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8-11-27 浏览次数:3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风姿约         逐/东于海          骗/一天下 B . /乘彼垝         落/典忘祖          提/而不舍 C . 将/官野史         要/敷衍责          下/言简意 D . /大笔如         障/人间语          信/明修
  • 2. 下面几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______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②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______呢?

    ③辛德勒______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

    ④伽西莫多又显出______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A . 服用      袖手旁观       权衡        筋疲力尽 B . 使用      熟视无睹       思考        身心交瘁 C . 使用      袖手旁观       思考        筋疲力尽 D . 服用      熟视无睹       权衡        身心交瘁
  • 3. 下列各句与“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B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C .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 . 明月不谙离别苦。
  • 4. 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没有出息不己功,不矜其能                  伐:夸耀 B . 上官大夫见而欲之               夺:夺取河内 , 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收成不好,荒年 C .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之         害:谋害然其立意较然,不其志              欺:违背 D . 吾为若                         德:给予……好处其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存:保全
  • 5. 下列诗句反映的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A . ①④②③ B . ①④③② C . ④①③② D . ④①②③
二、<b >中国名著</b>
  • 6. 名著导读

    ①“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动物)。”(选自《老人与海》)

    ②“我在地上只有一个行将废失的家园。在天上我没有自己的一砖一瓦。我注定要四处漂流的魂魄只有你——(村庄名),这唯一的去处与归宿。”(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 7.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使用火攻的战例,请列举三个。
三、<b >文言文阅读</b>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傅良,字君举,温州瑞安人。初患科举程文之弊,思出其说为文章,自成一家,人争传诵,从者云合,由是其文擅当世。及入太学,与广汉张栻、东莱吕祖谦友善。祖谦为言本朝文献相承条序,而主敬集义之功得于栻为多。自是四方受业者愈众。

        登进士甲科,教授泰州。参知政事龚茂良才之,荐于朝,改太学录,出通判福州。丞相梁克家领帅事,委成于傅良,傅良平一府曲直,壹以义。强御者不得其私,阴结言官论罢之。

        傅良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于极而后已。而于太祖开创本原,尤为潜心。及是,因轮对,言曰:“太祖皇帝垂裕后人,以爱惜民力为本。熙宁以来,用事者始太祖约束,一切纷更之。州县无以供,则豪夺于民,而民困极矣。方今之患,何但四夷?盖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宽不宽耳,岂不甚可畏哉。陛下宜以救民穷为己任,推行太祖未泯之泽,以为万世无疆之。”

        绍熙三年,除起居舍人。明年,兼权中书舍人。初,光宗之妃黄氏有宠,李皇后妒而杀之。光宗既闻之,而复因郊祀大风雨,遂震惧得心疾,自是视章疏不时。于是傅良奏以利害。帝悟,会疾亦稍平,过重华宫。而明年重明节 , 复以疾不往,丞相以下至于太学生皆力谏,不听。傅良上疏曰:“陛下之不过宫者,特误有所疑而积忧成疾,以至此尔。臣尝即陛下之心反覆论之,窃自谓深切,陛下亦既许之矣。未几中变,以误为实,而开无端之衅;以疑为真,而成不疗之疾。是陛下自贻祸也。”书奏,帝将从之,百官班立,以俟帝出。至御屏,皇后挽帝回,傅良遂趋上引裾,后叱之。傅良哭于庭,后益怒,傅良下殿径行。

        诏改秘阁修撰仍兼赞读,不受。后授集英殿修撰,进宝谟阁待制。终于家,年六十七。谥文节。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有删节)

    【注】①宋代宫殿名。宋孝宗赵眘传位给宋光宗赵惇后所居。光宗与其父长期猜疑失和,故不愿意去重华宫探望。②农历九月四日,宋光宗赵惇生日。

    1. (1)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强御者不得其私              售:谋取 B . 一事一物必于极而后已        稽:考查 C . 用事者始太祖约束            取:采取 D . 以为万世无疆之              休:福祉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在宋代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 B . 主敬:理学家程颐主张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理学又名为道学,是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C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探花,第三名是榜眼。 D . 四夷:古时中原汉族对四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县无以供,则豪夺于民,而民困极矣。

      ②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 (4) 文中哪些事件体现了陈傅良的刚正,请简要概括。
四、<b >诗歌鉴赏</b>
  •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著名的《登楼赋》。

