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B卷

更新时间:2024-03-24 浏览次数:5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D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二、默写
  • 2. (2022·山西模拟) 日月星辰,引动诗情。读下面的语段,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 (1) 诗文离不开“日":“海日生残夜,”是王湾笔下红日初升残夜未尽的隽永哲思;“千嶂里,“是范仲淹眼里暮霭生成、夕阳西下的塞外秋景;”“日暮乡关何处是?”是崔颢心中暮色渐起、吊古怀乡的邈远乡愁。
    2. (2) 诗文也离不开"月":”,夜泊秦淮近酒家"。朦胧月色中有杜牧的淡淡忧愁;“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水月华下有苏轼的幽微感叹;” “(《三峡》),昼夜交替间有三峡的雄伟景象。
    3. (3) 诗文还离不开“星":“,星河欲转千帆舞"展示李清照的心中幻景;“,若出其里"隐含曹操的雄心抱负;“辛苦遭逢起一经,"描摹文天祥的家国悲情。
三、综合题
  • 3. 【材料一】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

    【材料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2022 年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网民认为手机 App 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不会轻易下载 App,其比例比去年提高了两成;网民希望揭露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的比例,从去年的五成上升到七成;一旦遭遇信息诈骗,网民选择投诉曝光的比例,从去年的 58.7% 提升到 83.1%。

    【材料三】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认为: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变化。因此不能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材料四】5月1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体系日渐完善。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调查显示的结果。
    2. (2) 大数据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观点。
四、名著导读
  • 4. (2022九上·凤阳月考) 阅读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①周进无事闲着,街上走走,看见纷纷的工匠都说是修理贡院。周进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晚间向姊夫说,要去看看。金有余只得用了几个小钱,一伙客人也都同了去看;又央及行主人领着。行主人走进头门,用了钱的并无拦阻。到了龙门下,行主人指道:“周客人,这是相公们进的门了。”进去两边号房门,行主人指道:“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②众人多慌了,只道一时中了恶。行主人道:“想是这贡院里久没有人到,阴气重了,故此周客人中了恶。”金有余道:“贤东,我扶着他,你且去到做工的那里借口开水来灌他一灌。”行主人应诺,取了水来,三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喉咙里咯咯响了一声,吐出一口稠涎来。众人道:“好了!”扶着立了起来。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也是的?”周进也不听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得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膀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③内中一个客人道:“周客人有甚心事?为甚到了这里,这等大哭起来?却是哭得厉害。”金有余道:“列位老客有所不知。我这舍舅,本来原不是生意人。因他苦读了几十年的书,秀才也不曾做得一个,今日看见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自因这一句话道着周进的真心事,于是不顾众人,又放声大哭起来。

    ④又一个客人道:“论这事,只该怪我们金老客。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甚么带他出来做这样的事?“金有余道:“也只为赤贫之士,又无馆做,没奈何,上了这一条路。”又一个客人道:“看令舅这个光景,毕竟胸中才学是好的。因没有人识得他,所以受屈到此田地。”全有余道:“他才学是有的。怎奈时运不济!”那客人道:“监生也可以进场,周相公既有才学,何不捐他一个监进场?中了,也不枉了今日这一番心事,”金有余道:“我也是这般想,只是那里有这一注银子?“此时周进哭的住了,那客人道:“这也不难。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错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摔了几两银子?何况这是好事!你众位意下如何?“众人一齐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见义不为,是为无勇。’俺们有甚么不肯,只不知周相公可肯俯就?”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众人还下礼去。金有余也称谢了。众人又吃了几碗茶,周进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

    ⑤次日,四位客人果然备了二百两银子,交与金有余。金有余将着银子上了藩库,讨出库收来。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出了场,仍旧住在行里。金有余同那几个客人还不曾买完了货。直到放榜那日,巍然中了。

    ⑥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典史拿晚生帖子上门来贺。汶上县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忙了个把月。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选自《儒林外史》,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①段“想挨进去看”中“挨”字写出了周进既想进去而又不敢进去的胆怯心理。 B . 小说第②段写到“众人多慌了”,从侧面描写周进,突出他不省人事的可怕状态。 C . 小说善用对比,如周进想进贡院先“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后“用了钱的并无拦阻”,反映了社会现实。 D . 小说详略得当,详写周进中举后的欢喜,略写他痛哭的场景,更好地刻画了周进这一人物形象。
    2. (2) 根据选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每空不超过12个字)

       →周进被救醒后痛哭不止→ →周进中举,众人来贺

    3. (3) 文章第①~④段描写了周进在贡院的情绪变化;先是“放声大哭”“哭了又哭”;后来却“再不哭了,同众人说说笑笑,回到行里”。这其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4)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
    5. (5) 同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有何相似之处?
五、诗歌鉴赏
  • 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1) 《渔家傲·秋思》开篇以“异”字起笔,统领全景:先用大雁的“无留意”,表现①;再用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②,暗示③。 
    2. (2) 这两首诗歌都借秋景来抒发愁绪,结合内容比较它们“乡愁”的不同。
六、文言文阅读
  • 6.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永之氓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柳宗元《柳河东集》)

    【注释】①氓:百姓。②绝:横渡。③益怠:更加疲倦。

    1.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妻妾之          

      为身死而不受:

      永之氓善游:      

      之甚: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②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 (3) 【甲】【乙】两文同样关涉了之人,然而他们的却大相径庭;【甲】是为了取“”;【乙】则是为了取“”。
七、现代文阅读
  • 7. (2024九下·东阳开学考) 再读一篇,完成问 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 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 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 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 “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 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 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 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 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 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 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 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 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____,____ ”来自 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 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做伴,怡然 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 12 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 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 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 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 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 2021.12,有删改)

