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议论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4-03-15 浏览次数:27 类型:二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九上·封开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创作需回归人文本位

    刘嘉慧

    ①在人工智能科技浪潮的席卷下,有人认为“AI(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的福音,是解放人类体力劳动的利器”。相比人类创作者,AI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作品,这对于媒体和内容创造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AI创作还可以应对特定主题的需求,根据用户的要求生成特定类型的文章。这种定制化的创作方式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②当然,AI不仅为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创造方式,也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了新视角。人们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逐渐被新型智能模仿习得,这不再是人文作家的“杞人忧天”。

    ③人工智能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风险。

    比如,在AI影响文学的一个讨论中,就曾提到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类型文学的创作现状。有人坚信。“密室诡计、不可能犯罪等等,是人类的智慧之光,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奇思妙想”:但也有人认为,类型文学最容易被AI取代,“这种模式化的书写是可以进行模仿跟学习的”。

    ⑤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就曾在科幻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写的小说越来越好,正在慢慢取代人类作家,他坦言“我不知道人工智能给我还留下多少时间”。

    ⑥就在近日,短篇小说《机忆之地》获得了江苏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部小说是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用AI(人工智能)创作的,他用了3个小时,与AI对话66轮获得内容。而6名评委中,只有一人看出这是AI创作的内容。

    ⑦因此,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破解之道唯有回归人文本位。

    ⑧其实,在这个数字化与智能化不可逆转的时代,技术对人文的考验不会止步,但也不必过度焦虑。

    ⑨我们在阅读时与文字产生共鸣,文学击中我们的瞬间,是基于读者与写者都曾真实存在的过去和情绪。而这种基于作家自身情感经验与合理想象创作的文学是无可替代的,AI只是模拟,无法切实体会到其中的真情实感和完整的人性。正如一些人所诟病的那样,AI创作无非就是一层层线性代数的变换,一次次矩阵卷积内积的求解,和种种神经网络的变形。索然无味的训练集里,没有现实的痛楚,没有失意的愤懑,更没有人生的感悟与清醒,因而不能体会到得翰林时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欣喜与得意;不能品味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不能理解屈原“岁既晏兮孰华予”的失落与惆怅,更不用说墨子的“兼爱”,儒家的“仁义”,老庄的“大道”了。

    ⑩正因如此,文学的意义也才得以彰显。只要人类的生活存在且被有心人细心观照和体悟,人文就不会消亡,文学就不会在人工智能里逐渐瓦解,失去人的本位。

    ⑪当下,数字人文时代已然到来。尽管人工智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但并不是没有任何破解之道。一言以蔽之,无论我们对技术持有何种态度,仍要相信文学是承担着维系和发展人文精神与价值的关键角色。当文学作品遇上人工智能,最终创作还是要回归于人文本位,方可抵御技术对人的“异化”。

    (有删改)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2. (2) 请判断文中画线句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 (3) 根据文本内容分析,下列不适合作为论证“人工智能确实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风险”的论据是( )
      A . 英国数学家杜西托与华为团队用人工智能写出了一系列仿佛出自经典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情节和风格都非常接近克拉克的文学作品,像是为真正的亚瑟·克拉克找到了“完美替身”。 B . 一个团队使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对《月亮与六便士》进行了新版翻译,以帮助新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这个团队使用了机器翻译技术,对原著全书进行了翻译,并在保证书籍的质量的情况下加快了翻译进程。 C . 一个名为“Botnik Studios”的团队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创建了名为《哈利波特与神经网络》的书籍。因此即使没有原作者的真实参与,该团队也可以使用机器算法便生成新的小说,并使得它的风格和主题很像“哈利波特”。 D . 因收到大量AI生成的稿件,美国知名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宣布暂停接收投稿。该杂志称,泛滥的AI生成稿件使得编辑团队不堪重负。尽管之前已经明确地在网站上拒绝了AI写作,但还是在15天时间里收到了约350份有问题的投稿。
  • 2. (2023九上·杭州期中) 文文观看了一部与诗人有关的热门电影,邀请你一起参加讨论。

    《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文学之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桂琳

    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②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影像,带来意象意境之美。《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甲】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④融入古典诗词的影像,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乙】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⑤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丙】

    ⑥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⑦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1. (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

    2. (2)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最合适?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讲述了:迷失的父亲、死亡的恋人、重逢的老友,因一个未解的谜题被困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最终又解答谜底。而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它像剧情的预言,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

    3. (3) 学生会准备拍摄一部杜甫纪录片,受《长安三万里》启发,准备在脚本设计中融入古诗,请你完成下面的设计。

      诗歌

      A 从诗歌与剧情匹配的角度

      B 从记录片配乐的歌词编写的角度

      《望岳》

      【设计】青年杜甫游历祖国山水,来到望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泰山,极目远眺,目光坚定。由此引入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由】诗歌能流露出杜甫对山河的热爱和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带来意境之美。

      【设计】片尾曲的歌词引入“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决眦入归鸟”等诗句。

      【理由】歌词典雅,歌词押“ao” 韵,衬托诗人醉心山河的愉悦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带来韵律之美。

      《月夜忆舍弟》

      请结合文章第③④段和诗歌内容,参考示例,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角度,设计及理由:

  • 3. (2023九上·随县期中)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语言要干净

    ①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服,还是心灵、思想。”我想,语言也应该要干净。

    ②干净的语言如和煦的春风,让人心旷神怡;干净的语言如绵绵的春雨,滋润他人心田;干净的语言如黑夜的灯光,让人充满希望;干净的语言如寒冬的暖阳,让人感受到温暖。语言干净,才能让人体会到真诚、热情、尊重等一切美好的感受。

    ③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无脏话、语言美。在与人沟通和交际中,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以及文雅、谦逊、有礼貌,这是一个人心灵美在言语上的表现。语言干净语言美,最基础的一点,就是无脏话。有的人说话粗俗、低级、污秽、出口成“脏”,这样的人令人生厌,也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和麻烦。语言干净,声音悦耳,才能让人听着舒服,也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

    ④语言要干净,就要做到真实不虚假。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语言干净,要保证所说的话是真话实话,没有虚假伪装。不说假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一旦撒谎,就很难停下来,为了圆谎,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话,在谎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声名狼藉,一事无成。正如海涅所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⑤语言要干净,就要口吐善言。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荀子·荣辱》有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善心是根,善言是花;善心是内核,善言是外壳。心地善良,才会与人为善。说话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胡言;说话彬彬有礼,而不是恶语伤人。口吐善言的人,说话给人信心和力量,能为人排忧解难,驱赶惨淡的愁云,抚平心灵的创伤,让失望者再燃希望之灯,让失败者永不放弃.让厌世者重整旗鼓,用微笑迎接新的未来

    ⑥语言要干净,就要摒弃消极、沮丧和哀怨,就要充满积极、乐观和豁达。有的人说话充斥负能量,牢骚满腹,听了让人心情低落、悲观、灰暗。这样的人,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流,因为他的语言里有“毒”。相反,语言干净的人话语里总是充满正能量,让人感到精神愉悦。积极乐观的人,谈吐间处处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德素养。

