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寒假作业(八)

更新时间:2024-01-07 浏览次数:18 类型: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
  • 1. 《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道:“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 2. “该会创立者吸收了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号召贫苦民众信仰上帝,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进而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斗争”。这一“武装斗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三元里人民抗英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3. 1860年10月5日,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材料中的“联军”是( )
    A . 英美联军 B . 美俄联军 C . 英俄联军 D . 英法联军
  • 4. 鸦片战争期间,处在浙江前线的军官们虚构了一支9000人的“南勇”,以这个为名义骗了国家10万两军费。总兵郑国鸿之子郑鼎臣虚构了一支20000人的水军队伍,套取国家兵饷三四十万两。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防御空虚 B . 军饷不足 C . 装备落后 D . 政治腐败
  • 5. (2017八上·含山月考) 青年,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热血与辛勤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是这样一群青年揭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一个时代”是(    )
    A .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B . 社会主义革命时代 C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 6. 清朝道光年代的官员们认为:领事裁判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这实际反映了( )
    A . 无为而治的管理 B . 维护主权的需要 C . 中外势力的联合 D . 传统思想的禁铟
  • 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二千多年前报国无门空悲切的屈原穿越时光到1905年的中国,读到《民报》里的“三民主义”,他最有同感的是(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主主义 D . 民生主义
  • 8. (2023八上·姑苏期中)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题“烈士事略”序)该段文字所提及的是( )
    A . 广州起义 B . 萍浏醴起义 C . 安庆起义 D . 黄花岗起义
  • 9. (2023八上·姑苏期中)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法律。这部法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献,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部法律文献是( )
    A . 《资政新篇》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0. (2023八上·苏州期中) 1896年一位到苏州游历的外国传教士在日记中写道:“这里已经和上海、广州一样成为我们的天堂,我们的商船不再受盘查”这一记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广州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时 B . 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时 C . 台湾被日本割占后 D .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后
  • 11. (2023八上·榆树期中)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即成功又失败了的革命,说它失败主要是由于(    )
    A . 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B .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C . 出现了封建军阀割据 D .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12. (2023八上·榆树期中) 下列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利益的是(    )
    A .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 鼓励兴办工矿企业 C .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D . 开办新式学堂
  • 13. (2023八上·中山期中) 这批舰船的动力系统均采用往复式蒸汽机,燃料为煤炭……北洋水师的煤炭从哪里来 呢?好在李鸿章未雨绸缪,早在1877年就委派实业家唐廷枢在滦州开平筹建了矿务局。由 此可见知(   )
    A . 北洋水师实力很弱 B . 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 . 民用企业服务于军 D . 中国实现了近代化
  • 14. (2023八上·乐平期中) 《申报》曾评述“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

    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 五四运动时期 D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15. (2022八上·甘井子期末) 《长征组歌》“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毛主席来掌舵,向前进!”这部分歌词反映的史实是(    )
    A . 四渡赤水河 B . 召开遵义会议 C . 飞夺泸定桥 D . 甘肃会宁会师
  • 16. (2020八上·西峡期末) 1946年,作家朱自清写道:“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嘴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作者描述的胜利是(   )
    A .   抗日战争 B . 人民解放战争 C . 北化战争 D . 抗美援朝
  • 17. (2020八上·昌平期末)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这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    )
    A .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愿望 B . 建立东北抗日联军的目的 C . 进行工农红军长征的目的 D . 团结御侮致抗日的诚意
  • 18. “双十协定”的发表引发国内一片欢呼,人们奔走相告,英国《泰晤士报》评价它为“一项令人满意的联合声明发表了,因为它至少暂时地使内战的可能性不再突出”,但不久这种局面就遭到破坏,原因是 ( )
    A . 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内战 B . 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 C . 国民党军队闪击延安 D . 国民党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 19. 尽管重庆谈判的政治闹剧本质和它注定破产的历史结局,几乎毫无正面意义而言。但在谈判中两党公开倡言和认同的和平建国原则,是对中国近代以来深重灾难的沉痛反思,是中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和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基础。材料旨在强调重庆谈判( )
    A . 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B . 反映了人们要求和平的愿望 C . 有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 D . 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 20. 如图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 )

    A .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 . 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发展迅速 C . 轻、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 D . 轻、重工业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 21. (2016八上·腾冲期中) 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相比,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 . 割地赔款 B . 开埠通商 C . 协定关税 D . 设立工厂
  • 2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这一文件”指(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资政新篇》 C . 《本草纲目》 D . 《资治通鉴》
  • 23. 下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的特点是( )

    A . 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 . 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 C . 沿海与内地同时侵人 D . 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
  • 24. 下列对“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 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B . 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已经有了科学认识 C .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D . “灭洋”有笼统排外色彩,但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 25. 据记载,因怡和洋行于1898年在杭州建造了烘茧灶,垄断了茧价丝价,“难得好茧接续供应”,杭州的世经丝厂被迫停产。下列与世经丝厂的停产密切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天津条约》
二、材料分析题
  • 26. (2023七上·六盘水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造字方法

    象形字

    会意字

    形声字

    假借字

    甲骨文

    现代汉字

    材料三: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图① 老子像

    图② 孔子像

    图③ 墨子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 (2)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材料二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甲骨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具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特点。
    4. (4) 材料四展示了几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请你结合所学,任选其一阐述其关于社会改造的思想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曹操曾在《蒿里行》中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形容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曹操之后的陈寿则在《三国志》中形容曹魏时期“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廪(仓库)皆满”。

    1. (1) 请你为材料一中的图二取一个合适的图名。从中国统一进程的角度,简要概括从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 (2) 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二中两个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不同社会状况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