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更新时间:2018-03-27 浏览次数:444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b>
  • 1. 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兰亭究竟在何处?在历史的边缘、岁月的深处,在我们的心底发黄的记忆里。怀着对书法圣地的虔诚,xún着先人的足迹,漫过鹅池,步入兰亭,cháng yáng在流觞曲水之(A.pàn;B.bàn),那种“世间禊事风流处,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印象(A.qǐng;B.qīng)刻间充盈眼帘。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雅士追怀风流络绎不绝,为什么兰亭盛名不衰,成为文人墨客觞咏游览、述怀遣兴之地。

  • 2. 古诗文默写
    1. (1)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 (2) 登临吴蜀横分地,。(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3. (3) 投我以木李,。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
    4. (4) 可怜后主还祠庙,。(杜甫《登楼》)
    5. (5) 《与朱元思书》中的“”与《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鱼儿自由游弋,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
    6. (6)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与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是:“。”
  • 3. 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 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我国反腐领域存在的问题鞭辟入里 , 与会的代表忍不住为之点赞。 B . 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 , 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 . 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我们不应该过度狂热地追求完美无瑕,以至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从而忽略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美感。 D . 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著作等身 , 是世人敬仰的“学界泰斗”。
  •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④不戚戚于贫贱

    ⑤秦王色挠,长跪而

    ⑥吾义不杀人

  • 5. 下列划线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迷,不复得路            然操能克绍 B .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壮士不死即已 C . 策之不其道              虽不能察,必 D .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械      曾不能损魁父
  • 6. 名著阅读。
    1. (1)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选出下面名著内容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保尔在母亲和妻子的帮助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后来是用硬纸板做成框子继续创作,用生命写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B . 《老人与海》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天灾与厄运难以预料。 C . 简·爱离开孤儿院后,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老师,后来接受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的求婚。婚礼前夜,简·爱做了一个恶梦,梦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这让她害怕得放弃了结婚的念头。 D . 沈从文的《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最终兄弟俩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
    2. (2) 某出版社美编为《朝花夕拾》设计了下边的两个封面,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相关篇目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二、<b >现代文阅读</b>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蒋勋

        ①雪落下来了,纷纷乱乱,错错落落,好像暮春时分漫天飞舞的花瓣,非常轻,一点点风,就随着飞扬回旋,在空中聚散离合。

        ②每年冬天都来这座城市看母亲,却从没遇到这么大的雪。

        ③在南方亚热带的岛屿长大的我,生活里完全没有见过雪。小时候就喜欢搜集西洋圣诞节的卡片,因为上面常有白皑皑的雪景。

        ④母亲是地道的北方人。和她提起雪景,她却没有很好的评价。她拉起裤管,指着小腿近足踝处一个小铜钱般的疤,对我说:“这就是小时候生冻疮留下的。雪里走路,可不好受。”

        ⑤中学时为了看雪,我参加了合欢山的滑雪冬训活动。等不到雪,我们只好穿着雪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摆出各种滑雪的姿势。

        ⑥大学时,有一年冬天,新闻报道台北近郊竹子湖附近的山上飘雪。那天教秦汉史的傅老师,也是北方人,谈起了雪,大概勾起了他的乡愁吧,便怂恿大伙儿一起上山赏雪。学生当然雀跃响应,于是便停了一课,师生步行上山去寻雪。

        ⑦还没到竹子湖,半山腰上,一堆堆的游客,围了围巾,穿起羽绒衣,彼此笑闹推挤,比台北市中心还热闹嘈杂,好像过年一样。偶然飘下来一点像精制盐一样的细粉,大家就伸手去接,惊叫欢呼:“雪!雪!”赶紧把手伸给别人看,但是凑到眼前,什么都没有了。

        ⑧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无边无际,无休无止。这样富丽繁华,又这样朴素沉静。

        ⑨母亲因患糖尿病,一星期洗3次肾。洗肾回来,睡了一觉,不知被什么惊醒,母亲有些怀疑地问我:“下雪了吗?”

        ⑩我说:“是。”

        ⑪扶她从床上坐起,我问她:“要看吗?”

        ⑫她点点头。

        ⑬母亲的头发全灰白了,剪得很短,干干地贴在头上,像一蓬沾了雪的枯草。

        ⑭我扶她坐上轮椅,替她围了条毯子。把轮椅推到客厅的窗前,拉开窗帘,外面的雪下得更大了。刹那,树枝上、草地上、屋顶上,都积了厚厚的雪。除了马路上被车轮惊扰的痕迹,到处都是很纯粹洁净的白。雪使一切复杂的物象统一在单纯的白色里。

        ⑮“好看吗?”

