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填入下表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2020九下·平定月考)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Ⅱ·时节》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最早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
    A . 半坡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人 D . 北京人
  • 2.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 . 炎帝和黄帝 B . 尧和舜 C . 黄帝和大禹 D . 大禹和启
  • 3. “青铜文明”是对商周时期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的高度概括。下列出土的青铜器中,为世界上已知最重的青铜器的是( )
    A . 四羊方尊 B . 司母戊鼎 C . 毛公鼎 D . 青铜面具
  • 4. (2017·宁波) “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B . 焚书坑儒   推恩令 C . 统一文字   推恩令 D . 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
  • 5.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B . C . D .
  • 6. 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 . 世袭制 B . 科举制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 7. 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不满)。”这主要与他实行的哪项改革措施有关?( )
    A . 允许土地买卖 B . 鼓励耕织 C . 改革户籍制度 D . 奖励军功
  • 8. (2020七上·衡水期末) 与“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 陈胜、吴广 B . 刘邦、项羽 C . 秦始皇、汉武帝 D . 王莽、刘秀
  • 9. 如图漫画反映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其实施者对应正确的是( )

    A . “休养生息”——汉高祖 B . “削藩”——汉景帝 C . “推恩令”——汉武帝 D .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
  • 10. (2021七上·宁津月考) 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

     

    A .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 11.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思想的主流,应当归于何人的提倡(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荀子 D . 董仲舒
  • 12. 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侵扰?( )
    A . 匈奴 B . 突厥 C . 契丹 D . 女真
  • 13. 王之涣《凉州词》之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 . 大秦 B . 新疆 C . 安息 D . 西域
  • 14. 东汉中期以后,朝政越来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其主要原因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光武中兴 C . 自然灾害不断 D .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 15. 某摄制组要拍三国鼎立时期的电视剧,在周瑜的书房中布置道具,摆放了一些文化典籍,以下提供的道具中哪一个符合历史事实?( )
    A . 《女史箴图》 B . 《唐诗三百首》 C . 《大明历》 D . 《孙子兵法》
  • 16. “水面偏能用火攻”。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
    A . 赤壁之战 B . 巨鹿之战 C . 淝水之战 D . 官渡之战
  • 17. 下边示意图反映出( )

    A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 18. 下列史事中,可以通过《史记》了解的有(  )

    ①齐桓公称霸   ②汉武帝举办太学  ③黄巾起义   ④文景之治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19. (2020七上·谢家集期末) 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
    A . B . 西汉 C . 三国 D . 东晋
  • 20. 内乱犹如洪水猛兽,往往会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毁灭。“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
    A . 西周灭亡 B . 东周灭亡 C . 西晋灭亡 D . 东晋灭亡
  • 21. (2016七上·姜堰期末)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⑤揭竿而起  ⑥斩木为兵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②③ D . ④⑤⑥
  • 22. 小明同学寒假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告诉同学们:“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古都’,三国时它叫建业,而东晋南朝时则叫建康。”小明同学去的是( )
    A . 北京 B . 上海 C . 南京 D . 杭州
  • 23. 下列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分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秦汉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  ③夏商西周时期  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A . ③①②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③②④① D . ③②①④
  • 24.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华佗——麻沸散 B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 贾思勰——《齐民要术》 D . 祖冲之——造纸术
  • 25. 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如果你想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那么你必须选择( )
    A . 《兰亭序》 B . 《女史箴图》 C . 《洛神赋图》 D . 《缀术》
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21分,28题13分,共50分)
  • 26.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的光辉)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理论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教育的魅力)

    材料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制度的延续)

    材料三  如图所示

    (民族的往来)

    材料四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可能保留至今。……对这条古代国际商路的确认是近代的事,主要依靠考古发现。考古发据了一个又一个“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丝绸之路的几条“线”路便清晰地呈现出来,……考古不仅证明了丝绸之路,而且还印证了汉康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及汉文化在西域的广泛影响。新疆发现的汉、唐的城址很多,城址既是国家政治的平台,也是连接丝路保证商旅安全的设施。

    ——任世江著《初中历史课程“点一线”解析(一)》

    (文化的弘扬)

    材料五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熠熠生辉”的局面叫什么?有何重要历史影响?面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法家的韩非子提出了什么样的济世良方?
    2. (2) 材料二的言论出自何人之口?结合所学,说出其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3. (3) 材料三是哪一朝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它是如何管辖地方的?这一政治制度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主张?
    4. (4) 根据材料四,写出图中的地名:A处是,E处是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谁?材料四中“汉康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是指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有何意义?结合所学回答丝绸之路有何历史作用?
    5. (5) 据材料五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 27.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五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 (1) 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分别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促使出现的新兴阶级是什么?
    2. (2) 材料二指哪一水利工程?主持修建者是谁?它对四川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谁?结合所学指出其经济上的措施有哪些?用材料中原话指出“商君”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
    4. (4) 材料四描述了汉初的什么样的景象?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材料四中的困境,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文帝景帝时最终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5. (5) 根据材料五,比较《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2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之美】

    材料一  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伟大的伦理政治体系,具有普遍的永恒价值,影响之深远,是中国任何一个思想家或学派无法比拟的。

    ——《国史概要》

    【科技之美】

    材料二  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有一项发明既能体现“变废为宝”的理念,又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

    【文化之美】

    材料三  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艺术之美】

    材料四  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的特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在思想领城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并概括其思想核心。
    2. (2) 材料二中“变废为宝”的发明是什么?为这项发明成果的使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谁?这项发明有什么意义?
    3. (3) 材料三中图一的文字是什么?最早发现于什么时候?有何历史地位?图二中秦朝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的字体被称为什么?这项措施有什么作用?
    4. (4) 材料四两幅壁画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哪一历史特征?请你举出这种特征的典型事例及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