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九下·苏州) 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 2.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共同点是( )

    ①种植水稻

    ②建造房屋

    ③饲养家畜

    ④使用磨制石器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3. “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宣传语作为河南旅游形象宣传片的主题语深入人心。“老家河南”在海外华人的心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梦回牵绕的向往。这主要体现了华夏民族( )
    A . 寻根敬祖的传统 B . 敬畏天命的意识 C . 家族观念的浓厚 D . 爱国精神的延续
  • 4. (2023·海淀一模) 2023年春晚舞台设计的文物元素“庙底沟彩陶花瓣纹”,创意取材于距今约6000年的河南庙底沟遗址。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纹饰,在当时的影响范围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说明(    )
    A . 中原文化对周边的影响 B . 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C . 黄河流域出现早期国家 D . 私有制和阶级出现
  • 5. (2023·瑶海三模) 考古学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能够证明中华有五千年文明的遗址是( )
    A . 河南安阳的殷墟王陵 B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C . 山西临汾的晋侯墓地 D . 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
  • 6. 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 . 开始农业种植 B . 从事渔业生产 C . 初具审美意识 D . 出现阶级分化
  • 7.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些发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是指( )
    A . 使用火 B . 打制石器 C . 直立行走 D . 狩猎和采集
  • 8. 以下材料中可以用来说明早期人类居住场所受自然环境影响的是( )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9. 中华文明早期,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这一现象开始于(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周朝 D . 秦朝
  • 10. (2023七上·姑苏期中) 如图所示内容为夏商周时期的大事件,其中填入①处的事件应为( )

    A . 炎黄联盟 B . 武王伐纣 C . 秦灭六国 D . 楚汉之争
  • 11. 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
    A . 互为印证 B . 互相矛盾 C . 孤证不立 D . 不足采信
  • 12. 如图是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创立的社会等级制度,该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禅让制 D . 奴隶制
  • 13. (2021七上·新会期中)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 .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14. 武王把齐国营丘封赏给姜尚。他到任后,整饬政事,沿袭风俗,简化礼仪,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因而齐成为大国。据此可知,分封制( )
    A .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 . 推动边远地区社会发展 C . 成为齐桓公称霸的政治前提 D . 造成诸侯操纵政治局面
  • 15. 甲骨文“王”的写法形似军事用的斧钺(如图)。古文字学家吴其昌解释为:“王字之本文,斧也。”据此可知,早期的“王”( )

    A . 带有神权化色彩 B . 必须是武将出身 C . 靠武装政变夺权 D . 权力与军事相关
  • 16.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诗经•荡》中讽刺周厉王暴虐说:“内避于中国,覃及鬼方。”这说明文物( )
    A . 能够完全反映历史真实 B . 比文献记载更加真实 C . 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D . 可与文献资料相印证
  • 17. (2023七上·吴中期中) 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 . 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 . 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 . 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 .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 18. “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就发生动乱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和项羽他们从开始就根本不是读书的人啊)。”
    ——唐•章碣《焚书坑》

    对上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 )

    A . 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B . 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 C . 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 . 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
  • 19. 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 . 御史大夫 B . 丞相 C . 太尉 D . 郡守
  • 20.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 .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 .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 21.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也有上榜。蔡伦上榜的理由是( )
    A . 改进了造纸术 B . 编写了《史记》 C . 发展了中医理论 D . 创编了“五禽戏”
  • 22. 秦朝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秦朝时死刑种类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们动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治。这表明秦朝( )
    A . 统治残暴 B . 重视国家建设 C . 战乱不断 D . 重视军事发展
  • 23. 如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戚)

    窦武(外戚)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 . 豪强地方兼并土地 B . 中央地方矛盾加剧 C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 24.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汉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东汉初年,也出现了一个治世“光武中兴”。其中“光武”是指_______皇帝。(    )
    A . 刘邦 B . 刘彻 C . 刘秀 D . 刘恒
二、填空题
三、综合题
  • 28. 七年级学生搜集到一些资料研究远古人类的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见证历史】

    材料一:

    图(a)复原头像

    图(b)北京人使用的工具

    图(c)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文献记载历史】

    材料二:考古发掘发现一些动物的骨骼完全炭化,内外都成为黑色,可判断是火烧的结果。另外还发现有石灰岩被烧成白色的石灰,而这只有在高温且持续燃烧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同时,还发现可以被称为火塘的两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在火塘内部及周围,有大量燃烧过的物质……

    1. (1) 写出图(a)所代表的早期人类名称,并据图概括其体貌特征。
    2. (2) 文物见证历史,从图(b)、图(c)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什么信息。
    3. (3) 依据材料二,指出北京人用火的两个证据。结合所学,分析北京人学会用火的意义。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说出与我国上古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有关的是哪几位?(只要写序号)这一制度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判断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它破坏了原有的制度后,采取了什么制度?
    3. (3) 材料三的两幅图反映了西周初年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 30.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三: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1. (1) 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后来对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三中的“臣”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建议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措施?
    4. (4) 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