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思想和阐释空间的百家争鸣,是有其物质形态为依托的,否则争鸣无处承载。百家争鸣的诸多核心人物,均以私学为本,建立各种形式的教学机构,招揽天下人才,传授弘扬本学派思想。学派以思想领袖式人物为标志。百家争鸣时期,以孔、墨、庄、荀等为代表,各种可以称“子”称“家”的思想体系,皆为学派。这些学派的思想与学问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构和发展影响巨大,而且为中华学术文明的整体结构与衍变上升奠定根基。

    ——摘编自张江《百家争鸣:公共阐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明清时期,大批耶稣会等教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发生了长达百年的“礼仪之争”。伴随着欧洲和在华传教士卷入争论,很多有关中国历史、政治、哲学、风俗的报道涌入欧洲,不少中国典籍也被翻译过去。人们由此知道了孔子是中国的圣人,儒学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当时欧洲人都以为中国民族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民族”。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旗帜,将神学蒙昧以及以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专制押上了“理性法庭”,而启蒙思想家大多曾受教于耶稣会学院,比一般人更为了解和熟悉中国,因此,当他们充当这个“法庭”审判员时,被世人视为理性主义的中国哲学就被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

    ——摘编自陈卫平《中国传统哲学对欧美思想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苦难史,对外面临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则面临黑暗的军阀统治,内忧外患,使中华民族风雨飘摇、发岌可危。出于反帝反封建的迫切需求,也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以及部分知识分子对文化之觉醒与思想之启蒙对国家振兴重要性的认识,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化运动为起点,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自省转向文化自信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而又伟大卓越的漫长发展历程。

    ——摘自薛朝广《基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信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的载体。并指出“这些学派”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欧洲启蒙思想家把“中国哲学”“用作审判词的语汇来源”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此时中国其他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史实。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并分析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