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1-07-22 浏览次数:1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独特的山区环境造就了印第安人超凡的农业智慧。下列生产活动能体现其智慧的有(    )

    ①在海拔较低的山坡,开辟梯田种植玉米等

    ②随着干湿季节变化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③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

    ④采用现代的农业机械,重视畜牧业的科研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④
  • 2. 读右图,关于该国渔业的发展情况,认识正确的是(    )

    A . 国土东西狭长,海岸曲折,多优良的港湾 B . 拥有北海道渔场,可以任意捕捞渔业资源 C . 大力发展人工养殖,着力建设“海洋牧场” D . 人口多国土小,可以多填海造地沿海围垦
  • 3. 每一座城市的特色,都凝结着文明的成就。下列关于不同城市的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①科学城班加罗尔被誉为“亚洲的硅谷”

    ②莫斯科是俄罗斯的政治文化中心

    ③巴西利亚的城市布局像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釜山是韩国的汽车制造交易中心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4.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    )
    A . 通过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B . 对待少数民族-视同仁 C . 设立机构管辖边疆地区 D . 修筑长城抵御少数民族
  • 5. 五代十国(902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③“十国”是指南方地区十个政权

    ④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6. 北宋制定了《方田均税条约》,“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账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材料反映颁布该法令的目的是(    )
    A . 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 . 核实土地的多少好坏 C . 获得官僚地主的支持 D . 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 7. 史学家黄仁宇说:“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着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澶渊之盟”体现的两个力量平衡的政权是(    )
    A . 辽——西夏 B . 北宋——辽 C . 北宋——西夏 D . 南宋——金
  • 8.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此,元朝设立的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刺史制 D . 行省制
  • 9. 下列关于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唐朝设立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B . 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军民各事务 C . 清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 D . 清朝大活佛转世实行金瓶掣签制
  • 10. 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这座城是(    )
    A . 杭州城 B . 南京城 C . 西安城 D . 北京城
  • 11.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被称为“近代百戏之祖”。以下属于昆曲经典剧作的有(    )

    ①关汉卿《窦娥冤》

    ②汤显祖《牡丹亭》

    ③孔尚任《桃花扇》

    ④曹雪芹《红楼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下列科技成就与简介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成就

    相关简介

    A

    元代王桢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B

    北宋时期出现,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在光滑的盘中转动,匙柄指向南方。

    C

    明朝开始使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D

    作者宋应星,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A . A B . B C . C D . D
二、 非选择题
  • 13. 不同区域的人们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创造着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区域简图

    材料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 (1) 读世界区域简图,写出乙地的地形单元名称:。材料二中符合乙地气候特点的是(填图①或图②)。
    2. (2) 图中甲、乙两地都发展种植业,但又各具特色。简述两地种植作物和生产方式的最大区别。
    3. (3) 丙地发展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列举两项当地人民为克服这一困难采取的措施。
  • 14. 中国古代历朝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政治制度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设枢密院分掌军权,与中书对称“二府”,又设三司分掌财权,号为“计省”,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雍正朝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哪一政治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宋朝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这一趋势有什么积极影响?
  • 15.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古代钱币的一种计量单位),皆宽民力也。

    一一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清廷在1661、1672、1678年三次发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三五十里,并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问治罪。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

    1. (1) 指出材料一中宋代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说明当时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如何?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并分析其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