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 /1.3 庖丁解牛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庖丁解牛...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类
  • 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首》之会           中:合乎 B . 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劈、击 C . 刀而藏                    善:揩拭 D . 嘻,善哉!技至此乎?      盖:大概
  •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庖丁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 B . 技矣 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 . 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D . 官知止神欲行 提刀
  • 3. (2022高一下·宾县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 .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开导 C . 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 .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散落,卸落
二、文言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庖丁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 B . 所触,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C . 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立,为之四顾 D . 神遇而不以目视       无厚入有间
    2. (2)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技经肯綮之未尝 

      A . 凌万顷之茫然 B . 惑之不解 C .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 .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通过写庖丁解牛动作之优美,奏刀发出的声音之悦耳,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B . 作者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了庖丁技艺的精湛。并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引出下文庖丁对于解牛之道的阐述。 C .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 文惠君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感悟到了养生之道: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应顺其自然,躲避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4. (4)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5. (5)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5. 文言文阅读

    选文一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文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行李之往来 ②臣之所好者 ③刀而藏之

    2. (2) 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3. (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 . 何厌之有 B .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 敢以烦执事 D . 臣之所好者道也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节选自《庄子·秋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B .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C .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D .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成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 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 C . “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D .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离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B . 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 C . “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 D . 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 ,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节选自《庖丁解牛》)

    材料二: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 , 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巳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 (1) 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彼节者有         ②道芷阳 B . ①謋已解           ②隆伏行 C . ①不抑耗其而已     ②其害之 D . 为止             ②驼所种树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指解牛的厨师的名,与《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的“丁”意思不同。 B . 肯綮,文中指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其比喻义与成语“切中肯綮”的“肯綮”意思相同。 C . 名,指名字,与《石钟山记》中“而此独以钟名”的“名”字意思不相同。 D . 生枯,在文中指活着,与《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的“公姥”同为偏义复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般厨师分解牛时,使用刀具或割或折,刀具的使用寿命很短;庖丁分解牛时,巧妙避开了复杂的筋络和骨头,所以他的刀具使用多年还光亮如新。 B . 橐驼即骆驼,乡人称人为橐驼,原带有玩笑甚至嘲讽意味。但郭橐驼不以为忤,欣然接受,表现了他朴实善良、乐观豁达的个性特点。 C . 他植者暗中观察仿效郭橐驼的种植方法,种出的树却是始终比不上郭橐驼,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虚心,而是因为他们没学习到郭橐驼种树本领的精髓。 D . 从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来看,想要让树木孳长茂盛,在树种下去后,就不要惦念它,不要再动它,要顺应树木天性,听任树木自由生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应该如何对待外物。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至此乎?”

    庖丁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节选)

    (乙)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骞具为天子言西域诸国风俗。元鼎二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幕北,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 , 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曰:“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阗及诸旁国。是岁骞还,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1. (1) 根据下列甲文中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此乎    盖:大概 B . 庖丁刀   释:放下 C . 大卻       批:劈、击 D . 如土地   委:卸落、散落
    2. (2)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B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C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D . 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3. (3) 下列对乙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单于为其最高首领,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B . 祁连,即祁连山。狭义的“祁连山”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C . 元鼎,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由秦始皇首创,始创年号为建元。 D . 中郎将,古代武官名。汉朝武官分将军、中郎将、校尉,因将军不常置,故平时一般武官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掌管皇家卫队。
    4. (4) 下列对乙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经强大的月氏的国王被匈奴杀害,月氏人怨恨匈奴,却无人与其联合抗击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欲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B . 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所控制的地方,被匈奴单于俘获后扣留了十多年,险些被杀。 C . 张骞到达大月氏后在那里停留一年多,也没弄清月氏人的打算,就回国,在归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又被拘留一年多。 D . 乌孙自认为远离汉,也不知汉朝疆域多大,加之一直臣服于匈奴,邻近匈奴,朝中的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向东迁徙。
    5. (5) 翻译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

    6. (6) 结合原文内容,简要概括张骞出使西域的收获与影响。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梓庆销木为鐻 , 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 , 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同“虡”,指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公朝:见君主。③骨:同“滑”,乱之意。

    1. (1) 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B . 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C . 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D . 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 B . “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评价,如惠王、宣王、太祖。 C . 梓庆,意思是名叫“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往往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庖丁”“师襄”等。 D . “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庖丁解牛时,手足并用,肩膝同举,写出了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两句运用了类比,写出了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 B . 甲文中,梁惠王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C . 乙文写了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以喻与自然为一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 . 两篇选文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②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者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莫不音  中:符合 B . 至此乎  盖:同“盍”,何 C . 其固然  因:趁着 D . 刀而藏之  善:揩拭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始臣解牛之时    异乎三子者 B . 神遇而不以目视  百姓皆王为爱也 C . 刀刃若新发于硎    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D .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寄蜉蝣天地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时的行为举止以及发出的声响合乎音律,富有节奏,故而引得文惠君对其技艺大加赞赏。 B . 将庖丁与良庖、族庖更换刀具的频率进行对比,充分证明了庖丁“依乎天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 C . 庖丁技艺虽已炉火纯青,但仍保持戒惧之心,这也是其刀解牛数千头仍完好如初的一个重要原因。 D . 庄子借此文阐明了如下道理:人若想养生,必须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充分了解,且使行为合乎“道”。
    4. (4)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向然,奏刀骋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辄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养生主》)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B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C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D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B .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C . “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 . 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 .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 《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 《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 (5) 在当今社会,庖丁解牛有什么喻义?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庄子》)

    1.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官知/止而神/欲行 B . 视/为止,行为/迟 C . 官/知止而神欲/行 D . 视/为止,行/为迟
    2. (2)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 . 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 . 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 . 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3. (3)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 . 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 . 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 .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4. (4)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 (5) 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B .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C .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D .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子》也叫《道德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 B . “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 . “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 D .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乐曲名;《经首》相传为尧时的乐曲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庖丁解牛》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描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态动作。寥寥数语,一副怡然自得、心满意足的神态跃然纸上。 B .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形象化。 C . 《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D . 《庖丁解牛》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 (5) 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材料作文
  • 14. (2023高一下·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非选择类
  • 15.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庖丁( )文惠君解牛,手之所( ),肩之所( ),足之所( ),膝之所( ),砉然( )然,( )刀然,莫不( )音。( )于《桑林》之舞,( )( )《经首》之( )。

    文惠君曰:“嘻,( )哉!技( )至此乎?”

    庖丁(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 )也,( )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 )牛也。方今之时,臣( )神(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 )行。依乎天( ),( )大( ),( )大窾,( )其( )然,技经肯綮之未( ),而况大軱乎!良庖岁( )刀,割也;(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 )。彼节者有(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謋然已解,如土( )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 )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16. 根据要求解释下列词语。
    1. (1) 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2. (2) 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常指天然的道理

    3. (3) 虽然 , 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4. (4) 视为止,行为

      古义: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 17. 把下列空白处补写完整
    1. (1)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2. (2)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观、观、观、论和政治论;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养生主》选自内篇,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引入了《庖丁解牛》的寓言论证了人处世间能“” “”的方法。

五、填空题
  • 18. 根据要求在括号中填写注音。

    踦( ) ( ) 砉( ) 謋( ) 卻( ) 軱( )

    硎( ) 窾( ) 怵( ) 间( ) 向( ) 盖 (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