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无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化...

更新时间:2017-12-25 浏览次数:292 类型:开学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有些科学家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半导体材料的硅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高纯度的硅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 B . 硅可由二氧化硅还原制得 C . 低温时,硅与水、空气和酸不反应,但能与氢氟酸反应 D . 自然界中硅的储量丰富,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 2. 以下关于硫及其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 .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 B . 检查病人胃病所用的钡餐,既可以用BaSO4 , 也可以用BaCO3 C . 浓硫酸不可用来干燥H2S气体,因其具有强氧化性 D . SO2、SO3都为酸性氧化物,都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酸
  • 3. 下列反应一定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 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B . 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反应 C . 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比化学键形成放出的能量少的反应 D . 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的反应
  • 4. 下列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 B . 铁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产物为Fe2O3和H2 C . 除去FeCl2溶液中的FeCl3杂质可以向溶液中加入铁粉,然后过滤 D . Fe3+与KSCN溶液产生红色沉淀
  • 5. (2016高一下·淮阴期中) 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6.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 .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标准的碳核素:614C C . 氯化镁的电子式: D . 甲烷的结构式:CH4
  • 7. 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B⇌2C (A、B、C均为气体),若最初加入的A、B都是4mol,10s内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的B的物质的量是(  )
    A . 2.8 mol B . 1.6 mol C . 3.2 mol D . 3.6 mol
  • 8.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用水润湿的pH试纸来测量溶液的pH B . 实验需要480mL 2.0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该溶液时先称量氢氧化钠固体38.4g,然后再按照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的步骤进行操作 C . 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所需玻璃仪器主要有:试管、胶头滴管 D . 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42
  • 9. 据报道,最近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了一种由甲醇和氧气以及强碱做电解质溶液的新型手机电池,电量可达现在使用的镍氢电池或锂电池的十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为:2CH3OH+3O2+4OH 2CO32+6H2O,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放电时CH3OH参与反应的电极为正极 B .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 . 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6e+8OH=CO32+6H2O D . 充电时每生成1molCH3OH转移6mol电子
  • 10.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4 g氦气中含有的分子数和原子数均为NA B . 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A C . 1 L 0.1 mol•L﹣1乙醇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0.1NA D . 1 mol Cl2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一定是2NA
  • 11. 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  )
    A . 饱和氯水中可大量共存Na+、CO32、SO32 B . 溶液中可大量共存Mg2+、HCO3、SO42、OH C . 向稀硝酸中加入过量的铁粉:3Fe+2NO3+8H+=3Fe2++2NO↑+4H2O D . AlCl3溶液和过量浓氨水混合:Al3++4NH3•H2O=Al(OH)4+4NH4+
  • 12. 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通过两试剂的互滴,不能区别的下列溶液(浓度均为0.1mol/L)(  )
    A . NaAlO2和稀盐酸 B . NaHCO3和Ca(OH)2 C . NaOH和Al2(SO43 D . HCl和Na2CO3
  • 13. 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遇木炭、铝粉等还原性物质时可燃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Na2O2与CO2反应时,Na2O2是氧化剂,CO2是还原剂 B . 1mol过氧化钠中阴离子数目为1NA C . 过氧化钠与木炭、铝粉反应时,过氧化钠均表现出强氧化性 D .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时可生成硫酸钠
  • 14. 在一定温度下,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反应:2HI(g)⇌H2(g)+I2(g)  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I2的体积分数不再变化;

    ②生成1mol H2同时消耗1mol I2

    ③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④生成2mol HI同时消耗1mol H2

    ⑤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不再变化.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⑤⑥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②
  • 15. 反应3NO2+H2O═2HNO3+NO中,当有6mol e发生转移时,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 1:1 B . 1:2 C . 2:1 D . 3:1
  • 16. a mol Cu与含b mol 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一定是(  )
    A . (b﹣2a) mol B . mol C .  mol D . 2a mol
二、<b >非选择题</b>
  • 17. A、B、C、D四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E,D的L层电子数等于K、M两个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之和.
    1. (1) 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D在周期表中位置.
    2. (2) A、D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属(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3. (3) 写出E的电子式:
    4. (4) 写出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和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 A、B、C、D四种物质之间有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已知,A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B、C、D均为化合物,且C为红棕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A和C的化学式:A,C

    ②B→C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C→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该反应的氧化剂是,还原剂是

    ④在图示D→C的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其中,D表现出强(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 19. O2和O3是氧元素的两种单质,根据其分子式完成下列各题:
    1. (1) 等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个数比为,原子个数比为,分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 (2) 等温等压下,等体积的O2和O3所含分子个数比为,原子个数比为,质量比为
    3. (3)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是 (用含NA的式子表示).
  • 20. 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三大酸”.现就硫酸、硝酸与金属铜反应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工业上制备硫酸铜是利用废铜屑经灼烧后,在加热情况下跟稀硫酸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不采用铜跟浓硫酸反应来制取硫酸铜的原因是
    2. (2) 在一定体积的10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为0.9mol.则浓硫酸的实际体积(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80mL.
    3. (3) 若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在其中加入硝酸盐溶液(如KNO3溶液),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4) 将8g Fe2O3投入到150mL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1.68L H2(标准状况),同时,Fe和Fe2O3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4mol•L﹣1的NaOH溶液150mL.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1.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利用已学知识对下列实验进行分析并填空:

    Ⅰ.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

    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完成同主族元素C、Si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

    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实验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夹持装置已略去).A、B、C三个胶头滴管分别是氯酸钾溶液、NaBr溶液、淀粉KI溶液.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氯酸钾溶液能反应生成氯气.

    1. (1) 甲同学设计实验所涉及的离子方程为:
    2. (2) 乙同学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挤压胶头滴管A,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

      ②挤压胶头滴管B,使稍过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充分反应.写出该操作中主要离子方程式为

      ③再挤压胶头滴管C,使少量溶液滴入烧瓶内,可观察到

    3. (3) 根据甲乙同学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4. (4) II.

      实验

      目的


       


      实验

      实验

      结论


      结论:  

      FeCl3在实验中的作用为:

      反应

      方程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