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 1. 文言文阅读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挟太山以北海          超:跳过 B . 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 . 欲辟土地,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 . 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
      A .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 .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 . 商贾皆欲于王之市 D .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3. (3)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 . 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 . 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 . 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 (5)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 文言文阅读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 (1) 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B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C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D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 (2)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B . 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 C .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 D . 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
    3. (3) 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 . 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 C . 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D . 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
    4. (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 (5) 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3. 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为学者日 , 问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以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取天下。

    (节选自帛书《老子》)

    (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辞让之心                   辞让:谦逊推让 B . 者也                     贼:伤害 C . 为学者日                   益:好处 D . 于是旦而之大夫曰           属:聚集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无为无以为                   人不仁 B . 人皆有不忍人心               人有是四端也 C . 钓莫钓                     皆出于此乎 D . 不足取天下                   作《师说》贻之
    3. (3) 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文王观于臧

      A . 止,吾止也 B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 . 其坚不能自举也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B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C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D . 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
    5.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 . 乙文“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句中的“无为”,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即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C . 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 . 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6.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