    ⑦古语有言:“口乃心之门户。”一个人的内心所想,终会体现在自己的言语之中。一个语言干净的人,自然有着不凡的气度、时刻体谅他人的心量、理解他人的胸怀,以及知性大气的修养。内心干净,语言才会干净,所以,净化我们的语言,要先净化我们的心灵。从今天起,修炼内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灵干净、语言干净的人。

    (文/海岩,选自《演讲与口才》,略有改动)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分析下面材料最适合充当哪一段的事实论据,并说明理由。

      当初,苏东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上的生活可以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交无友……”,但他没有沮丧抱怨,反而对前来探望的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如此干净达观的谎言,终使他不失掉人生的快乐。

    3. (3) 根据第⑤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结合下面的语境补充作答。(不少于30字)

      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到黑板前默写生字。由于他个子矮小、有点儿跛脚,只能斜着身子书写,字迹有些歪歪扭扭。语文老师点评时鼓励他说:“

      这番话给了孩子信心和力量,改变了这个自卑孩子的命运。多年打拼后,他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 4. (2024·长沙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读诗就是读人,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有第一等胸襟抱负,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真实的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何能成为读者的首选阅读对象?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洁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③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其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有深远教育作用。如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①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调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文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情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②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虽然唐宋词人在主现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它离我们很近,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③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选。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材料三】

            科技感满满的“数据可视化”邂逅古典的唐诗宋词,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近日,一组可视化数据作品吸引了记者注意。该作品由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合作,历时半年完成。有人认为它用可视化的科普手段,把唐诗宋词变得通俗易懂,从而起到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如下面的《全唐诗》情绪分析图:

    (摘编自钱江晚报,有改动)

    1. (1) 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 从“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可见,唐诗宋词的阅读价值明显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 唐诗宋词表达的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 C . 唐宋词人并无让词作保持顽强生命力的意愿,但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 D . 材料三的情绪分析图中,《全唐诗》以“思”的情绪占主流,而“乐”的情绪占据末流。
    2. (2) 请梳理上面几则材料的行文思路。

      【材料一】提出中心论点:① 。接着主要运用② (论证方法),论述了:③ 。

      【材料二】侧重论述:④ 。

      【材料三】简介融入“数据可视化”科技的唐诗宋词的新局面。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

    王永清

    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来。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儿回家。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得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生活本来单纯,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人有净气,风度自来。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3月4日,有删改)

    1. (1)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干净’是最好的气质”的?
    2. (2) 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②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

    3. (3)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请摘抄文中给你启示或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

      原句:

      心得:

  • 6.   

     《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文学之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桂琳 

     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②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影像,带来意象意境之美。《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甲】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④融入古典诗词的影像,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乙】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⑤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丙】   

     ⑥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⑦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1. (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2. (2)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最合适?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讲述了:迷失的父亲、死亡的恋人、重逢的老友,因一个未解的谜题被困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最终又解答谜底。而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它像剧情的预言,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 

    3. (3) 学生会准备拍摄一部杜甫纪录片,受《长安三万里》启发,准备在脚本设计中融入古诗,请你完成下面的设计。                                                                                                      
       

       诗歌 

       

       A从诗歌与剧情匹配的角度 

       

       B从记录片配乐的歌词编写的角度 

       

       《望岳》 

       

       【设计】青年杜甫游历祖国山水,来到望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泰山,极目远眺,目光坚定。由此引入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由】诗歌能流露出杜甫对山河的热爱和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带来意境之美。 

       

       【设计】片尾曲的歌词引入“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决眦入归鸟”等诗句。 

       

       【理由】歌词典雅,歌词押“ao”韵,衬托诗人醉心山河的愉悦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带来韵律之美。 

       

       《月夜忆舍弟》 

       

       请结合文章第③④段和诗歌内容,参考示例,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选择角度: 

       

       【设计】 

       

       【理由】 

  • 7. (2023九上·海曙期中) 阅读理解

    【材料一】

    在我们平时的议论文写作中,在选取好材料后,如何处理好材料呢?

    1、学会使用多个材料

    ①尽可能多用事例材料,使论据丰富,说服力更强。【甲】

    ②论据丰富,不等于只求数量,不等于机械罗列,也要注意多角度搭配。材料的角度不雷同,例如从古今中外角度组合论据,可以增加思想厚度和文化积淀;【乙】从正反角度组合论据,可以使论据更有思辨性,从而增加说服力。【丙】

    ③语言表达的方式也可以生动多样,可以运用比喻修辞,增加文采;对于有相同点的材料,可以浓缩,并放在一起,构成“排比”。【丁】

    2、学会处理同一材料

    同一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叙述材料时应根据不同的论点有所侧重,灵活处理。一般来说,材料需要精心剪辑取舍,扣住论点的关键内容进行表述,使材料与观点高度统一。

    3、学会“点例”和“详例”搭配

    议论文论据最好是详略搭配,不要平分笔墨。能充分论证观点的论据,有新意的论据,很有代表性的论据就应该详写(“详例”);大家熟悉的、不够典型的论据就可以略写,或者把多个熟悉的材料压缩在一起(“点例”)。

    【材料二】

    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学生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很多学生后来可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北大毕业以后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有很多学生身上充满了天赋,不需要学习就有这样的才能,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我的班长王强 , 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个地方,听任何一句话,听一遍模仿出来的绝对不会两样。所以他在北大广播站当播音员,当了整整四年。我每天听着他的声音,心头咬牙切齿充满仇恨。(笑声)所以,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还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是只能爬上去。从底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在金字塔顶端,人们确实找到了蜗牛的痕迹。我相信蜗牛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地爬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但是,大家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掌声)

    所以,也许我们在座的学生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我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我知道我在聪明上比不过我的同学,但是我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我们班的毕业典礼上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到现在我的同学还能记得,我说:“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我干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我干四十年。”那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我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

    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所以,人的进步是一辈子的事情。

    (节选自俞敏洪北大演讲《把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有删改)

    【注释】①内蒙古文科高考状元,北大艺术团团长,留校任教,后成为新东方合伙人。

    1. (1) 请根据【材料一】提炼“议论文材料应用秘钥”,补全思维导图。

    2. (2) 下面语句在排版的时候漏掉了,请你根据上下文判断,它放在【材料一】甲乙丙丁四处中哪一处最为合适,并阐述理由。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3. (3) 【材料二】运用了【材料一】中的“议论文如何处理材料”秘钥,请你选择其中2个秘钥,结合【材料二】内容说明。
    4. (4) 【材料一】中的“同一材料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没有具体范例,请你阅读【小贴士】,将【链接材料】剪辑取舍,使它能分别阐述下面两个观点。

      小贴士

      议论文主体段落一般运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叙叙部分是概述,需简明扼要地把事实摆清楚。一般表达如下:事件的核心要素+分析、议论、评价(扣关键词或观点)。

      ①只要拥有一技之长,技校生也能奔向星辰大海。

      ②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链接材料】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对接成功,其对接机构的装调出自王曙群的团队。王曙群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100-1=0”,毕业第一天,他就明白“航天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才能保证每一项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为保证对接、分离成功,他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从业30多年,他努力钻研,好比一颗“螺丝钉”,扎根在航天生产一线,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大国工匠,带领着一群匠人打造国之重器。 

      (摘自《新闻晨报》)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交友之道

    ①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说明朋友的重要。《诗·小雅》言:“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说明朋友的至要。《孟子·滕文公上》载:“出入相友”,说明朋友的必要。朋友的重要、至要、必要,在古人看来,是“友也者,友其德也”的效用与结果。所以,与朋友交,就要只取其长,不计其短。也就是说,交友要有选择,更要看重并学习朋友的优良品德。

    ②那么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交友呢?

