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集训(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更新时间:2024-04-14 浏览次数:20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下面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

    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

    ③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④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南亚、中亚和西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2023七上·桑植月考)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两次遣使西域,《汉书》称此为“凿空”之举。 此举( )
    A .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往来 B . 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C . 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 D . 建立了对新疆的有效管辖
  • 3. 丝绸之路的正确路线是 ( )
    A .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大秦 B . 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C . 洛阳→河西走廊→中亚、西亚→今新疆境内→大秦 D . 洛阳→中亚、西亚→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大秦
  • 4. “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 )
    A . 中外文明交流 B . 民族融合加强 C .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 军阀割据出现
  • 5. (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 . 实行和亲政策 B . 班超出使西域 C . 张骞出使西域 D . 设置西域都护
  • 6. (2023七上·梅县区期末) 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联系了。三国时期曾率船队到达台湾的是(    )
    A . 曹操 B . 刘备 C . 孙权 D . 卫温
  • 7. 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 .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 . 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 .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 .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 8. (2023七下·禅城期中)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遣唐使的到来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鉴真东渡
  • 9. “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闭关锁国政策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④对外交通发达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0. 下图中的路线示意的是( )

    A . 遣唐使来华 B . 元朝修建的陆路交通网 C . 玄奘西行 D . 鉴真东渡日本
  • 11. 为“唐风洋溢奈良城”作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 . 玄奘 B . 一行 C . 阿倍仲麻吕 D . 鉴真
  • 12. (2023七下·忠县期末)  如图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反映了唐朝(  )

    A . 统治范围广阔 B . 民族交往交融 C . 中外文化交流 D . 经济重心南移
  • 13.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一书中指出:“唐朝的对外贸易交流极为繁盛。一方面,许多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广州、扬州等大城市均聚集着大量外国商人。另一方面,华商足迹也远涉欧亚地区。”唐朝对外贸易交流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
    A .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B . 唐朝的国力十分强盛 C . 唐朝民族交融加强 D . 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
  • 14. 汉代时人们将输入中原的物种冠以“胡”字,如胡麻、胡椒、胡萝卜等;到了唐代,则通常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唐朝与汉朝习俗迥异 B . 唐朝崇尚西洋文化 C . 唐朝时关闭丝绸之路 D .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 15. (2021七下·灌阳期末)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说明元代泉州(   )
    A . 海上贸易繁荣 B . 外国使节增多 C . 造船技术发达 D . 文化生活丰富
  • 16. 南宋时期,有一位外国商人运送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要办理手续应去的机构是( )
    A . 知州 B . 市舶司 C . 转运使 D . 通判
  • 17. 我国在元朝时期为了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立的机构是( )
    A . 市舶司 B . 宣政院 C . 辽阳行省 D . 澎湖巡检司
  • 18.  “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件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总书记这段话中提到的航海家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郑和 D . 戚继光
  • 19. (2023七下·深圳期末)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A . 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 .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 . 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 . 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 20. (2023七下·潮阳期末) “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这种政策”推行的相厦用是( )
    A . 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 B . 西方殖民者的威胁 C . 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D . 清朝对外贸易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24七下·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和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宋元时期,与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全一册)2003年第1版

    材料二: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2)2007年第3版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至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官府控制下对外贸易的最大特点。列举一个符合这一贸易特点的典型事例。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二: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材料三: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四:如下图

    1. (1) 材料一反映出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3. (3) 材料三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4. (4) 结合材料四中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说说郑和能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