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惠州市重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小题,共</span></strong><strong><span>70</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1. 图1为四三星堆出土的龙虎纹青铜尊,它与图2安徽阜南出土(属于商文化前中期)龙虎纹青铜尊高度相似,据此可知(  )

    A . 不同地区文化存在交流 B . 三星堆文化由商人创造 C . 巴蜀成为商人统治区域 D . 礼乐制度得到广泛传播
  • 2.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些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和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大门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 . 建立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D . 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 3. 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材料说明西周政治特征为(  )
    A .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 . 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C .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 . 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
  • 4. 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请问商周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 . 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B . 均田制 C . 井田制 D . 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
  • 5.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论语·雍也》“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 . 王权与神权同等重要 B . 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C . 对天命神意的批判 D . 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 6. 春秋后期,吴国自认为其始祖太伯是周族“后稷之苗裔”。吴王夫差与中原诸国进行会盟时取得盟主地位,周天子称他为“伯父”。这反映出,吴国(  )
    A . 摆脱了周王室的控制 B . 通过兼并战争建立霸权 C . 同源共祖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D .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 7. 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  )
    A . 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 . 人地矛盾尖锐 C . 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 . 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 8. 有学者认为,法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法”的观念,如果说儒家“礼”的基本精神表现在“别(差别)”上,那么“法”的精神与之相反,则是“同”。据此可知,法家“同”的思想(  )
    A . 冲击了血缘和等级关系 B . 主张仁政 C . 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 体现了“天下大同”观念
  • 9.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
    A . 有助于文化认同 B . 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C . 加剧了诸侯割据 D . 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 10. 下表为某同学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收集到秦朝的相关信息。由此可知,该同学探究的主题是秦朝(  )

    经济

    政治

    分家拆户

    计户授田

    以户纳税

    丁徭更役

    编户什伍

    乡里制度

    郡县制度

    家国同构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机构

    A . 国家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B . 制度设计使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C . 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膨胀 D . 分权制衡的理念渗入政治体制
  • 11.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因地处偏僻,被中原诸侯国视为蛮夷之国。战国时期秦楚却成为七雄中的强国与其他诸侯争雄,僻处西部的秦国更是“六王毕、四海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上述变化 (  )

    ①增进了华夏认同的民族意识 ②展现了宗法分封制的政治影响力

    ③强化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 ④推动了阶级分化和中华文明产生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 12. 汉代太学五经博士享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待遇,地位很高,属于“高官厚禄”之爵。朝廷还为博士制作衣冠,经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等职责,使得太学博士成为受人仰慕的职位。汉代这些做法(  )
    A . 表明政府注重民众教育 B . 促进了儒学思想的传播 C . 说明博士具有极高的行政权力 D . 弘扬了社会的清议之风
  • 13. 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  )
    A . 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 . 表明汉与匈奴之间无意继续战争 C . 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的友好交流 D . 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张家界、长沙市、沅陵等地发现有大量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竹简或木简。郴州市苏仙桥古井还发现了600多枚桂阳郡的晋简。这些竹简或木简多是政府档案,但是在东晋以后遗址中几乎没有出现。相关原因解读合理的是: ( )
    A . 东晋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B .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 . 唐中期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 D . 湖南民族交融的发展
  • 15. 表1是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

    表1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 .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 . 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 .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 . 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 16. 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即“中国”、“九州”即“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 . 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 . 民族交融及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 C . 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 .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 17. 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一文中提及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其意在说明(  )
    A . 魏晋北民南迁促进经济繁荣 B . 北魏改革促进“以夷变夏” C . 南北朝民族交融为隋唐盛世奠基 D . 魏晋时期佛道儒相互影响
  • 18. 据《新唐书》载: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唐代这一做法(  )
    A . 标志着民族政策的成熟 B . 加强中央对边疆的垂直管理 C .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 . 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 19.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扩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加强边防。这一做法(  )
    A . 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 . 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 . 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 . 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 20. 钱穆曾写道:“自西汉以来……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唐代更是出现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的说法。但是“部曲、杂户、工贾殊类”却无权参加考试。这主要体现了唐朝科举制(  )
    A . 引领教育风尚 B . 维护社会稳定 C . 极大促进阶层流动 D . 开放范围有限
  • 21. 唐代初期,政事堂只是宰相们的临时开会场所,原本只有三省的长官出席;后来,唐代的宰相逐渐增多,开会时政事堂人满为患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一发展趋势( )
    A . 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B . 利于促进中枢决策科学化 C . 表明三省的分工日益明晰 D . 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 22. 《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两税法(  )
    A . 废除了人头税 B . 为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C . 加剧土地兼并 D .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23. 唐初,道士出身的太史令傅奕上表抨击佛教,建议废除佛教。僧人法林等人进行反击,与道教展开大辩论。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同时,追赠孔子为“先师”。这表明,唐初(  )
    A . 道教依托皇权迅速兴起 B . 社会正统思想发生变化 C . 佛教的社会基础较薄弱 D . 三教共存适应统治需要
  • 24.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有 (  )

    ①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官僚政治逐渐成熟提供了人才基础

    ③程朱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 ④民族交融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5. 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 . 政治制度的创新 B . 经济的迅速发展 C . 中外文化的交流 D . 文学艺术的繁荣
  • 26.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
    A . 纵容官员腐败乱纪 B . 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C . 注重权力制约平衡 D .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27. (2023高二下·东莞期末)  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
    A .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 . 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 . 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 28. (2023高一下·叙州月考)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
    A . 南宋朝廷比前代更准确认识王安石 B . 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的影响 C . 王安石的变法不利于南宋社会发展 D . 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就越科学
  • 29.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 . 实行汉化 B . 民族分离 C . 军民合一 D . 因俗而治
  • 30. 元朝一统后,大批散居内地的蒙古、色目人既浸润于汉文化,又热衷与汉族士大夫参加各类游宴雅集;而汉族士大夫不仅认可这些异族士子,甚至还会为异族忠烈撰写悼词。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 . 民族矛盾已经消融 B . 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C . 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D . “华夷一体”观逐渐得到认同
  • 31.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在他的游记里,明确指出泉州港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海港,说在印度看到的很多中国商船铸造自刺桐(泉州港的古称),当时的许多使节、传教士、旅行家,都在泉州上下岸。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丝绸之路得到拓展 B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 政府扩大对外贸易 D . 中外交往频繁
  • 32. 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表明(  )
    A . 南方经济发展 B . 中央集权加强 C . 门第观念淡化 D . 社会阶层流动
  • 33. (2023高一上·咸阳月考)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逐渐成为政坛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这一体制的确立(  )
    A . 宣告贵族政治体制的结束 B . 体现了经济格局变动的影响 C . 表明官僚政治发展的成熟 D . 得益于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 34. 有些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刻探究、接触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  )
    A . 格物致知 B . 致良知 C . 知行合一 D . 自省
  • 35. 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A .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 . 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 . 中外交流,社会繁荣 D . 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二、非选择题。(3<strong><span>6</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2</span></strong><strong><span>分,3</span></strong><strong><span>7</span></strong><strong><span>题1</span></strong><strong><span>8</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共</span></strong><strong><span>30</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36.
    人口的变迁,深刻体现时代特色,且推动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万户)

    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 37. 纵观历史,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