    ③交友之道首先是择友。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朋友的,一定要慎重择友。对朋友,古人们看得很重,认为是“五伦之一”,是“平居可与共道德,缓急可与共患难”。并认为,“友则两相关切。若酒肉饮博,相与往还,此党也,非友也。”(蒲松龄语)所以,择友,就要或道同相助,或品德相亲,或学问相成,或气节相感,或然诺相信,或才技相合,或诗文相尚等。择友就要两相共赢,昭昭可鉴。毕竟,择友只有志趣相投,互为“人镜”,补充提高,才能获取增加一倍的智慧,放大一倍的力量,才能如同读一本圣贤经传,或一篇名人诗篇,使身心得到滋补,境界得以升华。而这,是从一般人那里难以得到的。

    ④交友之道关键是取友。世间尽管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取友毕竟是取优,故不可等闲视之、草率取之。自古至今,为人称颂的取友之道,“慢热型”的居多。这种慢热型,往往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初次见面,就亲热得不得了,未必是真友、至友,很可能是遇上了“见面熟”。这种“见面熟”式的朋友,当你遇到挫折,苦不堪言,甚至掉进深渊而万劫不复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当你一帆风顺,____。取友,就是要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有了错误可以指正。司马迁在《史记·汲郑列传》中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六个一”,全在人生的关节点,道出了取友的最佳点。所以,对贫贱之交、生死之交,不仅终生不可忘,而且要始终一契之。

    ⑤交友之道重点是结友。结友要结真友。无疑,在生活中,友有面友、真友之分。面友者,友而不心也。真友者,生无请言,死无托辞也。交友就要交真友。真友是需要风浪的考验、时间的检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分得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战国中期有一对同习兵法、一师之徒的同窗朋友孙膑与庞涓,由于孙膑的才能略高一点而招致庞涓嫉恨在心,以至利用自己先到魏国并深得魏王重用的机会,密招孙膑入魏,口言善,说是要向魏王力荐;身行恶,实则借刀杀人,对孙膑施以膑刑 , 使孙膑成为一个废人而不能进入仕途。这就警示人们,饮酒要饮醇,结交要结真。否则,不仅自己会吃尽苦头,而且连残至死都不知啥个原因。

    ⑥交友要交优。人都是有优点与缺点的。朋友亦然。只有多看朋友的长处,把朋友的长处吸收为自己的长处,从而让朋友的优点、优势也能体现在自己身上,才能在人生路上肩并肩手挽手,共谱新篇章。

    【注】①膑刑:古代剔除膝盖骨的酷刑。

    1. (1) 阅读全文,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文章开头用俗语和古籍中的语录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4) 指出第⑤段中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 (5) 阅读第④段,仿照画线句子,在“当你一帆风顺”之后再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义连贯。

      仿照:你遇到挫折,苦不堪言,甚至掉进深渊而万劫不复时,他的双手未必来拉住你。

      续写:当你一帆风顺,

  • 9. (2023九上·榆树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链接材料】浅谈敬业精神

    【美】谢里•佩普 译/冯国川

    什么是敬业精神?我个人认为,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便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

    也许,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品位、时尚、经典、速食的年代,谈敬业精神好像有点落伍,就好像拖拉机穿行在名牌跑车的缝隙,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理应畏畏缩缩,以袖掩面,自动消失,免碍观瞻。不过我想,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需要一份普通的工作,来维持普通的生活。不过,每个人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却千差万别:有的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当天的薪水赚入腰包即可,至于明天何去何从,无暇顾及;有的趋利避祸,独善其身,把分内的工作交代过去便完事,一点点多余的超范围的服务内容也休想咱去做,缺乏起码的工作热忱;有的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世人有眼不识金镶玉。在工作中牢骚满腹,抱恨连连,影响自己心情的同时,也污染周遭人的耳朵。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个人认为,不管身处何时,不论身在何地,也不要去想这份工作是暂时的消遣,还是可以维系一生的事业,既然选择了,就要用心去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敬业精神是对于生命的敬畏,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挽救了何止千千万万条可贵的生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敬业精神是为祖国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石,辛勤的园丁们哺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作为一名从政者,敬业精神是心系民生,身先士卒,以民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作为一名从商者,敬业精神是诚实守信,童叟无欺,以优秀的产品奉献世人……

    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曾说:“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在于提高人的价值,也就是从事着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的生活,有益于生命的工作。”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尽力把它做到最好,并乐在其中,无疑会使心灵得到最踏实的慰藉,得到其他的东西无法比拟的满足感。当我们服务于别人的同时,也享受着别人无微不至的服务。那么,整个社会将处于良性循环之中,何乐而不为哉!

    工作是高贵心灵的营养,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梁启超先生曾说:“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这些都是敬业乐业的精髓之所在。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工作,都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敬业精神。

    1. (1) 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要敬业”,请依据提示,完成选文论证思路的填写。

      →业有什么可敬的→

    2. (2) 各用四个字概括文段①中所列举的两个事例,并指出两个事例论证了文中哪句话。
    3. (3)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 (4) 从选文的语言来看,说说演讲稿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5. (5) 从课文《敬业与乐业》和链接材料《浅谈敬业精神》中,我们应当怎样理解“敬业”精神?
  • 10. (2023·长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匠人与大师梁衡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一百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儿,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恃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新题层出,开拓不停。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鲁班最初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有删节)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匠人的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故匠人靠规律运作。 B . 画家要成为绘画大师,首先要成为音乐家、文学家。 C . 只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匠人就可以成为大师。 D . 作者着眼于个人、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倡导向大师学习。
    2. (2) 匠人和大师有什么区别? 
    3. (3) 作者为什么要研究匠人和大师的区别?  
  • 11. (2023九上·兰溪月考) 班级开展关于亚运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流淌“和合 ”之美的亚运文化

    文/胡坚

    ①千里江山,诗画江南。第 19 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让现场观众如痴如醉,也让线上观众叹为观止。有一颗鲜活的灵魂,一种浸润其中察而不觉的文化流淌,贯穿开幕式演出全程, 这就是“和合 ”之美,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观。

