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北京市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试卷

更新时间:2018-01-26 浏览次数:655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积累与运用
  • 1. 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提示,把恰当的字写在横线上。

    ①这是一(fú)多么美丽的画面!

    ②爸爸买了一(fù)象棋。

    ③老师为我们的成长(fù)出了艰辛的劳动。

    ④这些产品完全(fú)合质量标准。

  •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追寻________,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________,追寻明媚的春光……

    ②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________不倒、________不光的。

    A . 光明    太阳    打    砍 B . 信念    温暖    压    烧 C . 太阳    光明    砍    打 D . 温暖    信念    烧    压
  • 3. 按要求补全成语或填写成语。

    ①补全成语

    巧妙绝    抑扬顿    言简意    无动于

    ②填写成语。

    Ⅰ礼堂的人真多!我的脑海中立刻便想起等成语。

    Ⅱ到了好朋友家,我一点也不拘束,可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Ⅲ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六年的小学生活快要结束了,真是

  • 4. 下面各组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学校运动会前夕,小兵生病了,想得短跑第一名的他和妈妈心急如焚 B . 他不停地翻越那一座座诱惑着他的山顶。 C . 看那样子,他陶醉在手机游戏中了,上课铃声响了他也不知道。
  • 5.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劳动人民,才是中国历史的创造者。 B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抚摸着你。 C .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大毡子。 D .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 6. 句子
    加工厂。
    1. (1) 小光对我说:“老师叫你去。”(改为间接引语)
    2. (2) 雷锋精神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修改病句)
    3. (3) 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缩句)
    4. (4) 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格式造句。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 7. 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作品或人物。

    ①公主    七个小矮人    继母    王子    作品:《

    ②海滩    荒岛    星期五    英国历险    主人公:

    ③赤兔马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         作品:《

  • 8. 古诗名句活学活用。

    春日的雨是少女,她矜持,温柔。她悄无声息地唤醒了沉睡的小草,染绿了摇曳的垂柳,正所谓“,草色遥看近却无”“,客舍青青柳色新”。春雨也是画师,西湖上那“,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就是她的手笔。蒙蒙细雨中,人们劳作不辍,正如《渔歌子》唱出的那样:“,斜风细雨不须归”。

  • 9.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学校要办节水宣传画展。请你从下面两幅画中任选一幅,结合画面内容,从寓意、构思等角度写一段推荐语。(60个字左右)

    第一幅



    第二幅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背影》的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 (1) 文章主要写“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 (2) 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这句话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成人的儿子?
    3. (3) 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种氛围是由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 . 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 . 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 . 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农业生产息息相关。A____________

    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平均下降1℃,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B______________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C___________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 (1) 下面这段材料出自本文,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安排在文章A,B,C哪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分别从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两方面分析。

      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2. (2) 品读文中画线句子,理解“热陷阱”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3) 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 (4) 保护环境,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学生,你认为自己能为之做出哪些贡献?(至少写出三条)
三、写作
  • 12. 请你在下面的词语中任意选三个,创编一则小故事,试着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

    小草    沙粒    水珠    大象    阳光    森林    月亮    小溪

    要求:内容完整,中心突出,不少于 300 字。(作文纸自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