    1. (1) 首句中“上”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
    2. (2) 有人说“梧桐应恨夜来霜”写得无理而妙,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3. (3) 词的下片抒发了哪些情感?试概括。
五、<b >句子默写</b>
  •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1) ,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2. (2) 汩余若将不及兮,。(屈原《离骚》)
    3. (3) ,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4. (4)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 (5) 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
    6. (6) 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7. (7) 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
    8. (8) 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六、<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 (1) 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 (2) 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
    3. (3)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技巧。
    4. (4) 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 1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为什么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

    张向荣

        ①这段时间在读王敦的新书《打开文学的方式》,促使我写下了这样一个题目。这一现象或许不总是如此,但也绝不罕见。其实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多多少少都是文学青年。因为文学能为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提供他们可能尚未经历但却渴盼经历的人生经验,譬如爱情,譬如虚无,譬如衰老与死亡,譬如对世间不正义的感知和批判,所以中学时代,他们还是爱读文学作品的。

        ②到了大学,我相信,九成以上的中文系学生会在开学不久就遭受到老师慈爱、深邃但残酷的暴击:“中文系是不培养作家的,而是培养学者、批评家。”于是,用不了多久,这些原本把李白、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川端康成等作家的名字挂在嘴边的学生,慢慢就只把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布朗肖、巴丢等理论大师的名字叼在唇上了。大家开始热衷于谈论文本、风格、修辞、意义,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动、热爱和陶醉,我们甚至不再把文学称之为“文学”,而是称其为“作品”,就像一个深谙商业之道的编辑不把手中的书称之为“书”,而是称之为“产品”。

        ③中文系具有研习文学理论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文学理论被视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倚天剑、屠龙刀,或者说,就是王敦所说的“打开文学的方式”。但是,对理论的迷恋,却常常使得不少中文系的学生反而逐渐不再阅读文学作品。这大概有三个原因。首先,理论文本的确能够磨砺一个人的理性,促使他不再满足于诗赋小说戏剧带来的纯粹的美与诗意,而是紧紧追随着哲学的“洞穴之光”,力求抵达文学真正的本质;其次,理论的力量犹如庖丁解牛,能看透、看穿、看破许多文学作品的叙事陷阱、修辞屏障和抒情动机,这会使人丧失掉不少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最后,有些理论语言尤其艰涩,研习理论比阅读作品要花费数倍的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反而少了。

        ④于是,许多人一只手拿起了“打开文学”的工具——文学理论,但另一只手同时却把文学给“合上”了。他们有时会觉得,只有能够迎合、言说理论的文学,没有不能解读文学的理论,如果确实没有,那就换一种理论吧。文学不仅是理论投射的客观对象,甚至成了理论的附着物,文学为理论而活。这就是为什么越是中文系的学生,越不爱读文学作品的原因。但显而易见,文学并不为理论而活,为理论而活的只能是人。

        ⑤其实,乔纳森·卡勒早就说过,“理论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理论本身就包含了对作品的阅读,可是,我们怎样才能重新面对文学,在一个恰当的阈值内使用理论打开这些文学呢?

        ⑥王敦《打开文学的方式》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正在于此。他并不是创造一个新理论,这多半是外国人做的事,也不是去介绍一个理论,这主要是中国人做的事,而是凭借他最拿手的看家本领,告诉读者怎样使用文学理论去解读文学作品。都说文艺理论的书难啃,但我觉得,更难的是告诉大家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这需要作者具有极为娴熟的理论功底,同时又不丧失对文学的感受力,还能用恰当的话语将这种对文学的感知从字里行间解放出来。

        ⑦理论的确是灰色的,但文学的生命之树能否常青,在于能否用理论打开。领略一点文学理论的精微奇妙之处,却不被其俘虏,而是读读小说,背背诗歌,这些文学能更加显示出与现实、与人性的相切相关。

    (有删改)

    1. (1)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 (2) 请结合全文,分析中文系学生不爱读文学作品的原因。
    3. (3) 如何理解卡勒“理论是由思想和作品汇集而成的一个整体”在文中的含义。
七、<b >材料作文</b>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照要求写作。

    2017年12月,网络新词“佛系青年”又刷屏了。“佛系青年”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陈述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与感悟?请不脱离材料意义,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