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
  • 1. (2022·绵阳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面对林县干旱缺水的现状,1959年林县县委为改善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决定把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彻底改变林县的缺水状况,称为“引漳入林”。全县10万英雄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干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被誉为“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在此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红旗渠精神康续传承。河南省林州市多措并举,锻造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修渠人”。通过建立乡土人才库、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动员活动,一批政治素养高、有专业技术特长和致富带富能力的人才陆续返乡。为让“田秀才”“土专家”发挥更大作用,林州市聚焦农业发展需求,引导各类技术人才向乡村倾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做到专业技术人员“全注册、全入网”。实施“渔泉涌流·智汇红旗渠”人才集聚计划,从落户、购房补贴到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健全招才引智常态化机制。2020年林州乡土人才库已有超5000人,返乡人才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500万元。

    1. (1)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 (2)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林州市锻造新时代“修渠人”对当前推进乡村人才建设的启示。
    3. (3) 某中学将举办一次以“弘扬红旗渠精神,做新时代奋进者”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帮助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