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天门市九校联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

更新时间:2024-05-07 浏览次数:15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运用(20 分)
  • 1. 小语的学习从朗读开始,请你选出朗读处理不合适的一项。( )
    A . 小语注意到多音字的读音,她这样读: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niào)炕”那种迹近恐吓(hè)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kān)里点起烛来。 B . 小语希望读出对祖国深沉的爱意,她这样处理节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 . 小语希望读出沉重和哀伤,她这样处理句子的停连(“∨”表示停顿;“∧”表示连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D . 小语希望读出面对美好春景,内心的喜悦之情,她这样处理重音: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2. 小文在撰写文稿时,需要用到以下词语,方框内的字都含有“禾”字偏旁,他有点拿不定注意,请你加上相应的偏旁部首,正确书写在相应的方框中。

    A.官野史 B.衷共济 C.高气爽 D.少成多

  • 3. 小语在整理同学们提交的对联时,不慎损坏,请你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列词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号召同学们用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雄心 巧手 可创 能绘 千秋业 万代春

  • 4. 小文负责“自强不息”演讲板块,他在收集资料时,发现了一些句子用词不当。请你帮忙修改正确。①时代的进步,要求青年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自强不息,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③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 5. 下图是清华大学的校徽,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其构成要素及寓意。

    【注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清华大学校训,

    源自 1914 年梁启超在清华作的题为《君子》的演讲。

  • 6. 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张老师特意写下下面这段话。我们一起根据情境填上合适的句子吧!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古往今来数不尽的仁人志士在逆境面前发出了自己的感慨。面对贬谪,韩愈将满腔幽怨诉诸笔端“云横秦岭家何在?。”乐观的李白也会有彷徨的时刻,拔剑四顾心茫然。”刘长卿郁郁不得志,发出了“汉文有道恩犹薄,?”的感慨。但,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固然惆怅,却能发出“,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达观之语;范仲淹不管身处何方,亦能坚定“的忧国忧民之心。龚自珍移情于物,用“(《己亥杂诗》其五)”表明自己虽已辞官,但仍有为国效力的愿望。

二、阅读语鉴赏(45 分)
  • 7.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各 题。

    [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节选)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阳关曲·中秋月

    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B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阳关曲》:本名《渭城曲》。这首词写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后不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情景。②银汉:银河。

    1. (1) 甲、乙两词中“转”的意思都是指;甲词中的“婵娟”和乙词中的“”都指月亮。
    2. (2) 甲、乙两词分别体现了苏轼对亲人的什么情感? 请结合两词中画线的 A、B 两句具体阐述。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 A( ),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 , 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 B( )。”

    (节选自《战国策》<秦攻赵长平>)

    [注释]:①奉:捧着。②漏壅:漏瓮。③焦釜:烧焦的锅。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臣之妻私臣( ) ②王之蔽甚矣( )

      ③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 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 )

    2. (2) 请将“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3. (3)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4.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 (5) 从甲文中的“三赏赐”“三变化”,你得出怎样的结论?请答出两点即可。
    6. (6) 甲乙两文邹忌和苏秦在劝谏方式上有何异同?
  • 9.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各 题。

    读书不觉已春深

    李晓霞

    ①在很多人眼里,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枯燥的事情若是放在春天里去做,也会变得无比地美妙起来。

    ②古人有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在春天里读书,对于喜欢读书的人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捧一本书坐在春光里,让求知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畅游,其情其景,自是妙不可言;春风习习,任思绪在书里书外飞翔,其姿其态,当属惬意无限。

    ③常听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年龄大了,再怎么读书都还是个记不住。而我想说的是,读书一定要有一颗纯粹之心,千万不要有任何的思想顾虑或精神负担。因为,书对一个人的塑造和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所以,读书只管去读就好。只要摒弃杂念、抱着修身养性的目的去读书,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读书,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饱学之士。

    ④还有朋友向我吐槽,说再怎么努力都写不出好文章,想写出一篇好文章简直比生个孩子都要困难。其实,文章不是光凭努力就能写出来的,它是书读多了之后的一个自然流淌;而读书又是个慢功夫,不可能出现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出口成章的神效,也不会收到读上几本书就能下笔如有神的奇果。读书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要有了量的积累,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抱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去读书,总有一天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有神”。而且,读万卷书后写出的文章,必然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⑤读什么书、如何去读,是许多人经常困惑的问题。通常所说的读书,指的都是读古籍、读经典、读名著,而不是阅读那些鸡汤类的文章,也不是去读那些碎片式的文字,更不是拿着手机进行浅表性的所谓的阅读。读书要识其字、断其义、知其人(所涉人物)、通其典(所列典故)、解其事(相关事件),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更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书读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知之甚少:书读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书读得多了,那些书中的知识,就会变成自己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拥有的阅历;书读得多了,每一本书都会变成铺路的砖石,脚下的道路便会无限延伸。

    ⑥热爱读书的人,总能从书中寻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且能获得生活的动力和前行的勇气。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心态;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不管是身在幼年还是时至迟暮,也不管其年方几何,他的生命必然是“时时有诗意,处处皆春季”。

    ⑦读书的好处很多,它可以让人变得很单纯、活得很快乐;可以让人精神独立、思想丰盈;还可以让人心胸更开阔、眼界更高远。读书也许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它可以让人避免很多是非,不至于陷入家长里短的泥淖中;它能让人在面对柴米油盐的俗常生活时,还能拥有风花雪月的高雅情怀……一人读书,塑造的是自身;人人读书,改变的是社会。

