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地...

更新时间:2024-01-24 浏览次数:40 类型:月考试卷
一、<strong><span>选择题(24×2=48分)</span></strong>
  • 1. 为研究坡向与植被、土壤之间的关系,2014年科研人员在我国某地堆筑一个高3.5m、单面底长20m的均质八棱台,下左图为该台地2020年不同坡向的未扰动坡面不同深度平均含水量分布情况,下右图为30cm深度土壤温度(图中数值为月均值和年均值)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推测该地可能位于(   )
      A . 海南岛 B . 三江平原 C . 青藏高原 D . 太湖平原
    2. (2) 研究发现各坡面之间土壤养分差异并不明显,可能是因为(   )
      A . 研究样本面积小 B . 夏季降水丰富,养分淋失明显 C . 养分积累时间过短 D . 高温多雨,微生物分解快
    3. (3) 研究发现东坡植被生长优于西坡,据此可推测(   )
      A . 东坡植被耐旱 B . 东坡气温较高 C . 西坡土壤过湿 D . 西坡土层浅薄
  • 2. 某科研团队以内蒙古高原的草地和大兴安岭的林地为对象,研究其物候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图为该科研团队绘制的1980—2015年林地和草地生长季始期、末期的变化趋势图。

    1. (1) 1980-2015年林地生长季(   )
      A . 较草地长,且逐渐变短 B . 较草地长,且逐渐变长 C . 较草地短,且逐渐变长 D . 较草地短,且逐渐变短
    2. (2) 推测1980—2015年研究区域春季气候变化趋势为(   )
      A . 暖湿 B . 暖干 C . 冷湿 D . 冷干
    3. (3) 1980-2015年,草地生长季末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气温降低 B . 降水增加 C . 光照减弱 D . 蒸发加剧
  • 3.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 .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 .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 .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
    2. (2) 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 . 地表疏松物的迁移速度快 B .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 . 光热条件差 D . 水分条件差
  • 4. 下图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

    1. (1) 由图可知(   )
      A . 温度过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一定小 B . 温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C . 温度越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大 D . 温度与土壤有机质成反比
    2. (2) 我国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最主要原因是(   )
      A . 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B . 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C . 植被生物量大于南方低山丘陵区 D .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 5. 下图为2002-2021年大兴安岭森林过火面积和火灾次数的月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春季,大兴安岭林火高发的气象条件有(   )

      ①大风天气多     ②暖锋影响大       ③气温回升快       ④枯枝落叶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 (2) 9月林火次数多但过火面积小的主要原因是(   )
      A . 可燃物不足 B . 人类活动少 C . 沙尘影响大 D . 前期降水多
  • 6. 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时候会发生异常变化,并对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危害,形成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图左为“1951—2015年我国T自然灾害空间分布图”。图右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T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模型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T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
      A . 寒潮灾害 B . 水土流失 C . 山洪灾害 D . 渍涝灾害
    2. (2) 有关该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 . 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 B . 北方较南方地区频次高 C . 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D . 冬春季节发生频率最高
    3. (3) 根据T灾害的发生原理,图右中关键因子A、B分别为(   )
      A . 短历时降水量、坡度 B . 短历时降水量、海拔 C . 年平均降水量、坡度 D . 年平均降水量、海拔
  • 7. 2023年3月19日至23日,我国出现了近年来影响范围最大、势力最强的沙尘暴天气。
    1. (1) 强沙尘暴的发生对内蒙古地区的影响是(   )
      A . 降低土壤肥力 B . 白昼时长变短 C . 加剧水分蒸发 D . 降低农作物品质
    2. (2) 沙尘暴加剧了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   )
      A . 气候资源破坏,沙尘暴天气频发,影响旅游发展 B . 土地资源退化,影响粮食安全,危及人类生存 C . 土壤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资源破坏 D . 水资源短缺,干旱程度加剧,城市和乡村聚落废弃
  • 8. 南阳市防汛指挥部发布通知:2023年8月26日至27日我市有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请公众关注天气变化和预警信息,遇强降雨天气减少外出,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 (1) 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哪些(   )

      ①山区地形陡峻    ②强降雨天气    ③滑动面的存在

      ④地表多固体碎屑物质    ⑤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A . 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⑤ D . ①②④⑤
    2. (2) 下面关于泥石流的预防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
      A . 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防范意识 B . 遭遇泥石流时,尽快爬上大树躲避 C . 在多雨季节避开山谷地区 D . 植树造林,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
  • 9. 2019年1月20日22时28分在西藏日喀则市(30.1°N,87.8°E)发生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日喀则市区约141千米,市区有明显震感。青岛—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圈层厚度与距海远近成正比 B . 地形起伏与①圈层厚度大致呈负相关 C . 横波经过莫霍面时突然消失 D . 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
    2. (2) 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   )
      A . 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 . 日喀则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 C . 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不同 D . 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相同
  • 10. 假如有一天我们能“遁地”前往地球另一侧去看看,从日喀则市垂直钻入地下,保持直线前进,在穿过地心前,我们依次穿过的是(   )
    A .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 B . 地壳—软流层—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C . 岩石圈—软流层—地壳—地幔—地核 D .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 11.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 (1) 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2. (2) 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二、/span&gt;<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综合题(共52分)</span></strong>
  • 1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相关问题。

    沙丘与湖泊共存是沙漠中的独特景观。与沙丘共存的湖泊多为地形低洼处的地下水出露而成。干旱的气候、丰富的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改变,影响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风速差异引起气压差异,风速与气压呈负相关。左图为新月形沙丘形态及其背风地带地面水平风速分布。右图是月牙湖沙漠湖泊景观。

    1. (1) 说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两种主要外力作用。
    2. (2) 简述风向与新月形沙丘形态特征的关系。
    3. (3) 简析风蚀方向由a到b的原因。
    4. (4) 简析风蚀方向由a到b的原因。
  • 1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区域差异显著。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类型分布。

    1. (1) 说明丙地几乎没有发育成熟的土壤的原因。 
    2. (2) 说出甲地土壤肥力特点,并说明原因。
    3. (3) 目前甲地在利用中存在土壤肥力降低的问题,试列出可以有效提高该地土壤肥力的措施。
  • 1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柽柳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干旱沙漠地区,柽柳灌丛与沙粒相互作用,可形成干旱沙漠区特有的生物地就景观——柽柳沙包。柽柳沙包中的土壤具有“肥岛效应”,管花肉苁蓉寄生于多枝柽柳的根部,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外有非常广阔的市场需求。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和柽柳沙包。

    1. (1) 分析灌从化阶段肥岛效应强度变化的原因。 
    2. (2) 针对退化初始阶段的灌丛,从减少水量支出的角度,提出合理保护措施。
    3. (3) 你是否赞同在柽柳沙包附近大量种植管花肉苁蓉,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
  • 15.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夏季某一天的昼夜温度均处于该日历史高温记录前10%时,就被称为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研究表明,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及海温、大气环流异常等相关,同时受下垫面的影响。下图示意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年均天数空间分布状况。

    1. (1) 描述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年均天数空间分布特点。 
    2. (2) 从大气环流、地形的角度,分析关中平原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天气显著的原因。
    3. (3) 说出夏季昼夜复合高温天气对该区域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 (4) 简述为应对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地可采取的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