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2021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六)

更新时间:2021-09-23 浏览次数:71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 1. (2016七上·自贡期末)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图片。它们所反映原始居民房屋“不一样”特色主要是由决定的。(    )

    A . 饮食习惯 B . 自然条件 C . 劳动工具 D . 劳动技术
  • 2. 袁浩同学要制作介绍古代中医学成就的网页,下列人物可以选作素材的是( )

    ①张仲景             ②华佗

    ③李时珍             ④宋应星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3. (2016七下·深圳期中)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的是(  )

    ①与吐蕃和亲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④鉴真东渡日本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4. (2017七下·新余期中) 下列制度属于成吉思汗创立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千户制 D . 行省制度
  • 5. 下图是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它反映了(   )

    A . 奴隶的悲惨生活 B . 奴隶不听使唤 C . 奴隶的怠工 D . 奴隶逃走被抓回
  • 6. (2020八上·朝阳期末) 以下两场战争反映的主题是(    )

    名称

    领导人

    结果

    二次革命

    孙中山、黄兴等

    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护国战争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A . 袁世凯破坏了责任内阁制 B . 袁世凯复辟帝制 C . 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 D . 工人运动的发展
  • 7. 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闭幕,选出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下列与此会议有类似意义的是(     )

    A . 井冈山会师 B . 遵义会议 C . 会宁会师 D . 中共七大
  • 8. (2017·广东模拟) 电视剧《战北平》中主要讲述了北平和平解放前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北平得以和平解放与(    )密切相关。

    A . 淮海战役 B . 渡江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辽沈战役
  • 9. (2017八下·东莞期中)

    旧版1分纸币(1953年版)的正面图案,是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这辆汽车最早生产的时期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 . 改革开放初期 D . 21世纪
  • 10. (2017八下·东莞期中) 党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奠基工程的发展战略是(    )

    A . 阳光工程 B . “863”计划 C . 科教兴国 D . 希望工程
  • 11. (2016七上·从江期中)

    如图是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洞人(  )

    A . 知道定居生活 B . 注意防寒 C . 开始种植 D . 懂得爱美
  • 12. (2020八下·洛阳期末) 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下列事件属于这股“春潮”的是(   )
    A .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B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 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 13. 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有:“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的最准确理解是(    )
    A . 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 . 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 .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 .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 14. (2019九上·大安期末) 西欧中世纪时期,农奴在自由城市居住多久才能获得市民的身份(    )
    A . 三个月 B . 一年 C . 一年零一天 D . 两年
  • 15.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

    ①环境污染    ②社会矛盾激化    ③交通发达    ④生产力水平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
  • 16. (2017·大石桥模拟) 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    )

    A . 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 .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 C . 满足了人们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D . 取消了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 17. 甘地认为:“9000英国官员不可能统治25亿的不合作的印度人”,“即使最不义的统治者也必须依靠被统治者的合作而继续。”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加盲目 B . 报复的本质只是增加了邪恶,因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 C . 甘地主张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印度彻底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 18. (2017·包河模拟) 如下表,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英国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是(    )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国家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联邦德国

    日本

    美国

    增长率

    2.9%

    5.3%

    5.6%

    6.7%

    9.6%

    3.5%

    A . 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 . 加入欧洲联盟 C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 加入欧洲共同体
  • 19. (2017九上·平邑月考) 南美各国足球俱乐部冠亚军参加的一项锦标赛非常有名,它的名称是“解放者杯”这是为了纪念(    )
    A . 马丁 B . 玻利瓦尔 C . 章西女王 D . 伊达尔哥
  • 20. (2015九上·成武期末)

    根据下图资料卡片的信息可以推断出它记录的是( )

    A . 凡尔赛体系建立 B . 欧洲联盟成立 C .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二、综合题(共3题;共60分)
  • 21. (2021·海南二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

    材料二:中国的火药在欧洲的传播,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到欧洲,不是蒙古西征把火药传到欧洲,而是由中国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传入欧洲的火药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正是来自中国的火药将封建领主们送入坟墓,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

    指南针是宋朝科技发展的一大成就……指南针的西传是随着中西海上交通的发展,经阿拉伯人之手进行的,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节选自蒋重跃等著《中国古代文明》

    材料三:

    泥活字版                                   谷登堡改进造纸术

    请回答:

    1. (1)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打填写“错误”。

      ①西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纸的普及。

      ②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出去的。

      ③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技术有了新突破。

      ④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⑤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 (2) 据上述材料,请你说出这些发明传播的特点。
    3. (3) 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
    4. (4) 综上所述,你对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建议?
  • 22. (2019九上·曾都月考) 革命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种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2月12日,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中国网援引英国广播公司报道

    材料二:俄国1861年改革后,一位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列宁则指出:“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

    材料三:……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1. (1) 材料一中,奥巴马特别感激林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2) 依据俄国1861年改革的有关内容,分别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认识的基本依据。
    3. (3) 材料三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首要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 23. (2018七下·湛江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豹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如下图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之势写照。”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2. (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的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用途?
    3. (3) 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种制度?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4. (4) 材料四的这位:“一个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为了寻找佛经真谛,他去往哪个国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