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浙江)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