    ⑧有道是:书香绕身,不惧双鬓雪染;有书为伴,任其沧海桑田。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诗句为标题,使语言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 第②段描绘了春日读书的美好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C . 第⑤段加点词“通常”是“一般”,“常常”的意思,用在此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D . 第⑦段画线句中三个“可以”后的内容顺序不能任意调整,因为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生活—思想—境界”这样由浅入深的客观逻辑性,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 (2)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述思路的梳理。

      引出话题:在春天里读书

      第①段:在春天里读书的感悟。

      第②段:对“读书不觉春已深”的理解。

      展开论述

      第③段:A

      第④段:B

      ⑤段:论述应该读什么书,如何去读的问题。

      第⑥段:热爱读书的人就会热爱生活。

      第⑦段:总论读书对自身的好处,同时拓展对社会的益处

      深化论点:

      第⑧段:C

    3. (3)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为选文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作批注。

      一个长期坚持读书的人,如久居花室的花匠,虽身染花香却并不自知,但每当他从旁人面前经过时,人人都能闻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幽幽花香。

  • 1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船冻梨逆水行

    徐徐

    ①天刚亮,我便跟父亲划着船,去下洼村收冻梨。下洼村满山都是梨树,盛产甜梨。他们把秋天未销完的梨子,窖藏在山洞里,待到冬天,再拿出来作冻梨卖。

    ②路远,来一趟并不容易,父亲想尽可能多收一些。直到船吃水越来越深,满船都是梨,他才停了手,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一船沉重的冻梨,又是逆风逆水,回去的路变得异常难走。我跟父亲每人一只桨,不停地划,河水却好似凝结了一样,每一桨都让我们费尽了力气。冬日的河面寒风阵阵,我们虽然都脱了外衣,但还是热汗津津。更麻烦的是,中途我们还要将满载冻梨的船从外河拖进内河。

    ③到达内河没行多远,天便暗了,寒意也随之袭来。一个小时后,船进入了浅水区,浮行在浅滩上。由于吃水过深,船身触碰到滩底,我们使尽全力去划,船却如蜗牛散步。

    ④父亲说:“你留在船上控制方向,我去岸上背吧。”河堤上,父亲拽起的缆绳绷得笔直,一端连着他的背,一端连着船头。俯身前倾的父亲形如一道弯弓,步履沉重地逆水而上。船受了拉纤之力,渐渐轻快,迎风向前。

    ⑤天完全黑沉下来,河面上生出一层白亮亮的薄冰,夜空之下,满河生辉。而水里泛起的冰碴子撞上船身,沙沙作响,阻力更大了。我和父亲都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背不动船了,我也划不动桨了。

    ⑥回到船上,父亲又想出一个办法——下河去推。他脱下鞋袜,卷起裤腿下到河里,我看到河水瞬间淹到他的膝盖处。父亲双手撑船,一步一推,横冲直撞的冰碴子犹如锋利的刀划过他的双腿,水面浮起一层血红。就这样,一条落满星辉的河,在夜幕之下,开出了一朵一朵火红的花。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水中,跟父亲一起推船。

    ⑦夜里 23 时许,那一船冻梨才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战的我们到了家。接下来的一周内,那船冻梨被父亲卖出了好价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新年。

    ⑧谁的生活中没有艰难呢?看清后,依然用力去解决,这或许就是父亲想告诉我的人生道理。

    ⑨他收梨,需要我做帮手,又在无意中将我带上一艘负重逆行的船。上岸背、下水推,都是他临时想出来的办法。没有预案,只能摸索着和我一起用力去解决,哪怕代价是我们下半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

    ⑩自始至终,父亲没有说教一句,却让我终生难忘——他在设法做事,做难事!

    ⑪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遇到过难事,不能亲身体验如何去战胜困难,实现逆流而上,那么,他就很难真正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3 年第 1 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船吃水越来越深,父亲将满船都放了梨才停手,为后文的情节埋下伏笔。 B . 第⑤段中的环境描写反映了天气的寒冷与情况的恶劣,突出了父亲下水推船的艰难。 C . 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亲的坚韧,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敬佩。 D . 小说中父亲带着“我”战胜了逆水运梨、从外河进内河等困难,让“我”领悟了人生道理。
    2. (2) 小说以“一船冻梨逆水行”为题,有什么妙处?
    3. (3) 请赏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4) 文中第⑩段说道“却让我终生难忘”,你认为让“我”难忘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5. (5) 读完这篇小说后,同学们对文中“我”和父亲谁是主人公产生了分歧,请谈谈你的看法。
  • 11.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 题。

    学校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交流会,小语和小文请你帮助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1. (1) 任务一:【辨析人物】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产物。”“他”指的是(填人名)。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性格很急躁,但是他很谦虚。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他”指的是(填人名)。

    2. (2) 任务二:【体会特点】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①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②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3. (3) 任务三:【探究专题】

      参照下面关于《海底两万里》的探究专题,为《昆虫记》设计一个探究专题,并简单介绍。

      示例专题一:写航海日记

      先绘制一份简单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航行线路图,标明时间,地点。从小说中选择某几个关键的时间点,结合小说的内容,写几则航海日记。

      示例专题二:介绍尼摩船长

      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尼摩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请你根据作品内容,以最后返回陆地的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的身份,给一个亲密的朋友写一封信,自他介绍尼摩船长其人。

三、表达与交流(55&nbsp;分)
  • 12. 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有同学搜集了以下故事,准备以“只有自强才能成功”为主题写一篇精彩的演讲稿,请从下列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其内容。(80 字左右)

    A.孙康映雪 B.车胤囊萤 C.断齑画粥 D.闻鸡起舞

  •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孩子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你只在冬天做酸菜、腌腊八蒜?”妈妈说:“孩子,虽然天气寒冷令人头疼,但是有些食物只能在天冷的时候做,寒冷也是很重要的调味料。”可见,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作文要求: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不少于 500 字;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