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柳州市2024年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2 类型:中考模拟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我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若要实地考察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种植水稻的遗址,可以到(   )
    A . 云南元谋 B . 北京周口店 C . 陕西西安 D . 浙江河姆渡
  • 2. 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下面线索的主题是(   )

    A . 东汉王朝的兴衰 B . 秦汉政治制度变革 C . 西晋的政治黑暗 D . 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 3. 郑从金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中写道:“科举不重门第,对于有志于仕途者,均给予应试机会,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他认为科举制(   )
    A . 保证官吏廉明清正 B . 体现选拔的公平 C . 考试内容丰富多样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4. 清朝周家禄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大功在备倭,城郭依然,公去苍茫谁嗣者;明诏使防海,风波未已,吾来宏济愧前贤。”其赞美的人物是(   )
    A . 郑和 B . 戚继光 C . 郑成功 D . 李自成
  • 5. 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人作诗的背景是清政府签订了(   )
    A . 中英《南京条约》 B .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C . 中日《马关条约》 D .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 6. (2023·济宁) 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  )
    A . 推翻君主专制 B . 复兴儒家思想 C . 发动国民革命 D . 进行思想变革
  • 7. 邮票是国家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图,这组邮票纪念的是(   )

    七七战火             台儿庄大捷       百团大战           敌后游击战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战争
  • 8.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表格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 . 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B . 社会经济的变化 C .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D . 科学技术的进步
  • 9.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解放西藏、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大活动。这些重大事件(   )
    A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 .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10. (2022·黔西) 根据下列饼状图反映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新中国(     )

    A . 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 B . 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 C . 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 .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1. (2023八下·莲湖期末) 我国不断搭建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如做大民族特色节庆、举办民族歌舞展演、举行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让民族文化资源逐渐与民众生活相交融。这表明我国注重( )
    A . 彰显各民族大团结 B .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C . 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D . 加快边疆经济发展
  • 12. 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兼收并蓄。论述中的“它”是( )
    A . 罗马共和国 B . 法兰克王国 C . 阿拉伯帝国 D . 拜占庭帝国
  • 13. “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线开通后,来往的船只还把欧洲的生产方式、农作物品种和家畜等传到美洲,美洲的玉米、番茄等也传到了欧洲。”上述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   )
    A . 背景 B . 过程 C . 影响 D . 性质
  • 1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在西方的经济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里“独特的实验”指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苏联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勃列日涅夫改革
  • 15. (2022·潍坊) 二战后,杜鲁门宣称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援助。其主要目的是(    )
    A . 推广技术 B . 自由贸易 C . 遏制苏联 D . 经济掠夺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16. 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李德龙《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材料四 ……全书共卷92篇,不仅记载了黄河流域,而且也记载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其内容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继承了战国以来的农学遗产,书中引用前人著作达一百五六十种之多同时,结合了汉代以后数百年间农业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农业知识。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情况。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经济体制”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四中的“农书”名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 17.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之路】

    材料一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孙中山……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编自裴钰《改变中国》

    【革命之路】

    材料二  秋收起义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927年10月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唐宝林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建设之路】

    材料三 1992年;明确提出……这一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成果,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经济的繁荣,已成为带动国际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充分显示出通过改革以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摘编自《打开中国奇迹的问号》解说词

    1. (1) 请从材料一中选取一个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为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所做的贡献。(注意史论结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927年中国革命重心的转变及其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这一伟大壮举”与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的哪一新体制有关?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伟大创举”的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现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
  • 18. 18世纪六十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历史上先后开始了两次工业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厂的一个变革。这个变革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手工工场的高度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英国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是工业革命不可缺少的技术前提。此外,英国为追求更多的利润,还以满腔的热情来关注生产的发展,从而刺激了机器的发明和新科学技术的使用。

    ——摘编自刘金源《现代化与英国社会转型》

    材料二  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单位:千人)

    城市

    1850年

    1880年

    1900年

    纽约

    696

    1912

    3437

    伦敦

    2681

    4767

    6581

    东京

    365

    1050

    1600

    莫斯科

    250

    612

    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世纪—20世纪初世界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史实)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

    19世纪三四十年代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

    1840—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60、70年代到20世纪初

    美、德等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1) 材料一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领域的哪些变革?根据材料概括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写出20世纪初城市人口变化的背景事件。
    3. (3) 根据材料三、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围绕“工业发展的影响”这一主题提炼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