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17-12-27 浏览次数:290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面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发(quán)    农(diàn)    亮(zèng)    然无色(àn) B . 灭(jiān)    粗(zào)     热(chì)     精竭虑(dān) C . 那(chà)     髻(fā)      首(qiáo)    深痛绝(wù) D . (chuò)    发(bān)     驿站(yì)      息敛声(píng)
  • 2. 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抑扬顿挫   正经危坐   如梦初醒   祖籍 B . 惊心动魄   任劳任怨   和颜悦色   甲胃 C . 鹤立鸡群   精疲力尽   成群集队   榨油 D . 油光可鉴   一丝不苟   摧枯拉朽   吹嘘
  • 3. 下面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B . 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C . 小明做好事受到老师的表扬,毫不介意 , 谦虚地说:“做这点小事算什么,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 D . 他为人低调,行事谨慎,其书法作品已呈现出遒劲稳健、潇洒自如的独特风格。
  • 4.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乡村三月的油菜花,成为城里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B . 每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建设有贡献的人。 C . 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紧绷一根安全弦。 D .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 5. 概括下面的材料最准确的一项是(    )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   习近平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表示,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A . 以史为鉴,要有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B .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 C .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D .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
  • 6. 下面对课文或作者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飞天”凌空》这则消息生动地叙写了我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第9届亚运会上夺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冠军的经过。 B .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逝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回忆性散文。 C .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录了作者被贬到黄州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又表达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 . 《答谢中书》作者为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 7. 下列《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 . 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 . 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 .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二、<b >新添加的题型</b>
  • 8. 诗歌填空              
    1. (1) 《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孤独寂寞的句子是:
    2. (2) 《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的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
    3. (3) 妻子象禽兽,
  • 9. 阅读下面的名著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然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将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完全是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杰出的政治战备。在很大程度上,这是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上面的文字节选自国作家的《》,曾易名为《》。

三、<b >综合性学习</b>
  • 10. 根据对偶的特点,对下面画线的句子加以删减整理,使之与前面一句话构成对偶。

           近观湖面,绿水荡漾,波光闪烁;向远处的青山极目望去,看到此起彼伏的峰峦,那绵延不断的峻岭,伸向远处

    改:

四、<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媒及学界评特朗普访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①11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启了亚洲之行。对其中的中国之旅,美国媒体评论为“最关键的一站”,认为“中美关系将是美国未来20年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②此次特朗普访华除了正式国事访问一系列活动,两国首脑还进行了小范围、非正式互动。双方在古色古香的故宫宝蕴楼茶叙、畅音阁观看京剧,特朗普还展示外孙女唱中文歌、背《三字经》的视频,美国媒体对此连呼“温馨”。特朗普曾一度将其社交平台背景更新为两国元首夫妇和京剧演员合影的照片。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表示,一些简单的轶事可能会有助于体现两位领导人致力于在两国间建立健康和建设性关系的善意。很多媒体也认为,中国领导人以非同寻常的高级别礼遇接待特朗普。

           ③美国广播公司新闻报道表示,两国首脑友谊不断升温,“在特朗普总统的国事访问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分享欢笑,并且重复强调不断加深的友谊以及相互尊重”。《波士顿环球报》报道称,特朗普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实际上比许多观察家预测的要有更多的认同,两人之间的热诚相见很可能缓和两国外交关系,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关系。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也发现,很多学者都表示中美两国首脑看起来有不错的个人关系,这对于中美关系是个积极因素。他们认为首脑友谊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双边关系。

           ④特朗普访华期间,两国企业共签署合作项目34个,金额达2535亿美元,商业合作成果丰硕。美国各大媒体报道称,这是个“大手笔”,美国的一些大公司比如卡特彼勒、波音、高盛等都在其中。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认为,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很好地说明双方可以建设有成效的双边贸易关系。

           ⑤高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认为,“当你看到世界上最强的两个经济体领导人站在一起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感激一起努力的收获会更棒!

           ⑥中美双方首脑在共同会见记者时都表示,增进双边合作,才能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以及共同为世界繁荣作出贡献。中美关系曾经经历很多风雨,以后也会面对起伏,未来中美关系合作是主流。

           ⑦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德怀特·珀金斯(Dwight Perkins)对本报记者表示,双边赤字不能通过直接限制与顺差国的贸易来解决。美国整体的贸易逆差源于美国低储蓄、高消费、高投资,所以只能通过提高美国的储蓄水平或者降低美国的消费和投资来解决。即使美国通过提高关税或者对中国进口配额限制,减少了与中国的贸易赤字,赤字也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所以如果要减少双边贸易赤字,就必须解决整体赤字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波士顿11月11日电,有删减)

    1. (1) “《波士顿环球报》报道称,特朗普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实际上比许多观察家预测的要有更多的认同,两人之间的热诚相见很可能缓和两国外交关系,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关系。”此句中划线的词能否删去?结合句意谈谈你的理解。
    2. (2) ⑤段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感激一起努力的收获会更棒!”如何理解?
    3. (3)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从哪三方面体现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的“历史性”?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1. (1) 第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2. (2)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实在好看极了。”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请比较以上两句哪句生动形象?说明理由。

    3. (3) 第⑤段划线的“他们”指代的是谁?“他们”对藤野先生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4. (4) 第⑦段中“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揣摩藤野先生的心理。
    5. (5) 作者先离开东京,后离开仙台,前后两次“离开”,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