做“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象如图所示。图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 照相机是利用 A 点的成像原理制成的 C . 蜡烛在 C 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 将蜡烛从 C 移到 A 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31分)
  • 21.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文中“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时产生啼声,靠传播到四方,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我们能辨别乌鸦与其他动物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22. (2019七下·嘉兴月考) 如图所示的四种单细胞生物在结构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都能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存在。

    1. (1) A、B 都属于菌类,A 在细胞结构上与B 最主要的区别是
    2. (2) D 属于动物,它在细胞结构上与其它三种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
    3. (3) B 的生殖方式是,A 的生殖方式是
  • 23.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 (1) 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因为它能产生和分泌
    2. (2) 精子和卵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此后受精卵不断运动和分裂形成,并附着在内壁上,这个过程叫
    3. (3) 胚胎发育初期由提供营养;等胚胎植入子宫内壁后,胎儿通过从母体内获得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
    4. (4) 胚胎在母体内大约经过38周发育成熟后从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
  • 24. 沃洲镇风景旖旎,水库的湖面仿佛一面明镜,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水嫩的绿,映出了油菜花迎风招展的动人身姿,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所形成的(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植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建筑物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光发生进入了水中。
  • 25. 图中甲、乙分别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1. (1) 填写图中各部分名称:③、④、⑥
    2. (2) 为图乙中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丰富营养成分的结构是(填图中序号)。我们常说的玉米种子实际上是植物的(填器官名称)。
    3. (3)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是都有,而且胚都由胚芽、胚轴、胚根和组成。
  • 26. 如右图所示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与液面的夹角为30°,且反射光与折射光相互垂直,则反射角是,折射角是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分)
  • 27. 按要求作图
    1. (1) 已知甲图中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2. (2) 已知图乙中的凹透镜和凸透镜的焦距相同,根据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出已知光线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 (3)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丙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 28. 为了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装置A、B、C,并把它们置于阳光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要证明种子萌发需要水,应比较装置(填字母)。
    2. (2) 装置C中水的表面加上一层油膜的目的是
    3. (3) 除了水分之外,种子萌发还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4. (4) 本实验不能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
  • 29. 在“探究酵母菌发酵的最佳条件”实验中,李明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编号

    温度(℃)

    酵母菌含量

    发酵前面团的体积(mL)

    发酵3小时后体积(mL)

    A

    4

    适量

    100

    100

    B

    10

    适量

    100

    105

    C

    28

    适量

    100

    175

    1. (1) 该实验的目的是
    2. (2) 设计该实验的原理是控制发酵前面团体积、发酵时间和保持不变,通过观察来了解酵母菌发酵的效果。
    3. (3)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4) 该实验尚有不足之处,请你写出一条改进意见:
  • 30. 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中A、B是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

    1. (1) 选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小明将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将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直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
    3. (3) 在寻找蜡烛A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一侧透过玻璃板朝另一侧观察。
    4. (4)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将蜡烛B移去,在该位置上放上光屏,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实”或“虚”)像。
    5. (5) 小明把蜡烛A向靠近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会发现蜡烛A的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 (6) 实验结束后,小明想,若把玻璃板沿MN截成两部分,如图乙所示,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小段距离,则蜡烛通过左右两部分玻璃板成像的情况是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B.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 3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中心位于上。
    2. (2)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填一种即可)。
    3. (3) 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应该将光屏向(填“上”或“下”)方调节。
    4. (4) 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该眼镜是(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