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23</span></strong>小题,共<strong><span>46.0</span></strong>分)
  • 1.  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短暂却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都选择了长安作为王朝的都城 B . 都开创了利于中央集权的制度
    C . 都确定了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才 D . 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 2.  以下名言中,最能体现唐太宗重用魏征的原因的一句是(  )
    A .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B .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爱之如一也”
    C .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闻所未闻,日慎一日”
    D .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 3.  武则天死后立了一块无字碑,任后人对其评说。以下对武则天的评价中合理的是(  )
    A . 她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 B . 她因政策开明被尊为天可汗
    C . 她继承延续了开元盛世景象 D . 她创立了殿试制度选拔人才
  • 4.  博物馆常聚焦某一主题设计策展,请根据下列展览的标题判断,其中以唐朝文物为主的展览是(  )
    A . 天府之国——都江堰文化展 B . 舟楫千里——大运河风光展
    C . 大国小瓷——越窑青瓷集萃 D . 环姿玮态——百年故宫剪影
  • 5. (2023七下·南山期末) 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与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亚洲、欧洲与非洲的一些国家也积极地向唐朝访问、学习,如“遗唐使"将唐朝的先进制度等带回日本。这体现了( )
    A .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 . 唐朝成为人类文明荟萃中心 C .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 .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 6.  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  ) 

    《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柔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 . 由保守到开放 B . 由统一到灭亡 C . 由专制到开明 D . 由繁荣转衰落
  • 7.  中国古代各王朝均适时调整官制以适应统治所需,下列官职中从北宋开始新增的是(  )
    A . 太尉 B . 通判 C . 刺史 D . 宰相
  • 8. (2019·常州)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 . 强干弱枝 B . 分解相权 C . 民贵君轻 D . 重文轻武
  • 9. (2023七下·南山期末) “据史书记载, 辽皇室、贵族多习汉文,有的文学素养甚高。宋民间开版印行的书籍,广泛流入辽境,如《史记》《汉书》一类,被大量刻印。”由此可见,当时( )
    A . 辽政权完全废弃本民族文化 B . 民族政权之间长期和睦相处 C . 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D . 两宋时期中外往来交流频繁
  • 10.  “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其中,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 稳定的政治局面 C . 广泛的中外交流 D . 繁荣的商业贸易
  • 11.  中国古代的宋元时期,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生活丰富精彩。上海世博会曾将这一历史记忆分享给全世界:将一幅画制作成多媒体长卷。以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幅画是(  )
    A . 《送子天王图》 B . 《货郎图》 C . 《清明上河图》 D . 《步辇图》
  • 12.  通过地理位置关系描绘宋金议和后的政权并立,下列示意图中最符合当时形势的是(  )
    A . B .
    C . D .
  • 13. (2022·青岛) 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 . 成吉思汗 B . 阿保机 C . 阿骨打 D . 努尔哈赤
  • 14.  藏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地区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始于(  )
    A . 唐朝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和亲 B . 宋朝与吐蕃开展边境贸易
    C . 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 . 清朝册封当地的宗教领袖
  • 15. (2023七下·南山期末) 美国学者卡特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以上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的( )
    A . 发明过程 B . 传播途径 C . 技术水平 D . 世界贡献
  • 16. (2023·吉林一模) 《皇明祖训》中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颜顽(抗衡),不敢相压。”该朝“罢丞相”的目的是(   )
    A . 精简官僚机构 B . 扩大统治基础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强化君主专制
  • 17. (2022·临沂) 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这种情况告诉我们(   )
    A . 考试选拔官吏的办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B . 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C . 科举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进行了改革 D . 元朝近百年间一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
  • 18.  小古同学查阅资料时看到一张城市的历史信息卡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城市是(  ) 

    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
    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
    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A . 西安 B . 洛阳 C . 北京 D . 南京
  • 19.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589年隋文帝南下灭陈后统一了全国 B . 唐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C .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 D .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为反侵略性质
  • 20.  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反映的主题是(  ) 
    A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 21.  “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1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一被称为“丝一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
    A .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 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趋势
  • 22.  18世纪末,英国使团访华后感叹:“全国都安静地服从一个帝王,而他们的法律、风俗,乃至语言始终没有变化。他们既不想跟世上其他地方交往,也不企图去占领。”材料反映的情况的实质是(  )
    A . 英国使团对中国赞赏不已 B . 盛世下的中国蕴藏着危机
    C . 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 D . 18世纪的中国领先于世界
  • 23.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戏班进京贺寿演出,演毕立足京城。在长期实践中,不断从秦腔、汉调、昆曲、京调等剧种汲取营养,经数十年演变,形成京剧。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
    A . 呈现北京特色 B . 在融合中创新 C . 深受群众喜爱 D . 源于现实生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2</span></strong>小题,共<strong><span>24.0</span></strong>分)
  • 24.  博物馆通过文物承载着历史,也传承着文化,其中蕴含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长久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物示例【工艺之美】 
     
    材料二:中国古代文物示例【科技之著】 
    ​ 
    材料三: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不是“没有也不可能突破传统的科技体系”,而是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科技体系有了大的突破;也不是对“一些领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总结”,更不是“一些科技体系的尾声”,而是对不少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造性总结,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高峰,是世界古代科学技术的高峰。 

    ——清华大学科技史系教授吴国盛

    材料四: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1. (1)  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文物分别来自两个成就斐然的朝代,请分别指出其所属朝代。材料二中哪一著作有制瓷、制镜技术的相关记录?
    2. (2)  在材料二的著作中任选其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科技巨著的共同特点。
    3.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陆路”、“海路”的名称。宋朝时期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哪一机构进行管理?
    4. (4)  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 25.  古代中国曾致力于向世界开放,拥抱多元文明,也曾选择闭关锁国,以保自身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历同学的历史复习笔记 

    时期

    唐朝

    元朝

    明朝

    人物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波罗

    ② ____ (人物)

    利玛窦

    ……

    国籍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

    事迹

    西行① ____ (地点)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

    来华游历做官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

    这幅图画选自《中国历史图鉴》,图中建筑为1730年的广州各国商馆。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读补充材料中①、②处笔记内容缺失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
    2. (2)  综合上述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