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

更新时间:2024-04-02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如图所示,请估测图中道具狮头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a的长度,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 800cm B . 800mm C . 0.08m D . 80dm
  • 2. 在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蘸了25℃酒精蒸发,酒精蒸发过程中(  )

    A . 体温计的示数不断变小 B . 体温计的示数不断变大 C . 体温计的示数一直是37.8℃ D . 体温计的示数一直是38.0℃
  • 3. 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外面环境噪声干扰,以下减弱噪声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 及时把门窗关上 B . 戴上防噪声的耳罩 C . 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D . 教室内安装并启动噪声监测装置
  • 4. “鱼洗”是古代的一种青铜器具,根据经书记载,倒入半盆水,双手用力往复摩擦盆的双耳,未久,发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两尺多高,并发出“古音”,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  )

    ①“鱼洗”发出的“古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②“鱼洗”发出的“古音”只通过盆中水传入人耳

    ③加快摩擦盆双耳的速度,一定会加快声的传播速度

    A . 只有①是正确的 B . 只有①②是正确的 C . 只有①③是正确的 D . ①②③都是正确的
  • 5. 埙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吹奏乐器,图1为四孔陶埙,它的顶端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四个大小不一的音孔,改变手指按压音孔的位置,可以吹出好听的曲子。图2中甲吹出的声音音调比乙的低,关于图5中坝吹出的声音,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 甲的响度一定比乙的小 B . 甲的振动频率比乙的低 C . 甲的振动幅度一定比乙的小 D . 其音调只与手指所按音孔的位置有关
  • 6.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速度滑冰场馆,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CO2经过冷凝器时发生汽化 B . CO2经过冷凝器时发生凝华 C . CO2经过膨胀阀时发生升华 D . CO2经过蒸发器时吸收热量
  • 7. 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前10s内甲车的平均速度是15km/h B . 乙车在20s内一直在做加速运动 C . 甲车在20s内一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D . 甲、乙两车在20s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 8. 现有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装置如图1所示,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等体积的固态甲、乙两种物质,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2所示,在35min内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乙物质始终为固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物质是沸点是100℃ B . 甲物质的熔点是100℃ C . 题中信息无法判断乙是否为晶体 D . 题中信息可判断乙物质一定为非晶体
  • 9. 小明用凸透镜甲、乙做光学实验。他先用一“F”光源和凸透镜甲、光具座、光屏做实验,把它们放在如图1所示位置时,“F”光源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等大的像,再把凸透镜乙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在白纸上观察到一个最小亮点,测量凸透镜光心到亮点的距离,如图2所示。

    关于凸透镜甲、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凸透镜甲的焦距是20cm B . 凸透镜甲的焦距可能小于凸透镜乙的 C . 凸透镜甲的焦距一定大于凸透镜乙的 D . 图1中的“F”光源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
  • 10. 小明用凸透镜甲、乙做光学实验。他先用一“F”光源和凸透镜甲、光具座、光屏做实验,把它们放在如图1所示位置时,“F”光源会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等大的像,再把凸透镜乙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在白纸上观察到一个最小亮点,测量凸透镜光心到亮点的距离,如图2所示。

    图1中,为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进行以下操作(  )

    ①凸透镜甲和“F”光源的位置都不动,光屏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②凸透镜甲位置不动,“F”光源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光屏向左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③“F”光源和凸透镜甲的位置都不动,把凸透镜甲更换为凸透镜乙,光屏向左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A . 只有①是可行 B . 只有②是可行 C . 只有③是可行 D . ①②③都不可行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8题,共60分.按题目要求作答.
  • 11.
    1. (1) 通过红外线照射,可使物体温度升高,利用此特点,人们制成了____(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
      A . 验钞机 B . 电烤炉 C . 超声波诊断仪
    2. (2) 如图为利用红外线工作的防盗报警器,其原理:红外线发射器发出一束较强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器可接收红外线,当盗贼遮挡在A、B之间,即挡住红外线,此时红外线接收器无法接收,便驱动喇叭报警,从而达到防盗目的。由此可知:

      ①红外线 穿透人体(选填“能”或“不能”);

      ②红外线 沿直线传播(选填“是”或“不是”)。

  • 12. 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图乙中的物体的长度为 cm。

  • 13.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点为F,光心为O,S'是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

    ①画出光源S;

    ②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过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画出上述光路。

  • 14. 小明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意外发现:水槽装满水,当光从水斜射向空气时(如图甲),随着入射角增大到一定角度,空气中的折射光会突然消失,同时反射光变得更亮(如图乙)。课后,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改变入射角的数值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得到如表的数据。

    入射角i

    15°

    24°

    30°

    35.2°

    40°

    45°

    46.8°

    50°

    折射角r

    10°

    20°

    30°

    40°

    50°

    60°

    70°

    90°

    /

    分析数据可知:

    1. (1) 光从水斜射向空气时,

      ①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 (选填“不变”“减小”或“增大”);

      ②当入射角i 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发生反射现象(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

      A.只有等于46.8°

      B.只有等于50°

      C.一定大于46.8°

      D.一定大于50°

    2. (2) 根据光路可逆的特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度,折射角为 度,随着入射角增大时,折射光线 (选填“会”或“不会”)消失。
  • 15. (11分)在FPV(第一视觉飞行系统)中,用户佩戴飞行眼镜,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操控,如图1所示。某品牌带有摄像功能的某型号的无人机部分参数如表所示。

    起飞重量

    899克

    尺寸(折叠/展开)

    折叠(不带桨)221mm×96.3mm×90.3mm

    展开(不带桨)347.5mm×283mm×107.7mm

    最大上升速度

    1m/s(平稳档)

    6m/s(普通档)

    8m/s(运动档)

    最大水平飞行速度(海平面附近无风)

    5m/s(平稳档)

    15m/s(普通档)

    21m/s(运动档)

    1. (1) 在电量充足的情况下,小明头戴飞行眼镜,操纵无人机升空向前飞行,眼镜屏幕展示的图像中,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地面上的树木、房屋向 运动(选填“前”或“后”);
    2. (2) 处于普通档的无人机在无风的海平面附近某一高度,持续以最大水平飞行速度匀速直线飞行了一段路程,用时不超过3min,使用停表从零秒开始计时,结束时刻如2图所示。

      ①请写出图2中停表读数为 s;

      ②请计算无人机在使用停表计时的这段路程的大小

  • 16. 小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甲所示)中,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1. (1) 实验时,要将 、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选填“蜡烛”或“烛焰”);
    2. (2) 根据如图所提供的信息,当u为25cm,v为 cm,就是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或“放大镜”),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7. 小明和小雯各自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 (1) 小雯实验过程中:

      ①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计此时的读数为 ℃;

      ②在水温升高到85℃后,每隔1min读取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将所得数据记录,如表。由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85

      86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98

    2. (2) 小明发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烧杯里的水太少了,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全部浸没在水中,于是他往烧杯中迅速加了一些冷水(水量比烧杯中的少),用同样大的火直到使水再次沸腾。不考虑气压对实验的影响,下面能大致反映小明整个实验过程中烧杯里的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
  • 18. 为更精确地测量一根圆柱形铅笔底面的周长l,小明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厚薄均匀的厚纸条,紧密地叠绕在铅笔上10圈,如图1所示,在重叠处用针扎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如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得首尾两孔之间的长度lAB , 然后除以10,就得到圆柱形铅笔底面的周长。

    小明的做法是错误的。

    请写出你认为可行的做法(只用上述的器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