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政治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8-10-15 浏览次数:26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7年7月8日,福建鼓浪屿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鼓浪屿历来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其异域风格的建筑遗迹体现了中国近代与世界融合的人文环境。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特征

    ②地理环境决定了鼓浪屿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③建筑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引入异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 55年来,几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营造了112万亩人工防护林,构筑起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绿色屏障,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近日,商务印书馆与时俱进,推出《新华字典》的App版本。免费版每天只能查询两个汉字,如若继续查询,则需付费40元购买完整版。某网友认为《新华字典》APP完整版也不应该收费,以下能够支持其观点的正确说法是(  )

    ①创新是《新华字典》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商务印书馆应承担社会责任,不应追求经济效益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免费使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

    ④免费使用有利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4. 当网络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大量数据通过互联网传播,网络侵权、网络暴力、网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网上非法获取、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时常发生。材料给我们的警示是(  )

    ①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要提高辨别能力,消除落后文化的危害性

    ③要增强发展先进健康文化的自觉性

    ④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克服传媒的商业性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5. (2018高二下·黑龙江期中) H市以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突出“育德”“润心”,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磁场”。这一举措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

    ①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②传统文化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塑造完美人格

    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繁荣文艺创作,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一要求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启示有(  )

    ①大众文化决定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性质

    ②文艺创作要奏响主旋律,弘扬时代新风

    ③要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

    ④文艺创作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谚语表明,哲学(  )
    A . 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 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 . 是人类实践发展的根源 D . 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 8. 有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早日成才,不顾孩子的喜好,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去学这个、学那个,结果事与愿违。下列观点和这些家长的想法一致的是(  )
    A . 心外无物 B . 时代是思想之母 C . 理生万物 D . 上下同欲者胜
  • 9. 近期,一些科技前沿研究显示,通过可穿戴设备,人脑的脑电波可能被破译,而人脑通过直接连通电脑,从而获得更强大的智能。如果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人脑与电脑直接连通离不开实践 B . 电脑可以部分取代人脑进行思维 C . 破译脑电波可解开意识产生之谜 D . 人脑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自电脑
  • 10. 有句话说得好:“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用眼眙是为了观察事实,用心看则是为了追求意义。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下面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③人脑的复杂生理结构是产生意识的基础

    ④事物的复杂性会导致人们认识的片面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苟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力

    ②成功与失败相互转化,没有明确界限

    ③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④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3.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以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把握气候变化、安排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动态完善。这说明(  )

    ①对节气的正确认识是开展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

    ②用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必须坚持—切从实际出发

    ③“二十四节气”能有效检验农事安排的合理性

    ④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把握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4. 环境是制约地震观测的重要因素。过去,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关心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突破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这表明(  )

    ①人们能改变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有利联系

    ②先进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不同

    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消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多年来,“211、985工程”建设带动了高等教育发展。但随着时代发展,其问题也逐渐显现。基于此,2017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取代“211、985工程”。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真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谬误的成分

    ④认识对象的变化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6. 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自上线运行以来,展现了“全民反拐”的巨大力量。这个系统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相关移动App将儿童失踪信息送给周边群众,协助公安机关找回失踪儿童。下列对此信息平台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是人为建立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②它的建立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③它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④它是“人化”的产物,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7.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根本和核心,是其他“三个伟大”的支柱。强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唯物辩证法根据是(  )
    A . 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受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制约 B .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C . 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对整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D . 部分的功能之和构成整体功能,部分的发展就是整体的发展
  • 18. 为了增收,同一块土地上既要收割早稻,又要抢种晚稻,这种抢抓农时的种植方式就叫“压茬”。改革就要“压茬”干,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容不得慢条斯理,作壁上观。改革就要“压茬”干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 要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加快发展 C . 坚持改革,就能改变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 . 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 19.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实施。《民法总则》以民法通则为基础,将其他民事法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定写入总则。这一编纂思路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 . 实事求是的观点 B .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 . 一分为二的观点 D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20. 生物从外界吸取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并贮存能量。同时又不断分解自身的物质,释放出能量,从而使机体不断地自我更新。 生物的上述新陈代谢过程蕴含的哲理是(  )
    A .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 .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C . 质变产生于渐进的量的积累过程中 D .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 21.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遥控机器人“海马”号在西太平洋的下潜作业中,精确、精准、精细的功能特长,创下多项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这表明(  )

    ①科技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②科技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创新以改造规律造福人类为目的

    ④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2. 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3. “天眼之父”南仁东认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20世纪90年代,南仁东毅然舍弃了国外高薪,回国多祖国天文梦努力奋斗,为人类开启了“天眼”,让中国天文领先世界。这表明(  )

    ①价值宗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②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③价值观决定人生选择和个人前途

    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4.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上述要求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有(  )

    ①人生价值总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②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④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甲县矿产和森林资源丰富。十年前,该县“靠山吃山”,发展了石矿、水泥、造纸等龙头产业,经济暂时上去了,环境却因此恶化。一时间,烟尘漫天,百姓都不敢开窗户。竹笋因粉尘覆盖缺少光照,一年比一年长得小。”

        近年来,甲县痛定思痛,坚持从“卖石头”到“卖风景”转变,贯彻落实“生态+” “旅游+”“文化+”“有机+”理念,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打造了以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养生养老、健体康体为补充的大健康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材料表明,甲县在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经济过程中深化了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告别了短缺经济,人们的需求档次逐步提升,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非物质”方面的需求,需求内涵和品质不断提升,但由于供给不充分,这些需求还得不到充分满足。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

        尽管国歌是民族精神的农缩与升华,但不少人对国歌定位缺乏正确认识,不严肃奏唱国歌与不准确使用国歌的现象经常发生。更有甚者,篡改与亵渎国歌、商业化使用、任性误乐化与不严肃奏唱国歌等行为,严重侵犯了国家尊严,伤害了民族感情。

        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诞生,通过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国歌立法,是国民对国家认同与民族情感的法律确认,它不仅仅是维护一首歌,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国歌立法也是展现国家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国际舞台上以“最正确的姿势”唱响国歌,展示我们的“精气神”,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1. (1)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国歌立法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2.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国歌立法的重要意义。
    3. (3) 维护国歌尊严关键在于普及国歌教育,请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