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2018年中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9-02-27 浏览次数:291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选择题</b>
  • 1. 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2.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 . 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 . 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 . 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 . 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 3.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B . 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完全丧失 C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 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既保留封建因素又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 4.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与探索。以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

    ②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③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④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②①③ C . ④①③② D . ②①④③
  • 5. 郑超麟在其回忆录中说:“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 . 五四运动——毫不妥协的爱国精神 B . 中共成立——开天辟地的“红船精神” C . 红军长征——坚守理想信念的革命文化 D . 三大战役——加速解放战争胜利的人民力量
  • 6. 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 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 . 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 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下图中________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

    A . B . C . D .
  • 8.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出现了下图所示现象。从图中我们直接可以看出(    )

    A . 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 C . 人文主义思想开始诞生 D . 地圆学说被充分证实
  • 9. 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下列现象可能出现在19世纪中期的是(    )
    A . 在电灯下学习 B . 用电脑发邮件 C . 坐火车去旅行 D . 坐汽车去上班
  • 10. 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20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

    公共建筑

    新道路

    新桥

    新机场

    地下水道

    12.2万幢

    66.4万英里

    7.7万座

    285个

    2.4万英里

    A . 国家干预经济 B . 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 C . 兴建公共工程 D . 增加就业、缓解危机
  • 11. 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下列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 . 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C .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 . 德国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 12. 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设计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其主题是(    )

    A .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B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二、<b >综合题</b>
  • 13.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材料三: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1. (1) 孙中山将材料一的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思想理论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第一块“红色区域”的名称。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一理论成果形成的主要依据。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综合以上材料,归纳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理论探索的共同特点。
  • 14. 英雄,或许是一个群体,或许是一个伟人,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们都是无私忘我,不辞艰难,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的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林则徐,福建侯官人。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设禁烟局,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还给道光帝的上书中指出:如果听任鸦片流毒,“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

    材料三: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1858年林肯演讲

    材料四: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五:4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为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

    ——摘编自《中国国土资源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主张。并分析材料二发生的国际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在内战中首要目标是什么?作为美国历史上的英雄,林肯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了哪些努力?(至少举两例)
    3.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及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4. (4) 你如何理解材料五中“改革模式”的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这种改革模式被推向全国后对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