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6题,共35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3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得2分,选错得0分。第14~16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得0分)
  • 1. (2020八上·横县期中)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 1m=10cm B . 1h=10min C . 1min=10s D . 1m/s=3.6km/h
  • 2. 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 . 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 B . 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 C . 正常人的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次 D . 人洗澡时水的温度约为
  • 3. 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 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均无关 C . 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D . 速度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
  • 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 真空能够传声 C . 声音的三种不同特性是音调、频率、音色 D .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5. 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B .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C . “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 . “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 6. 学习过声现象的知识后,小华将乐器发出的声音输入手机中的示波器软件,观察到图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是同种乐器 B . 丙、丁振动的振幅相同 C . 甲、丁振动的频率相同 D . 甲、乙、丙、丁都是噪声的波形图
  • 7. 有一种随身携带的“声波盒”,它利用超声波使液体高频振动产生无数微小的气泡,再立即使其破裂,这个短暂的过程,会产生强烈冲击力,将物体表面的污渍、油脂撞击、剥离下来,达到高效清洁的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利用超声波清洗物品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 . 超声波只能在水中传播 D . 超声波和人耳听到的声波在同种情况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 8. 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 , 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 . 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C . 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D . 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 9. (2022八上·青岛期中) 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 . 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B . 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 .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 . 把蔬菜放入冰箱内保存
  • 10. 下列生活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 . 洒在地上的水一段时间后变干了 B . 秋天清晨,草地上常有露水 C . 放在衣柜的樟脑球会慢慢变小 D . 放在冰箱冷冻室内的鲜肉变硬了
  • 11. (2019·北京) 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 . 凝华 B . 凝固 C . 汽化 D . 液化
  • 12. 小华测量烧杯中热水温度时,将很少的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然后用图所示的那样去测量和读数,他这样做被小芳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得有点问题,请你把它挑出来(    )

    A . 不应该倒入另一烧杯、这会使温度降低 B . 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C . 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线相平,而不应斜视 D . 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中读数
  • 13. 夏天,小华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图)。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分析这个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 .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 14. 下列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B . 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C . 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 D .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大
  • 15.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的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向左运动 B .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 . 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 .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 16. 物理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敲击音叉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该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B . 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 . 该实验用到了转换法的思想 D . 学生听到的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 17. 如图所示,同时用两把尺子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由图可知,A尺的读数为。比较结果,可以判断用(选填“A”或“B”)尺测量更精确。

  • 18.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 , 人在岸边走过时,会吓跑水中的鱼,说明,月球上“死寂无声”是因为
  • 19. 人工智能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如果说托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若以餐桌为参照物,托盘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

  • 20. 如图所示,当球员扣篮时,现场观众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喝彩声是由声带的产生的,“震耳欲聋”是形容声音的(选填“音调高”或“响度大”)。喝彩声通过传到球员耳中,使球员们士气大振。

  • 21. 在医院走廊里经常能看到醒目的“静”字,提醒人们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影响病人休息,这是在减弱噪声;病房门窗都具有较好的隔音效果,这是在减弱噪声;有的病人休息时喜欢戴上耳罩,这是在减弱噪声。
  • 22. (2019·广东)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如图中(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 23.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这是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当空气温度很低时,才能使水蒸气放热直接形成霜,所以霜冻前人们感觉冷;下雪后,雪(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从周围空气中(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雪后人们觉得寒冷。
  • 24. 小明3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分别记录为: , 由此可知小明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物理课本长度的平均值是 , 采用这种多次测量的方法(选填“能”或“不能”)消除误差。
  • 25. 如图所示是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从图中可知物体先开始运动:甲物体匀速运动的速度是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三、作图题(3分)
四、实验探究题(共19分)
  • 27. 用斜面和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将带刻度的木板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

    1. (1) 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是;木块下滑的过程速度在逐渐(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2. (2) 小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
    3. (3) 如果木块过了F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A到F的平均速度会偏
    4. (4) 在木块下滑的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选填“变大”或“变小”)。
  • 28. 明在探究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做了下列实验。

    1. (1)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越(选填“快”或“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选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是由决定的。
    2. (2) 如图所示、用一只手将锯条压在桌沿上,用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加大拨尺力度,这些为了说明响度与有关。其中“保持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是为了保持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变。
  • 29.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

    1. (1) 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图(选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
    2. (2) 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图中(选填“AB”、“BC”或“CD”)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冰(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第时处于
    3. (3) 待冰完全熔化后小明利用图A的仪器进行了“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

      a.安装此装置时应(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进行;

      b.图B是根据观察画出的水沸腾时气泡的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选填“甲”或“乙”);

      c.图C是a、b两个小组根据收集的数据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分析图象及实验过程,可知:①冰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②)a小组所用的水的质量比b小组的(选填“多”或“少”)。

      d.小华通过学习明白了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道理。

五、综合应用题(共17分,解答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未写出主要演算过程的,不得分,答案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 30. 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为此,近年来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一种是“定点测速”,即监测汽车在某点的车速;另一种是“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 , 全程限速 , 一辆汽车通过监测点A、B的速度分别为 , 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

    1. (1) 采用“定点测速”,该汽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被判超速?
    2. (2) 采用“区间测速”,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超速?
  • 31. 小昭家与图书馆的距离为。周末,小昭和爸爸同时从家骑自行车去图书馆。爸爸先骑行 , 中途休息了 , 再骑行到达图书馆。小昭始终以速度骑行,两人行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

    1. (1) 求小昭在途中与爸爸第二次相遇时距图书馆的距离;
    2. (2) 要使小昭在途中能与爸爸恰好相遇两次(不包括家、图书馆两地),则他骑车的速度大小应在多大的取值范围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