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3·江宁) 短文 

     粉蒸肉 

     七焱 

     ㅤㅤ①1988年我六岁,父亲和母亲离婚了,母亲带着我生活。那年除夕,我独自在母亲的宿舍等她归来。我饿了,____地往那口冒着蒸汽的铝锅望去,混合着蒸汽一同弥漫的,是满屋粉蒸肉的香味。 

     ㅤㅤ②我到底还是抵不住肉香的诱惑,揭开锅盖,夹了一片粉蒸肉放进嘴里,心里想着“再吃一片就好”,嘴上却不停,连吃了半碗。我吃得正香,母亲带着一身冷气回来了。她推门而入时,我嘴里正含着一块肥肉,母亲扫视了一圈屋内,直盯着我,走了过来,当即就是一顿连扇带打。我涨红了脸,张着嘴哇哇大哭,半块肉连同口水一同掉了出来。揍过我之后,母亲就端起那碗粉蒸肉甩门而走,留下我一人在她贫陋的职工宿舍里不停抽泣。 

     ㅤㅤ③过了一段时间,母亲又端着那碗粉蒸肉回来了,她愠怒已消,面容恢复到一贯的丧气,顺手把碗放进锅里重新热了热,让我跟她一块吃。吃完那碗粉蒸肉,按母亲的说法,“就算是过了除夕。” 

     ㅤㅤ④成年以后,隐约得出一些答案。早在我尚不记事的幼年,父亲消失得无影无踪。母亲觉得自己的生活失败透顶了。她原先是国营塑料厂的编制缝纫工,婚姻变故没多久后,被调换成烧火工,只有噪音和孤独与她为伴。____的处境加之原有的性格,在她身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ㅤㅤ⑤九十年代初,我上小学,市场经济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城,也开始活泛起来,母亲和我的生活也不再那么____了。 

     ㅤㅤ⑥母亲所在的车间被私人老板承包,工人工资由计时变为计件,当时母亲的工种已经调回缝纫工,整天在缝纫机前缝蛇皮袋,一个五分钱,一天能做三四百个。为了多挣钱,母亲每天都在工厂里干得热火朝天。她和一些同事还挤时间揽缝制麻将凉席的活儿,母亲双手遍布的伤痕和茧疤就是那时留下的。 

     ㅤㅤ⑦当然,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足以令母亲喜笑颜开好一阵。几乎每次,母亲拿上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菜市场买点肉,用草绳拴挂在自行车的车头,____地骑回家,然后为我做上一碗香喷喷的粉蒸肉。 

     ㅤㅤ⑧生活的忙碌也逐渐让母亲的心境趋于平和。她风雨无阻往返塑料厂、竹制品厂和家里的疲惫身影背后,全是满足和信心。 

     ㅤㅤ⑨虽然母亲的脾气依然暴躁,但她依旧给予我尽可能多的爱,用属于她自己的方式。 

     ㅤㅤ⑩我上初一那一年,一个碎嘴的中年妇女,有段时间成天往我家跑,目的是想说服母亲嫁给一个河北的煤矿工。最终,母亲松了口,答应见他一面。男人木讷、老实,等到吃饭的时候,一个劲往嘴里刨食。那桌饭上恰好有一道粉蒸肉,母亲先给我碗里夹了两片,可是我并没有食欲,只是用筷子在碗里乱戳。对面的男人则不停给自己碗里夹肉,不大一会儿,一碗粉蒸肉眼见着就要被他扫光。母亲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终扔下了一句话:“在我面前,谁也别想抢我儿子的肉!”我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心里满满的感动。 

     ㅤㅤ⑪2001 年,我考上省城的大学,母亲也分到了职工安置房。那年寒假回家过年,母亲特意操持了满满一大桌酒菜。桌上仍然有粉蒸肉,我忽然就想起了1988年的那个除夕,便开玩笑和母亲说:“妈,你记不记得我小时候有次过年,我偷吃了半碗粉蒸肉,你把我打了一顿?” 

     ㅤㅤ⑫母亲的视线在杯盘间来回巡视,笑容却如同河水的落汐一般逐渐褪去,“咋不记得……你得体谅你妈当时的处境……除夕那天,我怎么都凑不齐置办年货的钱,好不容易央求同事借到了一块肉,回来好给你做上一碗粉蒸肉。等我再出门办事时,迎面碰上同事媳妇,她对我当众辱骂,非要我把肉还回去。我回家就端走你吃过的那碗肉要还她。后来,还是厂里的其他同事劝住了我们……”母亲讲完,眼泪就啪嗒啪嗒往下掉…… 

     ㅤㅤ⑬我知道,那碗粉蒸肉飘溢的糯香味,将永远萦绕在我们母子之间。 

     ——节选自《读者》2020年第19期 

    1. (1) 阅读①④⑤⑦自然段,选择合适的词语依次填入文中划线句子的横线里,正确的选项是( ) 
      A . 漫不经心 捉襟见肘 每况愈下 特立独行 B . 急不可耐 每况愈下 捉襟见肘 招摇过市 C . 急不可耐 捉襟见肘 每况愈下 招摇过市 D . 捉襟见肘 每况愈下 招摇过市 急不可耐
    2. (2) 选文围绕“粉蒸肉”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照样子,简要概括。 

       ①六岁那年的除夕,“我”偷吃粉蒸肉,挨了母亲一顿揍。 

       ② 

       ③ 

       ④ 

    3. (3) “我涨红了脸,张着嘴哇哇大哭,半块肉连同口水一同掉了出来。”这句话通过对“我”的描写和描写,可以感受当时“我”的心情。 
    4. (4) 本学期“交流平台”中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借助文中对母亲外貌、神态和言行的描写,说说她是个怎样的人?至少从两个角度作出评价。 
    5. (5) 下列对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方法,描写了两个除夕夜吃粉蒸肉的场景,让读者对母亲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 B . “她风雨无阻往返塑料厂、竹制品厂和家里的疲惫身影背后,全是满足和信心。”这句话中的“满足和信心”指的是母亲再也不用向别人借肉过除夕了。 C . 粉蒸肉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粉蒸肉”,让“我”对母亲的真情自然流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