        ⑯我靠在轮椅旁,指给母亲看繁花一样的雪漫天飞扬。

        ⑰母亲没有回答。她睡着了。她的头低垂到胸前,裹在厚厚的红色毛毯里,看起来像沉湎在童年的梦里。

        ⑱没有什么能吵醒她,没有什么能惊扰她,她好像一心在听自己故乡落雪的声音。

        ⑲“啊……”母亲在睡梦中长长叹了一声。她的额头、眉眼四周、嘴角、两颊、下巴、颈项各处,都是皱纹,像雪地上的辙痕,一道一道,一条一条,许多被惊扰的痕迹。

        ⑳大雪持续了一整天。地上的雪堆得有半尺高了。小树丛的顶端也顶着一堆雪,像蘑菇的帽子。

        入夜以后,雪还在落,我扶母亲上床睡了。临睡前她叮咛我:“床头留一盏灯,不要关。”

        我独自靠在窗边看雪。客厅的灯都熄了,只有母亲卧室床头一点幽微遥远的光,反映在玻璃上。室外因此显得很亮,白花花、澄净的雪,好像明亮的月光。

        没有想到在下雪的夜晚户外是这么明亮的。看起来像宋人画的雪景。宋人画雪不常用锌白、铅粉这些颜料,只是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渲染,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

        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

        唐人张若虚,看江水,看月光,看空中飞霜飘落,看沙渚上的鸥鸟,看到最后,都只是白,都只是空白。他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白,是看不见的,只能是一种领悟。

        远处街角有一盏路灯,照着雪花飞扬,像舞台上特别打的灯光。远远听到母亲熟睡时缓慢悠长的鼻息,像一片一片雪花,轻轻沉落到地上。

    (选自《经典短篇阅读》,有删改)

    1. (1) 上文中作者围绕“雪”回忆了哪些往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 (2) 阅读下面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一连下了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像扯散的棉絮,像久远梦里的一次落花 , 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品析句中划线这个比喻的妙处。)

      ②没有想到真正的雪是这样下的。(写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 (3) 上文第④段写母亲对雪“没有很好的评价”,与下文“母亲在病中也要去看雪”似乎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观点和理由。
    4. (4)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章开头写“我”的多次欲看雪而不得与母亲对雪的不甚满意的评价,欲扬先抑,使后文大雪降临、母亲看雪的情节更加真挚可感,令人印象深刻。 B . 文章写母子之间的交流,虽只有寥寥数笔,却通过细腻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深沉而又含蓄的亲情。 C . “像蘑菇的帽子”从积雪的厚度写出雪之大,既形象地写出树顶积雪的形态,又暗合上文关于“童年的梦”的比喻,温馨可爱,富有童趣。 D . 引用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深化了关于“白”与“空白”的思考——对人生的真谛只能用心领悟;既升华了主旨,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采。 E . 本文写雪,由飘雪写到积雪,再写到夜晚户外的雪光,层层深入,由此自然而然转向对光阴易逝的领悟,既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对生命的礼赞。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图书推介

    【出版信息】

    书名:群体性孤独

    作者:【美】雪莉·特克尔 著

    周逵、刘箐荆 译

    定价:66.90元

    ISBN∶978721305984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印次:1  开本:16

    字数:37.2万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本书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作者简介】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

    【作品目录】(节选)

    引言  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第一部分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第1章  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涉足情感地带

    第3章  一起长大的“爱宝”:我们都有美好童年

    ……

    第二部分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第8章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第9章  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

    第13章  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

    【书评】

    ①《群体性孤独》一书将人与计算机、人与互联网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最新发展,以及特克尔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呈现给了读者。可以说,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要了解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关系。这一切,可以从这本著作开始!(王煜全 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互联时代未来趋势专家)

    ②关于我们是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虚拟“自我”的,雪莉·特克尔说得最清楚。她是我们技术界的“弗洛伊德”,远在我们洞察自己的内心之前,她就阐明了我们内心的转变。《群体性孤独》是一本令人回味的书,是洞悉未来自我的一次深度之旅。(凯文·凯利《连线》创始主编,畅销书《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作者)

