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3-06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兰州)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 .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 . 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 2. 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复原头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 . 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 . 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 . 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 . 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 3. 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他们从自然界取来火种,烧烤食物、照明、御寒。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古籍记载 B . 发掘烧骨 C . 神话传说 D . 史书记载
  • 4. 下图文物为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栽培稻谷遗存,这( )

    A . 属于第一手史料,反映我国原始农业领先世界 B . 属于口传史料,反映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C . 属于第二手史料,反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 . 属于实物史料,反映我国青铜铸造工艺历史悠久
  • 5. 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 . 源远流长 B . 浩如烟海 C . 兼容并包 D . 多元一体
  • 6. 给如图拟定标题,合适的是( )

    A .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 . 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 . 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 . 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 7. (2023·黑龙江)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 黄帝和蚩尤 B . 炎帝和蚩尤 C . 黄帝和炎帝 D . 尧、舜、禹
  • 8. (2023·潍坊)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
  • 9.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的特点 D .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 10. (2023·福建)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 . 发展农业生产 B . 提高军队实力 C . 巩固国家统治 D . 加强封建专制
  • 11.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2. (2023·荆州)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
    A .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 13.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 . 种类丰富 B . 功能单一 C . 工艺简单 D . 象征皇权
  • 14. (2023·河南) 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A . 货币 B . 礼器 C . 食器 D . 酒具
  • 15. 在某展厅,小明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的导览内容。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 .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 C . 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 . 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 16.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首先夺取霸主地位的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楚庄王 D . 秦穆公
  • 17.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齐、燕等大国。这说明当时( )
    A . 制度瓦解 B . 民族交融 C . 区域统一 D . 王室衰微
  • 18.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这说明( )
    A .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 .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 .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 .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 19. 都江堰鱼嘴的设计可自动将岷江上游的水流按照丰水期“内四六外”,枯水期“外四内六”的比例引入灌区,其工作原理符合“大水走直,小水走弯”的规律。这一设计体现了( )
    A . 岷江水源充沛 B . 劳动人民的智慧 C . 政治大力支持 D . 科学知识的普及
  • 20. 下图的资料卡片反映的主题是( )

    一、战国七雄

    二、商鞅变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四、百家争鸣

    A . 社会变革 B . 战争频繁 C . 经济发展 D . 思想繁荣
  • 21. (2023·包头)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 . 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 . 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 . 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 . 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 22. (2023·长春)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 . 儒家 B . 墨家 C . 法家 D . 道家
  • 23. (2023·鄂州)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24. (2023·天门) “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材料中的“动机”是指( )
    A . 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B . 弘扬传统思想文化 C . 消灭种种异端学说 D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 25. (2023·甘孜)  秦始皇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打破方言障碍,方便沟通交流的是( )
    A . 开凿灵渠 B . 统一货币 C . 规范交通 D . 统一文字
  • 26. (2023七上·姑苏期中)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 .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 27. 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人们进行反抗斗争。他们领导的起义( )
    A . 打击了秦朝的统治 B .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C . 推翻了秦朝的政权 D . 动摇了周朝的军心
  • 28. 《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 . 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 . 《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 .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 29. 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央有一条“楚河汉界”。下列历史事件与此有关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楚汉之争 C . 巨鹿之战 D . 牧野之战
  • 30.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于始皇……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说明当时秦朝( )
    A . 刑罚残酷 B . 赋税沉重 C . 人民简朴 D . 徭役繁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材料三: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1)  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南方农耕部落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神农”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1. (1)  上述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周王册封诸侯的对象是谁?
    2. (2) 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3) 周代的贵族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哪几个等级?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1. (1)  战国时期各国都掀起了改革潮流,请指出材料中反映的变法的名称。如果你是变法时期这个国家的一位农民,你怎么做才可以获得爵位与土地?
    2. (2)  材料所反映的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3. (3) 此次变法给秦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