    ②“和合 ”文化中, “和 ”指的是和谐、和平、 中和等,“合 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 ”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③开幕式中,从良渚的水利工程到当代的生态农业,沃野良田、稻海渔歌、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象依次呈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人类面前,绿色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追求。开幕式之外,整个办会过程中,杭州亚运会始终坚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 ” 理念。绿色环保无处不在,如点火仪式只绽放电子烟火,火炬所用的燃料是绿色甲醇等等。“绿色 亚运 ”将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④在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中,我们读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和而不 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文明的多样性诠释了“和合 ”:和合的精神,是承认且尊重; 和合的特质,是包容和共生;和合的途径,是对话与合作。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好比自然界物种的 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国文明形态各异,文化信仰千姿百态,文明互鉴之光照耀着我 们共同的未来。

    ⑤在亿万人共同点燃亚运之火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个体融入到群体将汇聚成蓬勃的“力量 ”。好比钱江源头的一滴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在树叶上摇曳滚动,慢慢地汇集在一起,滴落山涧,渗过 长满青苔的山石,形成涓涓细流,从纵横交错的山谷豁然涌出,在千峰万峦间蜿蜒,汇入大江,形成惊涛拍岸的钱塘大潮,这就是“平凡”创造“非凡”的道理。个人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元素,人离 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有了和谐相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人文环境,世界才会成为美好 的人间。

    ⑥在把数字技术运用到极致的场景中,我们能够品味到,数字技术的进步打开了世界人民交流融合更加便利的渠道,文明因交流而互鉴,文化因融合而精彩,建立在当代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杭州亚运会把一场体育比赛办成了亚洲人民更加紧密便捷沟通 交流的大平台,亚洲人打破时空界限,心心相融,爱达未来,让人与人的理解更深一点,让世界的 美好更多一点,让人类的希望更灿烂一点。

    ⑦站在亚洲看杭州亚运,我们看到“和合 ”文化之美,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共同的亚洲,有 共同的我们。“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汇聚交融,才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

    (2023 年 9 月 23  日《新京报》,有删改)

    1. (1)         阅读时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理清脉络。

    2. (2) 阅读第⑤段,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 结合下面关于“和合 ”文化内涵的解说,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以下哪两种内涵?

      “和合 ”文化,包括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

      第③段:   第④段:

    4. (4) 小李搜集了一些名言为第④段补充论据,你觉得以下哪两句名言合适?请说明理由。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林则徐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尚书》

  • 12. (2023九上·游仙开学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弘扬劳模精神

    ①今天的我们,习惯了动动手指外卖送来,语音指令机器人擦地。那么,劳动离我们已经远了吗?不是的。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不会改变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在当下中国,一分钟,快递小哥收发7.6万件快递,“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运算750亿亿次。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也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同时代的劳模,给了今天的我们怎样的启迪?劳动的内涵在更新,劳模的标准在“进阶”,“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始终是不变的秘笈。

    ③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人间万事出艰辛。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盘点那些劳模,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穿越眼前的迷雾,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无数次沿着电力线路“溜达”,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杆。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重温他们的故事,想想这些平凡人何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心底就有“相信”,眼中便有光彩,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④学习劳模,要学习他们实干苦干的劲头。“一勤天下无难事。”无论哪个时代的劳模,都是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的劳动者。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不断涌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钳工夏立,多次参与卫星天线预研与装配、校准任务,装配的齿轮间隙仅有0.004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粗细。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多做一点点、创新一点点,日积月累,“高原”就成了“高峰”,就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⑤“我热爱高高的塔机,喜欢它那长长的铁臂、通往天路的神梯,热爱钢铁般的气息。”全国劳模、中国建筑一局塔吊工人王华曾这样吐露心声。涵养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保障劳动者权益创造更好制度环境,就能激发亿万人民用劳动托举梦想的豪情,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应该弘扬劳模精神。 B .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C . 我们要学习劳模身上闪耀的信仰光彩。 D . 我们要学习劳模实干苦干的劲头。
    2. (2) 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①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这句话,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B . 第③段中“全国劳模、时代楷模天津电力抢修工人张黎明,闭上眼睛能说出他负责的线路沿途有多少个高压塔、多少根电线杆”,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 . 第④段中夏立的事例,证明了“近年来评选出的劳模,高级技工、科研精兵的比重在增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在不断涌现”的事实。 D . 文章论证兼顾历史、现实与未来,既指出了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始终未变,又展望了弘扬劳模精神的美好未来。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劳动者、奋斗者实现人生出彩提供了广阔舞台。 B . 不同时代的劳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身上闪耀着信仰的光彩,相信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C . 重温劳模的故事,就能让每一个人走过风雨看到彩虹,用劳动与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D . 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 13. (2023八下·卧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青春,当以奋进为底色

    ①李大钊先生说过“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玉,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在最宝贵的年华里,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朝着心中之所想、所向、所梦奋勇启航,才是青春的模样。

    ②奋进的青春,当以勤奋为桨。持久且有效的勤奋,是成万事之基石。梅兰芳从小被师傅说笨拙呆滞,不是学戏的料,但他每天勤奋练习,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一代京剧大师。我们总在鼓吹天资,仿佛智力总是光鲜,勤奋却不体面。我们也习惯用反内卷当作前进的借口和挡箭牌,试图理解甚至宣扬“丧文化”,沉浸在“佛系”大环境里无法自拔。精神内耗、精神虚无、间歇性的情绪崩溃和持续性的迷茫似乎成了当代年轻人“人手一份”的特写。我们放任自己的懒惰,忘记勤奋的意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可是在任何时候,行动都是最好的良药, 勤奋不会辜负每一个信它的人。

    ③奋进的青春,当以理想为帆。每一天都奔赴在追求里,应是最浪漫的事。心中有理想,则心火永不息,脚步永不止。我们总能被那些纯粹又炙热的理想感动得热泪盈眶,王信水十余年翻山越岭,走进矿山戈壁,探究地球内部奥秘,他的理想播洒在中国大地上;“汽修女孩”古慧晶勇敢执着地坚持心中的梦想,用自己的努力试图打破人们对职业性别和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与维修赛拔得头筹……因为有梦想,所以选择奋斗为铸就人生的台阶; 因为有追求,所以敢把一切艰难险阻踩在脚下。这样的青春人生,是最有张力的人生,是我们应该有的人生。

    ④奋进的青春,当以家国为岸。我们时常觉得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人的力量不足以撼动任何东西。我们时常也会觉得自己稚嫩和浅薄,在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无能为力。可我们虽然渺小,虽然年轻,可我们并不一无所有,我们有热望、有热忱、有“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的雄壮,我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未来。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青年们、地震中无私奉献的青年们,奔走在科研前线的青年们,平凡中闪着亮光舍己为人为国的青年们……我们汇聚起来,便能是一道光,甚至一整个太阳。

    ⑤奋进,才是对青春最好的诠释。不断打破舒适圈,不拘泥于过去,不停滞于当前,不畏惧于未来,打开视野,努力向前,我们,终究会成为最好的我们。何为奋进?何为青春?奋进,是我们;青春,亦是我们!