    ③有一天,我们将习惯用文字而非声音,用数据而非抚摸,来传递感情。有一天,我们将依赖技术,超过依赖彼此。这就是真正的“机器人时代”。对于这种所谓的“机器的美好和技术的美好”,我有一种由衷的恐惧与憎恶。(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

    【精彩片段】

        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而我们的确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比起面对面交谈,我们更习惯于发短信交流。

        ……

        当我们和机器人谈情说爱、和智能手机难舍难分时,我们通过机器重新定义了自己,也重新定义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当人类寂寞难耐时,网络正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商品评论】

    商品评论(2873)

    好评率99.8%  好评(2866)  中评(7)

    差评(0)  晒图(0)

    买过的人觉得

    整体感觉不错(67)  包装不错哦(55)  性价比很高(29)  印刷很正(16)

    排版不错(15)  纸质好(14)  纸质一般(3)  包装一般(3)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面图案既指计算机中核心元件集成线路,又寓指现代人们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迷失,与本书内容契合。 B . 这本书写作是基于实践研究的,从大量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和规律,是一部关于心理学的著作。 C . 这本书指出现代人矛盾的生活状态——信息技术使我们享受便利又导致孤独,而解决的方法还有待研究。 D . 这本书呈现了人与信息技术的全新发展,阐明了人们内心的转变,是深度了解未来自我的著作之一。
    2. (2) 第三则书评与前两则有所不同,请探究编者将其选入的原因。
    3. (3) 你认为这篇推介能吸引人们购买《群体性孤独》这本书吗?请结合推介简述理由。
三、<b >古诗文阅读</b>
  • 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注】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注释】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1. (1)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的画面。
    2. (2) 颔联“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有何妙处?
  •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卫懿公好之。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大夫石祁子,贤臣也。进谏屡次,俱不听。

        时卫懿公欲载鹤出游,谍报:“狄人入寇。”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注】。石祁子亲往街市,述卫侯悔过之意,百姓始稍稍复集。大夫渠孔为将,命鼓行而进。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须臾,懿公与渠孔先后被害,全军俱没。

    (选自《东周列国志》,有删改)

    【注释】即戎:指参军。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能鸣

      ②狄人入

      ③百姓稍稍复集

      ④命行而进

    2. (2) 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狄人诈败引入伏中将卫兵截做三处你我不能相顾。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厚敛于民,以充鹤粮。

    4. (4) 文中卫国全军覆没,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b >语言运用</b>
  • 11. 阅读甲、乙两位同学的对话,提取相关信息并整合,合理安排写作顺序,自拟标题,简单介绍绍兴迷你马拉松的有关情况。150字左右。

    甲:听说由共青团越城区委主办的第二届迷你马拉松跑完了,迷马路途遥远吗?

    乙:迷马是迷你型的,本届迷你马拉松从王坛镇舜王庙景区开跑到新联村陶隐岭景区入口,总长10.5公里,不过盛况空前,共有来自社会各界2 000多人参与其中。

    甲:我听说本次迷马跑友们的打扮很有特色,单位组织的基本穿上统一定制的T恤,整齐而精神,还有一些跑友穿上古装,扮成绍兴籍或来过绍兴的古代文人骚客,如李白、王羲之、嵇康、徐霞客……就是不知道战况如何。

    乙:迷马在4月26日8点开跑,9点50分就迎来了冠军,是一个来自云南的小伙子彭艳兵,网名叫“金胖胖”的帅哥。

    甲:前三甲里有咱本土跑友吗?

    乙:有,亚军就是城南中学的卢新杰老师哦。咱绍兴人杰地灵。迷马更是提高了咱绍兴美丽乡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作为绍兴人,我骄傲!

  •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雨后,蜘蛛爬向残破的网,墙滑,只见它不断跌下。三个赶考秀才见了,各有所悟。一人想:“高处危低处安,何必攀爬。”他放弃追求,却不甘平淡,愧怨一生。一人想:“可等太阳出来再爬,机缘重要。”他从此顺其自然,平和一生。一人想:“人生之旅,只要是自觉选择,上上下下都是乐,居上则览风光,居下则悟无常,不上不下则修耐心。”于是他变得坚强,喜乐一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五、<b >附加题</b>
  • 13.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1. (1)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
    2. (2)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
    3. (3)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女子十五岁被称为“”。
    4. (4) 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历史故事
    5. (5) “沉鱼落雁”这一成语中“沉鱼”是指西施,“落雁”是指四大美女中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