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地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 许倬云(历史学家)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 (2) 依据材料二,借助表格内容提示,概括战国“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时期内容 

       

       春秋及以前 

       

       战国 

       

       治理国家 

       

       分权治理 

       

       ①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② 

       

       地方管理 

       

       分封诸侯 

       

       ③设置郡县 

    3. (3) 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三中“商君”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 (4) 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什么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