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安市五县(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1-07-17 浏览次数:162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秦统一中国后,虽然也曾有过分裂局面,但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中国历史上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朝代是(    )
    A . 西晋 B . 隋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2. (2018七下·苏州月考)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 B . C . D .
  • 3.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治世局面,它的形成与下列哪位皇帝有着直接关系(    )
    A . 唐高祖 B . 唐太宗 C . 唐高宗 D . 唐玄宗
  • 4.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的是(    )
    A . 三公九卿制 B . 中外朝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内阁制
  • 5. 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列事件中,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
    A . 玄奘西游天竺 B . 昭君出塞 C . 鉴真东渡日本 D . 文成公主入藏
  • 6. 下表所反映的唐代人口巨变的原因是(    )

    年代(年)

    649

    726

    742

    755

    760

    821

    人口数(万)

    1900

    4141

    4531

    5291

    1690

    1576

    A . 七国之乱 B . 八王之乱 C . 安史之乱 D . 靖康之乱
  • 7. 创新是个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右图是唐朝农民创制的生产工具.其功能主要是(    )

    A . 耕种田地 B . 纺织丝绸 C . 鼓风冶铁 D . 灌溉田地
  • 8.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就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9.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是(    )
    A . 打击强藩 B . 压制武将 C . 削弱相权 D . 文臣统兵
  • 10. 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民族关系的和谐 B . 君主权力的加强 C . 军事力量的落后 D . 重文轻武的国策
  • 11.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等政权,因此北宋的局部统一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材料旨在强调这一时期(    )
    A . 政权并立 B . 国家统一 C . 民族交融 D . 分裂割据
  • 12. 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 018 153

    4 414 841

    5 603 312

    55.93%

    A . 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B .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C . 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D . 南方经济地位显著
  • 13. 古代某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远迈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为管理庞大的帝国,该王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 郡县制 B . 郡国制 C . 道路制 D . 行省制
  • 14. 有一首歌唱到:“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在元朝,由于中外交往和民族融合的发展,中华民族大家产生了一个新的成员,这个新的成员是(    )
    A . 回族 B . 壮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 15. 元朝的某一官署是历史上中国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设立的行政机构。该机构是(    )
    A . 台湾府 B . 闽浙行省 C . 澎湖巡检司 D . 福建行省
  • 16.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人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

    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提倡 B . 科举制的推动 C . 市民阶层壮大 D . 民族交融加强
  • 17. 唐、宋、元时期的中国对外交往频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B . 交通发达,通往各国 C . 开干放政策,吸引外商 D . 中央帝国,万邦来朝
  • 18. 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_____把骑士阶层炸得碎粉,_____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_____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横线处应依次填入(    )
    A .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B .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C .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D .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 19. 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道:“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使朱元璋走向独裁的改革措施是(    )
    A . 废丞相 B . 设军机处 C . 设内阁 D . 设中书省
  • 20.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曾批评明朝某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    )
    A . “文字狱” B . 八股取士 C . 厂卫制 D . 重文轻武
  • 21.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 .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 .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D . 工业普遍使用机器
  • 22.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    )
    A . 马可·波罗 B . 郑和 C . 戚继光 D . 鉴真
  • 23. 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 . 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 . 大闹天宫--《西游记》 C . 武松打虎--《聊斋志异》 D . 黛玉葬花--《红楼梦》
  • 24. 下面是广安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某同学整理的一组大事表。这组大事可用于研究(    )

    A . 顺治帝初定天下 B . 康熙帝巩固统一 C . 雍正帝强化皇权 D . 乾隆帝抵御侵略
  • 25. 清朝前期,经济迅速恢复,人口大幅增长,国力空前强盛,史称(    )
    A . “开皇之治” B . “康乾盛世” C . “开元盛世” D . “永乐盛世”
  • 26.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君权的强化 B . 皇帝的勤政 C . 地方的无权 D . 制度的完善
  • 27. 乾隆嘉庆时期,文人大多埋头于古籍,不敢过问社会现实,考据之风大盛,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现象。这反映了清代( )
    A . 八股取士盛行 B . 传统文化衰落 C . 思想专制加强 D . 儒家地位提高
  • 28. 清初有学者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商抑农 C . 闭关锁国 D . 农商并重
  • 29. 下图是清朝前中期海关数量折线图。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

    A . 文化专制政策 B . 重农抑商政策 C . 闭关锁国政策 D . 对外开放政策
  • 30. 明清时期,我国边疆地区相继遭到外来侵略,广大爱国军民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了英勇斗争。下面事例中不属于这类斗争的是(    )
    A . 戚继光抗倭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D . 三征噶尔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 31. 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唐文化融合城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明朝前期,国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朝的两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高度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外。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4~1433年,明朝舰队多次远航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材料三: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政府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后来又进一步规定: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外商的活动,必须由政府指定的商人“管束稽查”。

    1. (1) 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国对外交往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把域外文化带人唐土”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把大唐文化传播到日本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2. (2) 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舰队多次远航西洋的有利条件。
    3. (3) 材料三表明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指出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原因。为加强对“外商活动”的“管束稽查”,清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4. (4) 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以及尚书省,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

    尚书省负贵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六部指的是尚书省下属的行政机构,分别为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礼部,且每部都各辖四司,一共有二十四司。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是很高。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元朝时,各地方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政府,没有中央政府转发的诏旨,地方官员不可擅作主张。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蓬密者入直络写……天子无日不与诸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材料中的制度?这一制度有何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中央政府管理体系”的弊端。
    3. (3) 据材料三中的“中央政府”是指元朝哪一个中央机构?元朝实行了哪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 (4) 材料四中“我朝罢丞相”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
    5. (5) 雍正年间设置的中枢权力机关是什么?据材料五回答“承旨诸臣”有何职责?
    6. (6) 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