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部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模拟试...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

    “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

    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

    “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

    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

    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

    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

    (摘编自韩敏 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 B . 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 C . “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 D . “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 B . 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 C . “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 D . 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 B . 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 C .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 D . 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 ——梁漱溟
    4. (4) “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5. (5) 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根据文本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狗之晨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的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的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的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分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的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的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啾着巴巴的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时,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巴巴的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既表现大黑是一条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应。 B . 老太太给狗取“大黑”这个名字,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希望大黑改变胆小怕事的性格。 C . 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D . 大黑在知道门外的是送信的邮差的前提下,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护主心切。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写了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 B . 小说在描写大黑时采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C . 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行动上的懒惰。 D . 小说以“狗之晨”为题目,“晨”既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3. (3) 文中画横线部分反映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4. (4) 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中的俏皮、讽刺以及新奇的叙述视角,均被老舍吸收。请简要分析该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三点的。
三、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材料二: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 , 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记》)

    【注】①肥义:赵国的国相。②无穷:自代郡出塞外,大漠数千里,故称无穷。③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叔。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明德先论A于贱B而从政C先信于贵D故愿慕E公叔之义F以成G胡服H之功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文中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用法相同。 B . 略,在文中是“征伐”的意思,与《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中“略”的意思相同。 C . 微,在文中是“(假如)没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意思相同。 D . 中国,在文中指“中原”,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中国”所指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武灵王想推行“胡服骑射”,又担心遭到他人的讥讽和指责。国相肥义的一番分析使他消除了思想顾虑,坚定了改革决心。 B . 起初,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做法遭到了以其叔父公子成为代表的诸大臣的不赞成。 C . 赵武灵王派人对其叔父说“家听于亲,国听于君”,言下之意是说:您虽是我的叔父,但是在国家大事上您必须听我的。 D . 最终,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并赐给赵武灵王胡服,嘱咐他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②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5. (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简要概括赵武灵王在正式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之前做了哪些工作。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庄公奋乎勇力,不顾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故晏子见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对曰:“婴闻之,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礼义也。汤武用兵而不为逆,并国而不为贪,仁义之理也。诛暴不避强,替罪不避众,勇力之行也。古之为勇力者,行礼义也;今上无仁义之理,下无替罪诛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昔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戏:殷之衰也,有费仲、恶来。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轹天下,威戮无罪,崇尚勇力,不顾理,是以桀纣以灭,殷夏以衰。今公自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婴未闻有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 , 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 , 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 , 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②葛,葛伯,葛爵的国君。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轻死以行礼A谓之勇B诛暴C不避强D谓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礼H义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义理,指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与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张相通。 B . “旅”,指旅客,与《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加之以师旅”的“旅”词义不同。 C . “安”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 . 衡行,“衡”通“横”,指恶人胡作非为,与“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晏子见齐庄公矜夸勇力,忽视道义,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于是有理有据地进谏,可见晏子关心国政,且富有善于进谏的智慧和敢于直谏的勇气。 B . 晏子具历史的纵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纣因残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戏、费仲、恶来之类贤士,也终至衰亡,讽今以警示君王须遵圣王之德。 C . 孟子倡导的“交邻国有道”,仁德之君虽国强,也能达观地侍奉小国,不以强凌弱;智慧之君身处弱势,能敬畏地侍奉大国,求生存发展之道。 D . 从晏子与孟子观点来看,商汤既会用兵征伐,吞并他国,又能善待弱小国家,不恃强凌弱,两种行为看似矛盾,其实统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家残。

      ②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5. (5) 两文分别倡导怎样的“勇”,反对怎样的“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