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衡阳)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 ,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 , 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 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意项是(      )
      A . 必敬必戒        (戒:谨慎) B . 威武不能(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 . 以待饿者而之(食:食物) D . 黔敖左食(奉:同“捧”,端着)
    2. (2)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顺为正者       ②至于斯也       ③往女家           ④曾子闻

      A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 . 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 . 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3. (3)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4.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 . 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 . 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 . 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