    (作者:刘斯璐。有删改)

    【文本二】

    奋进的青春, “跑”起来!

    ①初春、朝日、百卉萌动、利刃新发于硎,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勾勒出万物萌苏、朝气蓬勃的春满神州之景,画卷之下,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答案————青春。这是《新青年》发刊词中的著名比喻。“青春”二字始终赋予青年信仰力量,跃迁出时代之光。

    ②从无畏少年到化梦青年,从痛苦迷茫、失去方向到心中有火、眼底有光,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们历经风雨,却依旧横刀立马、披荆斩棘。追梦路上,肆意闯荡。

    ③各型工厂机床间、田间地头、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的社会正是万万千千中国青年人奋斗的舞台。张彦23岁就创造出了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的世界纪录,凌空40多米,在3平方米左右的全通透驾驶室,全神贯注工作着,只见他目光炯炯,身体微微前倾,两手操控手柄,将重达几十吨的集装箱快速抓起,精准放下,轻巧得像在半空中穿绣花针。强港是他的梦,从桥吊驾驶室望去,东海大桥是张彦内心最美的光景。“重庆崽儿”不顾刀山火海,勇敢筑起“防火墙”,奔赴火场一线。不论职业、能力强弱,青年们都在当行动派,有摩托车骑士、“00后”女生、不知名市民……微薄之力终汇成汪洋。直面世界的好与坏,热爱追逐梦想,意味着热爱未来,仿佛无论多久,我们永远都是那个永不言弃的热血青年。

    ④“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新的赛道,奋力前行,有所进步,才能跑出不凡人生,回馈伟大时代。奋进吧! 新时代的青年们! 

    (作者:龚义杰。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两个文本开篇都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令人信服。 B . 文本一第③段用王信水、古慧晶的事例证明理想的重要性,青年人应为理想努力奋斗。 C . 文本一第④段引用诗句,强调一个人的力量虽渺小,但代表着祖国、民族的未来,不应妄自菲薄。 D . 文本一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文本二主要用举例论证。
    2. (2)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3. (3) 两个文本都围绕“奋进”展开论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内容简要分析。
  • 14. (2023九上·东阳期中) 生活之趣体现在哲思中,“我思故我在”。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①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受到欢迎,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

    ②一段时间以来,从铜奔马造型玩偶等实物文创商品走红,到《千里江山图》数字展等数字文创作品火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经过多年沉淀,我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经历了从外形模仿到元素提取、从实物用品到非实体形态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作品的演化,正在从量的突破走向质的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发出一大批彰显中华美学风格、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体现,也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

    ③高质量的文创产品,需要以恰当的创意形式,将历史内涵与时代审美相结合,达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相统一。创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文明丰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创意实践提供了最丰厚的滋养、最充沛的源泉。只有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敬意,沉入古籍深处、洞悉文物细节、回到考古现场,才能创作出有助于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优秀产品。从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馆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馆围绕特色文物深耕文创品牌,做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④文化创意产品承载着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是创造与欣赏、文化与生产、创意与生活的结合。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恰当的创意提供差异化的精神体验,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点亮夜灯认识一幅宋代观星图,玩局桌游了解江南四大才子生平轶事,印在布包上的文物表情越来越“萌”,沉浸式演出里的人物造型越来越“真”……从近年来受到欢迎的“爆款”产品看,文创从实物外形模仿向内容创意、互动型产品演化,正是基于对人们知识探索需求、情感表达需求、文化认同需求的深入挖掘。

    ⑤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为当代文化业态发展描绘了极具想象力的图景。比如,深圳一位动画师团队运用京剧、水等元素创作了一则动画视频,网友直呼隔着屏幕感受到“中国之美”;有媒体运用智能影像修复技术让李苦禅所绘《盛夏图》“动”了起来,水波浮动,荷花绽放,尽显水墨之美。从实践来看,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成像、互动影视等技术,可以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承载力、展现力和传播力。作为一种呈现手段,数字化丰富了文创产品的载体;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化拓宽着文创产品的消费场景。

    ⑥当下,文化创意日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的新增长点。陈列在博物馆的先秦编钟、汉代宫灯、唐代乐器、宋代书画,或化身日常用品,或融入漫画、综艺、数字展览等内容创作,吸引着更多饶有兴致的寻访者深入了解厚重的中华文明史。期待文化创意产品持续提质升级,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更多人从中华文化中获得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7日【评论】栏目)

    1. (1) 请理清材料一的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材料一选自2022年12月7日《人民日报》【评论】栏目,后来在查阅资料时,发现2022年11月29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也入选了此文,但是细读两处文本发现有三处不同,具体如下:

      我的探究

      内容

      《人民日报》【评论】栏目

      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睡前聊一会儿】栏目

      ⑴标题

      深耕文化土壤,助力文创升级

      秦砖汉瓦里,藏着怎样的创意?

      ⑵开头

      见材料一的开头语段

      日常生活中,你买过文创产品吗?如今的文创江湖,早已不是“书签、钥匙扣、冰箱贴”老三样了,逛博物馆、参观景点,甚至看演出,内涵与颜值齐飞、创意与质感并存的文创礼物,都在吸引你将其带回家。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出圈爆款:马踏飞燕玩偶萌趣可爱,青铜面具雪糕神秘威武。不久前,在第五届进博会现场,富含中国元素的文创产品也受到欢迎,二十四节气主题徽章、古建筑榫卯积木、“遇见颐和园”沉浸式光影秀……成为扮靓“四叶草”展馆的一道独特风景,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影响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⑶第②的划线句

      第②段划线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请你任选两处,说说你对《人民日报》【评论】栏目进行删改的意图。

      议论文阅读策略总结

      在阅读论说性文章时,我们可以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再者,我们要关注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方式,体会文章论据充分,从而理解议论文的准确性,逻辑严密性,增强文章说服力的特点。第三,相同观点的文章在不同场合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论证方法。第四,论说性文章引出观点的方法可以多样。

  • 15. (2023九上·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重在选择

    潘裕民

    ①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说过:“漫无目标,无书不读的人,他们的知识是很难 精湛的。 ”可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②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也许有人会说,博览群书被古人提倡, 现在我们为什么非选择不可?我们知道,西学东渐以前,中国有的学者曾有“读尽天下可 读书 ”的抱负。但是,今天的博览群书,和古人的博览群书有很大差别。古时书少,很多 书是以诗词、文言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言简意赅。即便是古代散文,篇幅也不是很长,博 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书太多,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各 种读本蜂拥而至,长篇巨制铺天盖地,我们只能选择自己最想读或必须读的书来阅读。

