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遂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竭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恶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循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知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唯先王复以教寡人。”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君岂怨之A乎B愿君C捐怨D追唯E先王F复G以教寡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反报曰”中,“反”通“返”,返回,与《鸿门宴》“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B . “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与《庖丁解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两句中“于”的意思不同。 C . “世之所明知也”与《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中的“之”的意思相同。 D . “轻绝厚利者”与《齐桓晋文之事》“故民之从之也轻”两句中“轻”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乐间用三个“不可”回绝燕王,认为燕国不能与赵国开战,而群臣却认为可以攻打赵国。 B . 燕王写信给乐间道歉,并传达了希望他回国的想法,但乐间回信表示要继续留在赵国。 C .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四条措施。 D . 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 (5) 请简要概括燕王的形象特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