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徐州市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18-05-31 浏览次数:28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
    A . 杨坚 B . 杨广 C . 李渊 D . 赵构
  • 2. 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赞誉的大臣是(    )
    A . 魏征 B . 长孙无忌 C . 房玄龄 D . 杜如晦
  • 3. 下面是一位历史老师写的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其中描写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对联是(    )
    A .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 4.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_________”(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文景之治 D . 开元盛世
  • 5. (2016九下·衡阳期中)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的“东瀛”指的是(   )

    A . 天竺 B . 朝鲜 C . 日本 D . 印度
  • 6. 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
    A . 封闭保守 B . 开放包容 C . 善于模仿 D . 风格多变
  • 7. 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 . 天宝危机 B . 安史之乱 C . 藩镇割据 D . 外戚专权
  • 8.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地方设置了(    )
    A . 知州 B . 通判 C . 宰相 D . 转运使
  • 9.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 . 匈奴族 B . 契丹族 C . 党项族 D . 蒙古族
  • 10. 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的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是(    )
    A . 岳飞 B . 寇准 C . 陆秀夫 D . 文天祥
  • 11. 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    )
    A . 海河流域 B . 淮河流域 C . 长江流域 D . 珠江流域
  • 12.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它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风俗人情的著作。东京就是今天的(    )
    A . 陕西西安 B . 河南洛阳 C . 河南开封 D . 浙江杭州
  • 13. 这是一个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勤劳勇敢的民族,观察下图,从其装束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擅长(    )

    A . 农耕 B . 狩猎 C . 商贸 D . 采集
  • 14.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 . B . C . 西夏 D . 元朝
  • 15. 元朝时期,经过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而形成的新民族是(    )
    A . 吐蕃 B . 蒙古 C . 回族 D . 羌族
  • 16.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是(    )

    A . 大运河的开凿 B . 黄巢大起义 C . 统一南北币值 D . 炀帝的暴政
  • 17.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出现的       ②统治者都注重选拔人才

    ③都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高压政策           ④都注重发展经济生产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8.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王朝,曾先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其共同意义主要在于(    )
    A . 加强经济交流 B . 削弱地方权力 C . 抵御外来侵略 D . 维护国家统一
  • 19. 某班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    )
    A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C . 鉴真东渡宣扬中国的文化 D . 日本的遣唐使来华
  • 20.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A .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 .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 . 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 21.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李煜(937年―978年)在亡国后书写了大量怀念故国的词句,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他所说的“故国”应该属于(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五代时期 D . 两宋时期
  • 22.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下面两幅地图反映出两宋时期的历史特征是(    )

    A .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 民族关系的发展 C . 繁荣开放的社会 D . 君主专制的强化
  • 23. 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B . 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C . 发展文教,提高文化素养 D . 多重机构,削弱宰相权力
  • 24. “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A . 阿保机 B . 阿骨打 C . 元昊 D . 赵构
  • 25. 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B . 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 . 杜绝了武将兵变的发生 D . 导致民族间战争频发
  • 26.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C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D .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 27. 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的老百姓,那么你可以经历的生活场景有(    )

    ①江南地区的人们吃上占城稻

    ②使用景德镇瓷器

    ③在四川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④晚上实行“宵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④
  • 28.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帝王与其功绩相符的是(    )

    A . 隋文帝:多次巡游运河 B . 唐太宗:创立殿试制度 C . 宋太祖:实现全国统一 D . 忽必烈:行汉法行仁政
  • 29.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    )
    A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 .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 .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 30. 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下表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A

    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

    B

    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小麦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C

    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发展生产

    农业经济迅速超越中原地区

    D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元朝正式建立,定都大都

    A . A        B . B       C . C        D . D
二、<b >非选择题</b>
  • 31. 让文物活起来,去探寻古老的历史文明。观察下列文物图片,回答问题。

    1. (1) 请将图片的字母与“中国古代朝代沿革示意图”(局部)中的序号一一对应起来。

      ;②;③;④;⑤

    2. (2) 判断下列说法。

      ①A文物色彩亮丽,包含异域情调,能够反映当时民族交往的空前盛况。

      ②B文物精致完整,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有力证据。

      ③C文物结构科学技术先进,是考证这一历史时期海外贸易的唯一证据。

      ④D文物造型奇特,形如皮囊,反映了契丹人浓郁的游牧生活特色习俗。

      ⑤E文物印有“除四川外……”等文字,可以说明交子流通的区域范围。

  • 32. 历史事件的考证需要多角度,这样才能准确地认识历史全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阅读下列评论隋朝大运河的几首古诗

    材料三: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材料四:隋朝时,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

    1. (1) 请正确填写示意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名。

      A:;B:;C:

    2. (2) 观察示意图,其中通济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首诗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客观?说一说你的理由。
    4. (4) 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大运河申遗的理由。(至少两条)
  • 3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篇】

    材料一:______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______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经济篇】

    材料三:

    【文化篇】

    材料四: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评论是哪种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在选官标准和官吏选拔权方面的创新性。
    2. (2) 行省制是哪个朝代的创新制度?分析概括材料中行省制度的重要作用。为了治理辽阔的疆域,这个朝代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了什么行政机构?
    3. (3)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请分别说出材料中三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并选择其中一种,明确介绍其主要功能。
    4. (4)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请举出唐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能够促使唐诗繁荣的两个因素。
    5. (5) 综合上述问题,你对创新有了怎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