    ③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一生读书无数。一次,他到美国访问去参观国会图书馆,图书 馆的人因其藏书量大而骄傲,同去参观的人也无不为之惊叹,只有钱钟书一个人默不作声。 图书馆的人问他有何观感,他忍不住笑着说:“我也充满了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 所不要看的书! ”这话看上去风趣,却是事实,一个人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19 世纪英国 作家罗斯金就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 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因此,今天我们提倡既要多读书,又要有选择意识, 多读好书。

    ④毛泽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爱读书、会读书的领导人,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 奇。 ”他所说的“奇书 ”,不在择读之量,而在择读之内容与效果。毛泽东的择书,排在 前三位的是哲学、马列和文史,尤其在他晚年时,仅《红楼梦》就阅读和收藏了 20 种不同 版本的线装书。当然,那些与他的实践活动关系不大的书籍,他也有选择地阅读了很多。

          ⑤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这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没错,但是并不等于读任何书都是“有益 ”的。尤其面对之前从未看过的“新书 ”,更要有所选择。美国哲学家阿尔考特 曾说过:“一本好书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获有益处。 ”其实该读什么书、不该 读什么书,或者在什么年龄段读什么书,历史上、现实中都有许多建议,如“少不读《水 浒》,老不读《三国》 ”。书是有等级的,有好坏之分。王充在《自纪》中讲述评价文章 好坏的标准时说过:“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他所著的《论衡》 一书就属于“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的好书,至今仍为人们所珍藏。书是人类的仓库,但 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所以,一个人不能随便 读书。别林斯基也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⑥如此说来,读与不读、粗读与精读,都要有所推敲。何况今天印刷术那么发达,出 的书不计其数,版本也很多。比如《论语》一书,就有无数版本,让读者不知道读哪种好。 尤其是一些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的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 家的版本来读。另外,在内容、文字等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学会取舍。

    ⑦“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学会选择,在面对同 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 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说过,只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捧着这样的 书籍,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浪费时间?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改动)

    1. (1)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 . 古时书少,古人博览群书比较容易,而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图书种类繁多, 长篇巨制铺天盖地,博览群书是无法做到的。 B . 毛泽东爱读书,会读书,他早年常说:“读书要为天下奇。 ”他所说的“奇书 ”, 不仅在选择读之量,而且在选择读之内容与效果。 C . 书是人类的仓库,但仓库里藏的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好的,读不合适自己的书不但“开 卷无益 ”,反而比不阅读的坏处还大。 D . 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较多,真知灼见较少,书中的很多观点别人早已 说过,捧着这样的书籍从头读到尾,就是浪费时间。
    2. (2)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引用阿瑟·柯南道尔的话既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 又是证明该论点的道理论据。 B . 第②段作者采用对比论证,分析“今天的博览群书 ”与“古人的博览群书 ”的差别, 有力地论证了“读书要有所选择,这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这个观点。 C .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钱钟书和罗斯金的事例,论证了“既要多读书, 又要有选择意识,多读好书。 ”的观点。 D . 文章采用“总分式 ”的结构,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再摆事实,讲道理,具体论 证中心论点。
    3. (3) 作者认为“读书重在选择 ”,对于如何选择,作者提出了哪些意见?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 16. (2023·南山模拟)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题

    材料一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二、……

    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因为我们没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但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七、……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于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十、……

    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来说都十分亲切,但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那么我不去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十一、“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十二、……

    十三、……

    十四、……

    读经典总比不读好。

    (选自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有删改)

    材料二

    (某校初三两个班级实测数据,从12本名著中任选不超过3本“死活读不下去的初中必读名著”,有效投票人数70人,柱状图上的数字为具体票数)

    材料三

    网民称《水浒》有毒,应当清除,官方回应来了

    来信详情

    标题

    关于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的建议

    内容描述

    尊敬的领导:

    您好!

    近来在电视剧栏目看《水浒》,感到震惊,虽然电视剧已对原本做了很多修改,但还是会导致很多人去看原书,从而毒害更多的人。我中小学时是通过课文去看《水浒》原书的,所以对学校选此书内容做课文并将其列入必读名著深感不安。此书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毁灭人类三观,心理极其阴暗变态,是我见过的最毒小说,是名著中彻头彻尾的水货。中小学不能给毒小说做推广宣传,应该把此书从中小学课文中剔除,更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

    反映时间

    2022-12-15

     

     

    回复详情

     

    答复单位

    省教育厅教研室

    答复时间

    2023-02-08

    答复意见

    ____:

    您好!

    ____

    ____

    ____

    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将《水浒》收入中小学课文,甚至提倡整本书阅读?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水浒》文学价值巨大。《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即便是刘再复先生,他也不否认《水浒》“是有才艺、有艺术魅力的大才子书”。可以说《水浒》是一部非常接地气、最能反映现实与人性的文学作品,书中很多创新之处,被后世文学争相模仿。仅从文法角度来说,全书“行文如行兵”,谋篇布局非常纯熟,将草蛇灰线法运用得淋漓尽致。明代文学家金圣叹曾指出,《水浒》书中的十五种创新文法,包括倒插法、央叙法、大落墨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等,这些写作手法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常常看到。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

    第二,《水浒》是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是否必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当代青少年误入暴力犯罪深渊,与《水浒》有直接的因果关联。就算退一步来说,如今阅读的渠道太多太多,但单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惟有理性地引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随心所欲、听之任之,让学生个体“偷摸着自由阅读”相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水浒》内容被选入教材,又何尝不是明智之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敏强所认为的,“《水浒》内容很有价值,应在中小学课本中保留,但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授课老师有必要进行引导。”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其经典性而完全忽略对学生困惑的引导,也不能因为其充斥“暴力”等元素而因噎废食,应该让学生理解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精华”和“糟粕”,

    要以理性的态度来解读它,通过解读,实现解“毒”。所以,我们也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准确的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实行批判性阅读。

    第三,《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读故事、读人物、读社会、读人性,如“庙堂失序与江湖理想”“个体失路的偶然与必然”“快意思仇与暴力滥杀”“水浒女性的是是非非”“侠义与忠义”“江湖聚义的善与恶”“反叛与归顺”等专题探究,能培养他们个性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阅读仅仅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能够有效筛选信息,“站出来”去分析思索深层意义,阅读才发挥了其真正的意义。所以,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爱!感谢您对教育的支持!

