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0-05-27 浏览次数:26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 1. 下列河南境内的重要的历史景点,共同体现了( )

    A . 中国古代雕塑领先世界 B . 唐朝时期文化发达 C . 中国文化的绵延与包容 D . 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
  • 2. “输送物资最方便的乃是水运,然而无论黄河、淮水,还是长江,中国主要的江河都是自西向东,没有连接南北的河流。于是,隋炀帝决定以人工之力来完成此事。”由材料可知,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是(   )
    A . 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B . 巩固了国家统一 C . 沟通了南北交通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3.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这则材料主要说明(   )
    A . 唐太宗注重吸取隋朝灭亡教训 B . 唐太宗注重水利建设 C . 太子李治准备造大船进行航海 D . 唐太宗知人善任
  • 4. 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A .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 . 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 . 厚之以德,抚之以仁 D . 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 5. 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唐玄宗 D . 元世祖
  • 6. 如图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证唐代(   )

    A . 社会政治状况 B . 科举选才标准   C . 思想开放程度 D . 手工制作水平
  • 7. (2019·荆州)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 .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 丝织工艺的精湛 C .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 长安商业的繁荣
  • 8. 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 . 农业生产发展 B . 商业经济繁荣  C . 对外贸易活跃 D . 经济重心南移
  • 9. (2016·潍坊) 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这一变化导致了(  )

    A . 隋朝短命而亡 B . 唐诗繁盛辉煌 C . 市民文化兴起 D . 科学技术发展
  • 10.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在诗中赞美颜真卿(    )
    A . 书法成就 B . 变法思想 C . 狩猎技巧 D . 医学思想
  • 11. 如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数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 914 909

    52 919 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 933 174

    16 990 386

    A . 外戚宦官专权 B . 军阀割据纷争 C . 安史之乱 D . 外族入侵
  • 12.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
    A . 藩镇割据 B . 宦官专权 C . 黄巢起义 D . 安史之乱
  • 13. (2019·菏泽)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 .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 14.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这主要是因为(    )
    A . 唐朝文化发展落后 B .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 . 唐朝人口多于宋朝 D . 宋朝科技发展的需要
  • 15.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 地方军阀割据 B . 南北政权对峙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战乱不息
  • 16.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唐诗

    宋词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马度阴山。

    《满江红》

    【作者】岳飞

    壮志饥餐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丛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A . 匈奴、契丹 B . 匈奴、女真 C . 吐蕃、女真 D . 吐蕃、契丹
  • 17. 宋代有“苏常(州)熟,天下足”的谚语;另外,南宋陆游曾提到:“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这说明宋代(   )
    A . 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B .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 C . 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 D .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的重心
  • 18.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船体基本保存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载文物约有6万到8万件,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达6000多件。”不能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 宋代商业十分繁荣 B . 南宋对外贸易发达 C . 宋代造船技术高超 D . 宋代纸币世界通用
  • 19. 自古以来,各族人民驰骋于中华大舞台。史书记载:“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的民族是(   )
    A . 蒙古族 B . 突厥族 C . 女真族 D . 回鹘族
  • 20. 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材料表达的含义是蒙古帝国的兴起(  )
    A . 促进了欧亚经济的交流 B . 破坏了欧亚经济的交流 C . 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 D . 破坏了欧亚文化的交流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纪年表(隋朝至元朝)

    1. (1) 据材料,概括隋朝至元朝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 (2) 运用材料中的历史纪年表,写出北宋的起止时间。
    3. (3) 该历史纪年表的设计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什么特点?这种设计思路对你学习历史有何启示?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各民族在混乱中相互融合;2.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局面,在割据中有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3.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势,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二:

    ①世袭制的推行②各民族间的长期交往③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⑤设立管理机构⑥海外贸易频繁⑦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1. (1)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说材料一中提到的三种民族关系发展模式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
    2. (2) 材料一、二反映的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填序号)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史》

    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集》

    1. (1)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依据材料三,总结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变化的总趋势。而这一时期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趋势如何,是何因素导致的?
    3. (3) 根据四则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并简要分析发生上述变化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1. (1) 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 (2) 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 25.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