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房山区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8-02-26 浏览次数:2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选题</b>
二、<b>填空题</b>
  • 21. 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 22. “磨盘柿”是我区张坊一带特产,个大皮薄,味甜如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其营养成分如表所示。

                 

    1. (1) “磨盘柿”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物质是
    2. (2) 补充钙元素可预防(填“骨质疏松”或“贫血”)。
  • 23.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1. (1) 维生素C(C6H8O6)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6,其计算式为
    2. (2) 取维生素C片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说明其溶液显(填“酸”或“碱”)性。
  • 24. 传统的燃料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如煤、和天然气。
  • 25. 新型农村“光伏发电”项目(如图),帮助村民大大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技术可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此技术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较优点是。(答一点即可)

  • 26. 2017年5月10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7.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将水加入电子显微镜,并快速降温固态化,从而对生物样品进行观察。在水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分子质量 B . 分子种类 C . 分子间隔
  • 28. 2017年9月~11月,“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展出。
    1. (1) 下列展品所用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填字母序号)。

    2. (2) “神州”系列飞船多采用肼(N2H4)做燃料,与四氧化二氮(N2O4)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9. 烟气脱硫工艺可实现消除SO2的同时生产新产品(如CaSO4),实现“绿色化学”生产。主要生产流程如下:

    1. (1) 设备1中,通过喷水除去烟气中的SO2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设备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之一为:2CaSO3+O2=2CaSO4 , 此反应属于基本类型中的反应。
    3. (3) 此生产流程制得的Ca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30. 工业制硫酸(H2SO4)的关键步骤是SO2的获取和转化。主要流程示意图如下:

    1. (1) 上述流程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种。
    2. (2) 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有S、和H2SO4
  • 31. 实验小组要验证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 (1) 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2. (2) 表面皿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b >综合题</b>
  • 32. 生活中常用铁锅炒菜。
    1. (1)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含Fe2O3160t的赤铁矿炼铁,理论上炼出铁的质量为t。
    2. (2) 用铁锅炒菜,主要利用了铁的性质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导电性 B . 导热性 C . 有金属光泽
    3. (3) 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起火,可用盖锅盖的方法灭火,此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33.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有删改)

    食盐

    食盐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在人体中有调节水分、维持酸碱平衡等生理作用。

    资料一:食盐的加工

    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盐湖水、盐井水煮盐,使氯化钠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氯化钠含有较多的杂质,称为粗盐。粗盐经下图所示主要流程可成为精盐。

    资料二:食盐的种类

    市面上食盐制品种类繁多,现简要介绍几种。原盐,即粗盐,常用于腌制工艺;精盐,由粗盐提纯而成,适合烹饪调味;碘盐,在食盐中添加一定量碘酸钾(KIO3)即为碘盐,可防治碘缺乏病;低钠盐,食盐中添加氯化钾、硫酸镁等有“咸味”的成分,可防治因钠离子摄入过多而引起的高血压等疾病。

    资料三:食盐的摄入量

    虽然我们的身体离不开食盐,但摄入过多也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g。然而据调查,我国人均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为9.1g。一方面三餐中食盐量需要控制,另一方面,许多成品食物中食盐的含量也应引起重视,下表所示为部分成品食物每100g中的食盐含量。

    食品

    某品牌方便面

    某品牌酱油

    某品牌薯片

    食盐含量g/100g

    3

    16

    1.6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由粗盐制得精盐的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 (2) 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g。
    3. (3) 如果某人一天吃了两袋(共300g)上表中所示方便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其当天食盐摄入量(填“超标”或“未超标”)。
    4. (4) 下列关于食盐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 高血压患者,可适当选择低钠盐 B . 目前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普遍偏高 C . 氯化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D . 为补充人体所需钠元素和氯元素,每天做饭时可加入大量食盐
    5. (5) 请你为人们提一条日常摄取食盐的建议:
  • 34. 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 (1) 实验1中试管1内生成的气体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实验2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关于该实验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实验时,红磷的用量不影响最终结果    B.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D.红磷熄灭后,应立即打开弹簧夹

      ②实验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五分之一的现象为

四、<b >实验探究题</b>
  • 35. 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字母序号)。将燃着的木条接近集气瓶口,看到木条,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所需装置如下图所示:


  • 36.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A中盛有大理石,注射器中装有足量的稀盐酸,B中盛有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C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1. (1) 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a, 用手捂住A瓶外壁,若观察到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A(填“漏气”或“不漏气”)。
    2. (2)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C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五、<b >简答题</b>
  • 37. 实验小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 (1) A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上述实验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填字母序号),原因是
六、<b >科学探究题</b>
  • 38. 如下图所示,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型玻璃管探究燃烧的条件。

    1. (1) 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对比a、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 (3) 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 39. 课外实验:“叶脉书签”(如图)的制作过程是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余清晰的叶脉,就能得到“叶脉书签”。实验小组同学对该制作过程及氢氧化钠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I.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查阅资料】

    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

    【进行实验】

    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NaOH溶液浓度

    1%

    5%

    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进行不同时间的煮沸,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煮沸时间

    5min

    15min

    20min

    叶片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解释与结论】

    1. (1) 实验1的实验目的是
    2. (2) 实验小组同学选择了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原因是
    3. (3) 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煮沸时间是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 5min B . 15min C . 20min   
    4. (4) II.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

      【查阅资料】

      a.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

      b.稀盐酸与碳酸钠(Na2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 + Na2CO3=2NaCl + H2O +CO2

      c.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猜想与假设】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NaOH +CO2=Na2CO3 +

    5. (5)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无明显变化


      甲同学发现实验步骤①中无明显变化,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比实验步骤②③证明NaOH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B中



      无明显变化

    6. (6) 【解释与结论】

      步骤②中通过B中实验现象,可知稀盐酸加入到步骤①所得溶液中有二氧化碳产生。

      实验③的目的是排除的干扰。

    7. (7) 乙同学认为用软塑料瓶也可以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对比的实验装置有(填字母序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