    (除标题外,均选自“浙江省民呼我为统一平台”,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一的第三、第十一条定义可以看出,卡尔维诺倾向于先亮明其观点。再进行论述。 B .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2本初中必读名著中,非小说类名著最受欢迎,几乎没什么“差评”。 C .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死活读不下去的初中必读名著”票数分布与学生的年龄密切相关。 D .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回信主要采用驳论的方式论述,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缜密。
    2. (2) 请指出材料三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 (3) 《傅雷家书》是公认的经典名著,深深影响了几代人。但材料二的调查中它得票最高,另据网络消息,《傅雷家书》即将退出初中必读名著行列。请从材料一中选择一条定义对这种矛盾进行阐释。(选择定义但不必抄写)
    4. (4) 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请根据材料向学弟学妹们谈谈怎样才能把初中必读经典名著读好。
  • 17. (2023八上·坪山期末) 班级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加。

    【材料一•互联网与乡村】

    ①继“村BA”之后,贵州“村超”又火爆出圈,两大激情四射、极具“烟火气”的乡村体育赛事,也极大促进了赛事举办地台江县和榕江县体育、特色文化、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县城经济融合互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榕江“村超”的火爆出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5月13日以来,榕江住宿业营业收入达3714.8万元,同比增长172.6%。截至7月23日,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9亿元,逐步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县城实践的新路子。

    ②榕江“村超”出圈关键之一是新媒体的发展和众志成城,榕江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新媒体,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孵化了短视频账号1.2万余个和2200余个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成千上万条视频,成就了社交平台上的现象级传播

    ③同时,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的加盟推介、积极牵手名人等,也是“村超”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央媒、网红和隔空喊话足球圈名人参与到话题中来、到活动现场来,大家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

    ④火爆的“村超”带来火爆的“流量”,不仅是全网数百亿浏览量,还有堪比全球顶级赛事的实实在在的入座率和亲临现场的五万名观众。

    ⑤吃、住、行等问题,给刚刚脱贫的榕江带来巨大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烦恼”和压力,达成“村超流量大家在共享,同时榕江的短板大家一起在帮我们补”共识

    (节选自《国家发改委关于贵州“村超”的调研报告》,“贵州改革”微信公众号2023年08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二•互联网与语言】

    ①本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等入选。

    ②《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③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④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三•互联网与未成年人】

    (节选自《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

    1. (1) 对以上材料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是网络语言的唯一特点。 B . 面对“村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入座率和五万名观众,榕江政府选择通过“流量大家共享,短板大家一起补”的方法解决了广大球迷朋友的食住行问题。 C . 央视新闻等专业团队、个人网红、足球圈名人等群体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榕江县政府的大力邀请。 D . 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2.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 (3) 材料一第①段划线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 (4) 阅读材料三,可得出什么结论?结合材料三,联系实际生活,发表你的看法。
  • 18. (2024·浙江模拟) 学校组织开展“2023 年暑期档影视文化 ”主题探究活动, 以下是探究小组收集的材料, 请你参加并 完成相关任务。 

    【影视调查】

    (图片来源: 拓普 2023 年暑期档电影观众调研)

    【影视时评】

    文化共鸣 市场共赢

    ①更值得关注的是, 在有多部进 口影片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 截至 8 月 27 日, 国产电影市场份额 高达 87.66%, 创下历史新高。 国产电影扛起了大部分票房, 并非因为某一部电影异军突起,《长安三万里》 等影片都获得了较好的 口碑和较高的票房。 优质影片分布更加合理, 题材更加多样, 类型更加丰富, 国产 电影呈现出质量整体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实现了观影人与电影人共赢。

    ②今年的暑期档, 是国产电影的收获季。 来自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显示, 截至 8 月 18 日 7 时, 今年暑 期档票房达 178 亿元, 超过 2019 年暑期档总票房, 打破中国影史暑期档最高票房纪录; 票房突破 20 亿元 的影片有 4 部, 也创下中国影史暑期档新高。 截至 8 月 27 日, 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超过 4.94 亿。 一 系列数 据, 显示出电影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 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

    ③电影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既有精湛的艺术表达、 精良的技术制作, 还在现实性、 话题性或 情怀感、 艺术风格等方面与观众形成心灵共振, 电影作品才能受到观众欢迎, 以良好的 口碑维持市场的热 度。 比如,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以 48 首经典唐诗为媒, 塑造了以李白、 高适、 杜甫、 王昌龄等为代 表的诗人群像, 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观众的感召力。 一些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 则以其话题性 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比如, 关注网络电信诈骗问题的《孤注一掷》、 鼓励每个人坚持梦想的舞蹈题材电影 《热烈》等, 都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证明深刻映照现实生活的作品总是可以打动观众。

    ④今年暑期档票房创下新高, 固然有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观众观影热情集中释放的因素存在, 但更重 要的原因是电影品质的提升。 国产影片制作水准越来越高, 而且通过深耕本土文化, 让观众产生更强烈的 情感与文化共鸣, 从而有了更强的票房号召力。

    ⑤电影创作, 有创新才有市场竞争力、 票房号召力。 近年来, 中国电影不断拓展题材边界, 创造出新 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 进一步增强了国产电影的吸引力。 以今年暑期档为例,《封神第一部: 朝歌风云》 是一部神话史诗类型电影, 《长安三万里》则为“诗歌电影 ”打开了空间。 这些立足本土文化的探索得到 市场认可, 鼓励更多中国电影以作品新意打动观众, 以观众 口碑驱动票房, 形成良性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 讲, 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自觉, 给了国产电影更大的探索空间、 更强的创新动力。

    ⑥电影是时代的产物、 时代精神的表达。 中国电影拥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发展脉络, 其价值内核与艺 术表达扎根于我们脚下的土地。 中国电影走向未来, 离不开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 期待更多中国电影拥有 更高的艺术水准和工业品质, 更好反映这片土地人们的情感和关怀、 这个时代人们的气息和声音, 从而获 得更多关注, 赢得更大市场。

    (文章来源: 2023 年 8 月 29 日《人民日报评论》)

    【影视新闻】

    8 月 16日, 社团组织“ 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 称电影《长安三万里》“部 分情节描述与真实历史不符, 部分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与真实历史不符, 极易误导观众, 特别是青少年观 众, 影响历史人物出生地、 事发地的同胞感情 ”。 本着“还原真实历史, 维护历史人物真实性 ”的目的, 该学会委托河南洛太律师事务所, 向制片方发出律师函, 要求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制片方、 导演、 编剧 等发表纠错、 致歉声明。

    (来源: 澎湃新闻 记者岳怀让)

    【影视访谈】

    专访《长安三万里》监制于洲: 诗游长安 寻梦大唐(节选)

    问:为了保证对历史的尊重, 电影是如何搜集史料、 取材采风的?

