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1...

更新时间:2020-12-16 浏览次数:16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胃液⑤组织液

    A . ①②③⑤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⑤
  • 2. 与人体内环境及理化性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肝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消化液 D . 内环境中多余的 H主要从肺和皮肤排出
  • 3. 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B .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 . 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上升
  • 4.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 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化为“外正内负” D .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才能释放神经递质
  • 5. 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   )
    A . 兴奋从轴突传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 B .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消耗 ATP C .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 ATP D .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
  • 6. 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从②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 生反应 B . 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 C . 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 . 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不在③中
  • 7.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只包括颅腔中的脑 B . 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 成人可以有意识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发育程度不同 D . 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可以排出尿液
  • 8. 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胰岛素是可以注射的多糖物质 B . 摄入人体的 N 元素可用于构成性激素、磷脂和胰高血糖素等 C . 生长激素、促胰液素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D . 神经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
  • 9. 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 . 只有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上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 . 图中共有 2 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 . 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 10. 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的血糖平衡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而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B . 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C . 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D .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途径不同
  • 11. 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 B 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①④⑤
  • 12.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吞噬细胞、T 细胞、B 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 . 一种抗原常常刺激机体产生多种抗体 C . 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D . 人体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 13. (2018高二上·桂林开学考)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 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

    A .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 .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 14. 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调节功能相符的一项是(   )
    A . 脱落酸在萎焉的叶片和根冠中合成,不能抑制细胞分裂 B . 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起调节作用 C . 细胞分裂素只能在根尖合成,能促进细胞分裂 D . 在形成无子番茄过程中生长素类似物改变了植株的遗传物质
  • 15.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乙烯只在植物体的成熟部位合成 B . 人的尿液中不可能含有吲哚乙酸 C . 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又影响一些基因的表达 D . 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完全相同
  • 16.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 . 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总呈现S型 C . 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 . 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 17.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 .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C .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 .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 18. 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 3 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 50 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 60 只标志的 20 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 值是(   )

    A . 150 只 B . 小于 100 只 C . 200 只 D . 大于 300 只
  • 19. 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 . 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由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 C . 杂草体内不可能有寄生生物,鸭体内可能有寄生生物 D . 水稻、鸭、害虫和杂草不可能组成了该农田生态系统
  • 20. 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C .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 . 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 21.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一条河流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B . 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群落 C . 玉米田地中所有玉米植株构成了生产者 D . 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22. 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消费者、c—原核生物、d—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e—硝化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23. 有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狐可利用总能量等于兔和鸡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B . 图中有 2 条食物链,狐、兔、鸡、昆虫属于消费者 C . 细菌占有第三、四、五营养级 D . 土壤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都属于分解者
  • 2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可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B .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渐递减 C . 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它们的能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 D .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完全相同
  • 25. 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 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 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J、K、L 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图中 D=B+G+J、 E=C+K B .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C . K 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D .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F/E
  • 26. 有关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桑基鱼塘”中桑叶喂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 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效 D . 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27.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 . 利用土壤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冷光源 D . 对于采集到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 70%的酒精溶液中
  • 28.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正确的是(   )
    A .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B . 其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 C .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 D .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只与生物群落中的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 2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信息的传递,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没有信息传递 B . 胰岛 B 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作用与肝脏、肌肉等细胞,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C . 同种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毫无意义 D . 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物理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 30.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 生态系统稳定时有能量的输入和散失 C .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二、非选择题
  • 31. 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 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 (1) C 液称为,直接为胰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的是(答名称)。
    2. (2) A 液与 B 液最主要的差别是,CO2 不从组织液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 (3) 正常人 B 液的 pH 通常维持在之间。
    4. (4) 目前认为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32.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回答有关问题:

    1. (1)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图中通过 A 途径引起使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分子是,写出通过 A 途径引起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
    2. (2) 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会增加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组织细胞摄入葡萄糖,另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内的合成加快,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3. (3) 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图中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病。
  • 33.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2. (2) 写出该实验中的两个无关变量:
    3. (3) 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部位是,处理插条常用的两种方法是
    4. (4) 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
  • 34. “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1. (1) 大豆与狗尾草竞争土壤中的,甲曲线代表种群增长速率。
    2. (2) 在t4~t5时间内乙种群的出生率(填>、<或=)死亡率。
    3. (3) 在t2~t3时间内,甲种群、乙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
    4. (4) 该农田正在发生演替,物种丰富度是指
  • 35. 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 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1. (1) 乙代表,它属于生物(填序号)。

      ①原核生物 ②真核生物 ③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 ④自养生物 ⑤ 异养生物

    2. (2) 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3. (3) 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中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
    4. (4)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5. (5) 若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生物 C 灭绝,其他生物数量发生较大波动后才逐渐趋于稳定, 是由于此生态系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