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6高三上·温州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多方位复兴之势。应该说,诸多文化复兴的现象代表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深值嘉许。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过去那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实应反省。

        不过,我们也应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不单一,而是充满了各种异质元素。朱维铮先生就反复强调:中国并不存在一个“一贯的传统”。首先,不同时代留下的遗产并不一致,既经累积,又常常混杂;其次,即使在某一特定时代中,不同人群的行为和思考方式也自有特质。因此,面对“复兴传统”的呼声,我们也不能不慎重思考:要“复兴”的是什么“传统”?

        据我的观察,近年最受欢迎的一本传统读物似乎是《弟子规》。这本出现于清代早期的童蒙读物在不少人那里已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诵读之声,凡有井水处,无不可闻。这本小册子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道理,不光是孩童,即使成人开卷,也可受益。

        但正如书名所示,《弟子规》不过就是一部“小学生守则”。这即使在传统蒙学读物中,也是简陋之作。更重要的是,其中教授的伦理皆是单向的。作者既立意对“弟子”讲话,自然多言服从,而不思考“父兄”何为。朱熹讨论师弟关系时曾提出所谓“彼此之辞”,即是不要求一方单独尽责,而以双方互相负责为条件;其中强势一方,还应尽首要的责任。比如“父慈子孝”: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若以权势压人,“孝”字又从何谈起?

        其实,即使对小小孩童,“服从”也非唯一伦理。若我们承认,一个理想的社会成员,应具有独立、负责的精神,肯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富有同理心、想象力和道德勇气,则《弟子规》一类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读物,实在不无有被滥用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我们高兴与否,今日中国社会面貌早已与传统社会相距甚远。新社会要求一套新伦理,它自可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直面现实,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才可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我们这个民族才当得上“旧邦新命”四个字;否则,不过是为社会平添一份混乱,带给我们更多痛苦和自卑。这样的“传统”,不“复兴”也罢。(节选自王东杰《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1. (1) 下列对“文化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文化多方位复兴,代表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新自觉,值得赞许。 B . 复兴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传统中引申而来,却必须经过一套创造性的取舍转化。 C . 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 D . 文化复兴就是要将相对定型的“传统文化”变为具有活泼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2. (2) 对《弟子规》有“被滥用的风险”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弟子规》是一部“小学生守则”,且是一部简陋之作。 B . 《弟子规》强调:父先须“慈”,才谈得上“子孝”。 C . 《弟子规》是传统蒙学读物,教授的伦理都是单向的。 D . 《弟子规》是一部以培养服从习惯为目的的童蒙读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