    于洲: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立项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诗意 ”,第二个是“唐风 ”, 第三个是“ 壮美 ”, 第四个是“考究 ”。 我们也去到长安,去到潼关, 对很多学术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 。 但这毕竟不是一个纪录片, 它是一部电影。 我们学习借鉴了《觉醒年代》的创作原则:“ 大事不虚, 小事 不拘 ”, 重大的事项、 人物、 历史时间线、 具体情节不能杜撰, 但是有一些历史的空白, 这是一个创作的空间。 我举个例子, 很多观众会问为什么电影角色上身比较健壮, 腿比较短。 实际上我们对此进行了采风, 因为唐代尚武, 文人墨客都是文武双全的, 所以上半身比较雄阔, 腿稍微短一些, 最终选择了这样一种唐 风造型。

    1. (1) 请根据上述材料, 探究 2023 年国产影片获得高票房的主要原因。
    2. (2) 小组在整理【影视时评】材料时, 不小心将前四段的顺序搞乱了, 请你根据议论的逻辑要求, 选择排序最合理的一项。( )
      A . ① ③ ② ④ B . ② ① ④ ③ C . ③ ② ① ④ D . ④ ③ ② ①
    3. (3) 请根据【影视新闻】 内容, 将本则新闻改为一句话新闻。 (40 字以内)
    4. (4) 对洛阳市隋唐史学会要求《长安三万里》制片方、 导演等发表纠错、 致歉声明这一事件, 你怎么看? 请结合以上材料, 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 19.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2) 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3. (3)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4. (4)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 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5. (5) 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 20. (2022九下·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家的修养

    周伟

    艺术,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那颗明珠。艺术家呢,自然是那颗璀璨明珠的制造者。由此说来,艺术家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家的素质和修养决定着那颗明珠的光芒。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艺术家要做的,就是看见美,创造美,讴歌美,就是要把人们引入美的世界。艺术家的使命决定了艺术家必须加强修养,因为他们是美的使者、美的化身,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定是经过长期修炼才有可能。

    艺术家的修养包括哪些呢?关于中国绘画,古人有一句传世名言,叫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中的关健在于“中得心源”,即作品要体现画家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心”要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西方人认识到这种绘画理论却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比唐代的张璪晚了大约千年,这是中国绘画对世界美学史的贡献,更是中国书画美的精髓。

    “中得心源”,首先要提高艺术家的修养。第一个要义就是修身做人、磨炼品格。“人品”是修养的综合表现形式,也是最高表现形式。另一个基本要义则是文化底蕴修养。艺术家最起码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史哲功底,是为“学品”。有了人品、学品还不够,作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还要在艺术创作上有独到之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要表现对生绣的理解,体现其艺术品格,也就是“艺品”。如此,人品、学品、艺品构成了其艺术修养的铁三角。

    艺术家如何提高修养水平呢?除了坚持终身学习各类知积,还要回到“外师造化”,即要向自然界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李可染说:“‘深入生活’是改造中国画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产生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内容。”生活,不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更是艺术家激情的源泉。

    当今,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痴迷于会员、理事,痴迷于开宗立派、另立门户,病迷于各种名誉、奖章等等,痴迷于展览宣传、相互捧场,痴迷于客座教授、到处“讲学”,痴迷于结交老板、攀附权贵……功名利禄,是他们的最高追求,

    与之相反,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家群体,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始终认为绘画不过是方技之术,对身份和权利并不看重。他们意在自适,无求于世,借画抒怀,视绘画为余事,即文乃德之余,艺属行之末,惟有德行才是立身之本、治艺之基。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能厚德载物,历久弥新,而追名逐利的艺术家们,则迟早会淹没在自己制造的功利泡沫之中。

    (选自《中国人文小史》)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段指出了艺术家具备修养的必要性。 B . “艺术家的修养”指的是修身与养德。 C . “外师造化”的意思是向自然界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 D . 文章阐述了艺术家必须加强修养,且一定是经过长期修炼才有可能实现。
    2. (2) 作者认为艺术家应如何提高修养水平?
    3. (3) 分析文章画横线处李可染的话有何作用?
  • 21. (2023九上·浙江月考) 非连文本阅读

    “琮琮”是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它头部装饰的纹样取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饕 餮纹”,意寓“不畏艰险、超越自我”,展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

    资料夹

    【资料一】对于一个把美食奉为时尚的国族而言,饕餮是最古老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国神系里最惊世骇俗的妖兽。饕餮的尊容,应该算是比较凶恶的。《神异经》形容它身体像牛,长着人的面孔,眼睛却藏在胳肢窝里,酷爱肉食,热衷于偷袭老弱病残或落单的旅行者,完全是一个阴险而卑劣的恶棍。在上古神话传说里,有所谓“四凶”的说法,为首的就是饕餮。在华夏农业文明巅峰的唐宋时代,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在大幅提升,而菜肴、香料及其烹饪方法,也进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食物的丰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它终结了古老的饥饿模式,解放了人的饕餮本性,让一种曾经被视为罪恶的贪吃习性,变成了可以被容忍和鼓励的嗜好。于是,古代典籍里关于饕餮凶残本性的记录,被时间逐渐淡化,而饕餮就在“超级吃货”的名义下,重新回归了日常的市井生活,以一种充满喜剧色彩的方式,成为人们用来互相打趣的佐料。不仅如此,由于世人的不断鼓励,饕餮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被中国人奉为食神。

    (节选自 朱大可《饕餮是如何从妖兽变为神灵的?》)

    【资料二】钱欢青(记者):以您多年的研究,您觉得早期中国的神灵形象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

    王青(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普遍流行,可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神灵崇拜是很发达的。后来又传入了中原地区,并演变成三代青铜器上装饰的饕餮纹。从兽面纹到饕餮纹,真切反映了早期中国的原始思维特点,也说明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些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的神灵是以艺术想象出来的兽面和饕餮为中心,将老虎、鳄鱼、蟒蛇、鸟、牛、鹿等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综合起来, 赋予了它们超乎自然的神力。比如在良渚时期,兽面神灵主要是综合了鹰鸟的羽毛及鳄鱼的獠牙和足爪,到夏商时期又加入老虎的獠牙和大眼睛、蟒蛇的身躯,以及牛和鹿的弯角等, 从而艺术性地创造出有名的“饕餮”大神。饕餮神灵应该就是夏商时期人们信奉的“最高神”,甲骨文中把这个大神叫作“夔”。古人相信,通过祭祀这些能沟通天地的神灵,就能实现消灾祈福的“世俗”愿望。

    (节选自 钱欢青《王青:神灵考古与早期中国》)

    【资料三】饕餮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 各种说法都有。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 现代民俗学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表明,牛头作为巫术宗教仪典的主要标志,被高高挂在树梢,对该氏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所以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氏族部落的吞并,战争越来越频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或是吃掉非氏族、部落的敌人,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在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节选自 李泽厚《美的历程》)

    1. (1) 根据“资料夹”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饕餮从远古妖兽变为神灵,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关的。 B . 王青认为饕餮纹是从兽面纹发展而来,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C . 李泽厚确信饕餮纹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纹。 D . 饕餮纹凶狠残暴的形象中透着拙朴的美,体现了人类早期艺术的稚嫩。
    2. (2) 对下面这段文字是否适合收入“资料夹”展开了讨论。根据活动目的,发表你的看法。

      在第五套人民币 20 元币的正面,“中国人民银行和“20”数字之间的花纹里,能辨认出一人头形状, 眼睛、鼻子、耳朵、嘴、下巴都像模像样。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朱章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0 元人民币上面的是“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另有钱币专家称,这种设 计源于防伪和艺术双重考虑。

      (节选自“百度百科·饕餮纹”)

    3. (3) 下面是一位同学看完短文后的评论,你认同他的看法吗?结合以上资料,回复他的评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