    1. (1) 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
      A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 (2) 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3. (3)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 (4) 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请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 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 8.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题。 

    山桃花

    李修文

    ①那满坡满谷的山桃花,不是一树一树,而是一簇一簇,从黄土里钻出来,或从岩石缝里活生生挤出来,渐成连锦之势,被风一吹,就好像世间的全部酸楚和苦难都被它们抹消了。我知道,在更广大的地方,干旱和寡淡、贫瘠和荒寒,仍然在山坡与山谷里深埋。但是,风再吹时,这些都将变成山桃花,一簇一簇现身。山桃花啊,满树满枝,几乎看不见一片叶子,唯有花朵,柔弱而蛮橫地占据着枝头。

    ②多年以前,为了写一部电影剧本,我一个人来到陕北角落里一座名叫“石圪梁”的村庄。站在村口,眼前景象让我欲说还休:干旱、风沙,村庄空寂,为数不多的老人。我住的那一口窑洞,滿墙透风,窗户几近朽烂。到了夜晚,甚至会有实在挨不住寒冷的狐狸奔下山来,从窗外腾空跃入,跳到我的身边。

    ③多亏了那满坡滿谷的山桃花!那一晚,北风大作,“倒春寒”明白无误地来临,雪粒子纷砸入窑洞,我心头生出一股巨大的悔意。我决定就此离开——不是等到天亮,而是现在就走。我拎起行李,爬上了窗外那座山的山脊。我大概记得,在山脊上一直走到天亮,就会看见山下公路上的大客车。就在此时,我看见那些司空见惯的山桃花好像被雪粒子砸得清醒了。雪粒子像携带着微弱的光,照亮了我身旁西坡上一片还未开放的山桃花,看上去,好似它们在天亮之前就会被冻死。我蹲在它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叹息一声,接着往前走。哪知道,刚走几步,身后便传来一阵含混的轰鸣声。我回过头去,一眼看见途经的西坡好似蛰伏多年的龙王在此刻出世,沙块、黄土、断岩和碎石,瀑布一般,泥石流一般,不由分说地流泻、崩堝和狂奔……猛然间又平静下来。唯有尘土四起,穿过雪粒子,在山巅、山坡和山谷里升腾。

    ④也不知道为什么,尘雾里,我却心疼起那些快要被冻死的山桃花:经此一劫,它们恐怕全都气绝身亡了吧?我不禁返回去,走近山体滑坡的地方,想再看它们一眼。果然,那些山桃花全都被席卷而下,连根拔起,散落在地。我靠近了其中的一簇,伸手去抚一抚它们,看上去它们像是早已对自己的命运见怪不怪。

    ⑤哪里知道根本不是——突然,像是雪粒子瞬时绽放成雪花,一颗花芭,对,只有一颗,轻轻地抖动了一下,然后,叶柄开始轻微地战栗,萼片随即分裂。我心里一紧,死死地盯着它看。我看着它吞噬了雪粒子,再看着花托竟然在慌乱中定定地稳住了身形。

    ⑥我知道,一桩莫大的事情就要发生了,即使如此,花开得还是比期待的更快:是的,一朵花,一朵完整的花,闪电般开了出来。在尘雾里,它被灰尘扑面;在北风里,它静止不动,小小的,但又是嚣张的。灾难已然过去,分散的河山,失去的尊严,必须全都聚拢和卷土重来!我看看这朵花,再抬头看看昏暗的天光,一时之间,震惊、激奋和仓皇全都不请自来。就在我埋首在那一朵花的面前时,更多的花,一朵一朵,一簇一簇,像是领受了召唤,更像是最后一次确认自己的命运,呼啦啦地开了。哪怕离我最近的这一簇,虽孤悬在外,也开出了五六朵,而叶柄与花托又在轻轻地抖动,更多的花,转瞬之后便要在这“倒春寒”的世上现身了。

    ⑦可是,就在此时,山巅上再次传来巨大的轰鸣声。轰鸣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尘雾愈加浓烈,所谓兵荒马乱,所谓十万火急,不过如此。但我还是置若罔闻,屏住呼吸等待着发落——是的,最后那几朵还未开出来的花,我要等它们来发落我。

    ⑧它们终归没有辜负我:就在即将被彻底掩埋时,它们开了。我迅疾跑开,远远站在一边,看着它们盛放一阵子,随即,被轰隆隆滚下的黄土和碎石吞没。

    ⑨那一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目睹了一场盛大的抗争。也许,我也该像那最后时刻开出的花,勇敢地迎战。每个人都有必须面对的命运它来了,你就走不掉,必须面对。

    ⑩这么想着,天也快亮了,远远地,我又看见了我的窑洞。我的鼻子一酸,干脆发足狂奔,跑向了我的命运。

    (选文有删改)

    1. (1)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2.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3) 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4. (4) 品味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 (5) 这场“盛大的抗争”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写下来。(不超出所给字格)
八、写作题
  • 9. (2024九下·东阳开学考)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任务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 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方面,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作文。

    【要求】① 自拟题目,自选文体;② 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任务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从故乡出走,去寻找新的生活;于勒被送上前往美洲的商船,尝遍人间冷暖;杜小康辍学和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完成了生命的蝶变。范仲淹、滕子京、欧阳修仕途失意被贬后,仍然坚守“先忧后 乐”“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范进一生醉心科举之路,中了举人却疯了;诸葛亮感念刘玄德三顾之恩, 一生坚守在复兴汉室、强大蜀国的道路上,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以上事例引发了你对“出走与坚守”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